張宏羽

藏在網絡犯罪背后的幫兇 (圖/IC phtot)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利用或針對網絡實施的犯罪層出不窮。在其中,還隱藏著一群幫兇,他們為犯罪提供支付結算幫助或技術支持等。這已成為影響互聯網治理的突出問題。記者注意到,《上海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1)》顯示,2021年,上海檢察機關共受理網絡犯罪審查逮捕案件5938件11806人;受理審查起訴案件5705件11075人。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簡稱“幫信罪”)受案數量增幅明顯,成為網絡犯罪中占比最高的罪名,2021年共受理審查起訴2972件3847人,件數、人數分別占比52.1%和34.7%。
近期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檢察業務數據顯示,2021年起訴幫信罪近13萬人,同比上升超8倍,位居各類刑事犯罪的第3位。幫信罪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條上的第一大罪名。在網絡犯罪的“黑色江湖”中,幕后幫兇漸漸浮出水面,走進大家的視線。
聽說“出借”收款二維碼就能賺錢,陳某雖有擔心,但仍將自己的收款二維碼借給多個非法App平臺使用,并按平臺的指示,將收到的錢款轉賬至若干賬戶。殊不知,陳某的行為為網絡犯罪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在這起案件中,陳某幫助非法支付結算金額達40余萬元。其中,被害人劉某某在網絡詐騙中被騙的資金9900元進入陳某賬戶,后因被害人報案,公安機關依法凍結該筆錢款并退回被害人賬戶。最終,陳某被長寧區人民檢察院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提起公訴,法院采納指控意見,對其判處有期徒刑7個月,并處罰金1000元。
辦理該案的檢察官告訴記者,近年來,個人收款碼有效滿足了社會公眾個性化、多樣化的支付需求,但一些不法分子趁機以高額利益為誘餌引誘他人提供個人收款碼用于網絡犯罪贓款轉移。一個小小的二維碼,一旦成為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很有可能讓贓款隱藏于眾多正常交易場景,擾亂贓款追溯機制。同時,個人如果隨意向他人出借自己的收款碼,極有可能因幫助網絡犯罪洗錢而受到處罰。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為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的則是銀行對公賬戶。該案中,羅某某在網上結識馮某某(另案處理),二人約定使用羅某某的身份注冊、變更公司法人、股東及對公賬戶。每注冊、變更完一家公司,羅某某可以獲得900元的報酬。羅某某的住宿費、伙食費、交通費均由馮某某等人支付。
后羅某某為非法牟利,在明知提供公司對公賬戶可能被用于違法犯罪的情況下,變更深圳市某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股東及公司中信銀行對公賬戶并將變更后的相關材料交予馮某某,獲利4900余元。不法分子利用上述對公賬戶實施犯罪及資金流轉,該賬戶涉及詐騙金額40余萬元,支付結算金額共計1000余萬元。長寧區人民檢察院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對羅某某提起公訴。法院采納指控意見,判處羅某某有期徒刑9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
檢察官表示,近年來,對公賬戶成為不法分子的“新寵”,不法分子往往會以高額利益引誘他人提供對公賬戶,后續實施犯罪、進行資金流轉。對公賬戶與個人賬戶相比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可信度高。群眾對于向私人賬戶轉賬的警惕性越來越高,但是對于經過包裝的企業對公賬戶會放松警惕;二是資金運轉效率高。對公賬戶有大額資金拆分流轉快,查詢凍結止付困難等特點,滿足電信詐騙贓款流轉的特殊需要,搭乘網絡快車成為境外詐騙人員“洗錢”、取款的“法寶”。因對公賬戶收購價格較高,一些行為人受高價誘惑向他人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對公賬戶。還有一些涉案人員受黑產團伙的欺騙,以為注冊公司及開設對公賬戶“刷流水”后可以辦理貸款,將所注冊公司的證件、印章、賬戶資料、手機卡等打包免費提供給黑產團伙用于洗錢。
值得注意的是,假借炒幣進行洗錢的新手法正“冒頭”。虛擬幣的匿名性等特點,為犯罪分子轉移資金提供了便利。在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童某某等10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案中,上游詐騙團伙使用犯罪所得購買虛擬幣,出售給從事虛擬幣中介生意的童某某等人,所得錢款再打入“卡農”的銀行賬戶。
