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讓自己更強大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學院的科學家最新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往往會在有目標的情況下成長,生活存在的意義能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研究數據來自對加州圣迭戈地區1042名21歲至100歲的居民為期三年的調查。參與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是平均年齡為42歲的“年輕人”,另一組是平均年齡為80歲的老年人。問卷中用來描述尋找生活意義狀態的話語是“我在尋求生活的目標或任務”,描述找到生活意義狀態的話語是“我找到了心滿意足的生活”。科學家發現,不同年齡群體對生活滿意的比例差別很大。
被調查對象大都覺得生活在60歲左右最有意義,人們在這個年齡段對意義的探索往往處于最低水平,而意義的存在則處于最高水平。但在那之前和之后,人們傾向于積極地追求生活的意義,這與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改善有關。60歲以后,退休使人們失去原有的工作身份,隨后一切又發生改變,親朋好友逐一離開,已建立的意義源開始消失。健康問題在這一轉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需要試著尋找開始重新探索生活的新意義。
該項研究負責人、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