新房剛剛到手,裝修公司的電話就緊隨而至;家里的孩子一到上學年齡,培訓機構就打來“邀請”電話……騷擾、詐騙電話讓人不堪其擾,背后的原因正是公民個人信息泄露。近期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檢察業務數據顯示,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較為突出,行業“內鬼”值得警惕。2021年,檢察機關起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其中,檢察機關起訴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內鬼”500余人,涉及通信、銀行保險、房產、酒店、物業、物流等多個行業。被告人多為層級較低的工作人員,也有部分離職人員,泄露的公民個人信息種類多、數量大,部分屬于個人敏感信息。
在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劉某某、吳某某分別系上海某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銷管部數據分析專員。此前,張某某從劉某某、吳某某處獲取實名注冊的手機卡1000余張,提供給經黃某某介紹結識的王某某用于“拉新注冊”享受首單優惠等,從而獲取非法利益。2020年2月底,公安機關在王某某處查獲手機卡1634張。經查,劉某某、吳某某非法獲利7900余元,黃某某非法獲利6000余元,張某某非法獲利4000余元,王某某非法獲利4000余元。
在辦理這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時,檢察官敏銳捕捉到涉案的1000余張實名制手機卡很有可能成為幫信犯罪的工具。因此,長寧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訴訟職能,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5名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斬斷不法分子向公民個人信息伸出的“黑手”,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據悉,該案在上海市長寧區尚屬首例。
庭審中,“公益訴訟起訴人”發表出庭意見時,還圍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嚴重后果及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法治宣傳。
最終,5名被告人分別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至8個月不等并處罰金,追繳違法所得;同時,5名被告人被判處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并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在國家級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5名被告人均認罪服法,愿意賠償損失,并向社會真誠悔過道歉。
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告訴記者,該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緊緊把握“公益”這個核心,聚焦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開展公益訴訟工作;同時,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和線索移送機制,在依法打擊刑事犯罪的同時,積極拓寬公益訴訟線索渠道。
幫信犯罪分工精細、黑灰產業鏈長,上游網絡犯罪的重點領域、重點人員和重點賬戶,往往是打擊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對關聯案件進行研判,從而深挖犯罪“核心層”?這對檢察官提出了挑戰。
長寧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告訴記者,讓幫兇無處遁形,首先應該加大打擊力度,實現標本兼治。記者注意到,在該院辦理的多起虛假外匯期貨交易平臺案件中,辦案檢察官通過上下游“兩起案件”相輔相成的辦理方式,有力打擊了提供支付結算、技術支持、“打粉引流”等服務的幫信犯罪團伙,實現全鏈條、全方位打擊。堅持嚴打幫信犯罪的同時,該院也注重將“保護”的理念貫穿到辦案過程中。從嚴從重打擊收卡販卡產業鏈“頂端”主犯,對初犯、偶犯、未成年人、在校生等出售自己名下銀行卡的“卡農”群體,則以教育懲戒為主,督促其認罪悔過并退賠。
長寧區人民檢察院還創新工作機制,全力提升辦案質效。針對幫信案件辦案量大、串并案材料多、內容記述繁雜的情形,該院建立辦案“快車道”,設計“幫信十五問”訊問模板和“表單化”事實及證據歸納指引,有效把握證據審查重點與引導偵查方向。該院還創設預審查制度,針對存疑不捕后重新報捕或直接移送審查起訴等4類特定類型案件,要求公安機關進行預審查。
挖檢察富礦,放大社會治理效能也是打擊網絡犯罪的題中之義。此前,長寧區人民檢察院立足“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集聚的區域特點,梳理總結利用電商平臺幫助網絡賭場進行資金支付結算等涉企典型幫信案例,直指電商平臺商戶通過生成虛擬訂單洗錢等風險點,并通過長寧區工商聯“企業風險預警發布”平臺發布。檢察官還主動走訪受侵害企業,開展法治宣講,建立違法犯罪線索互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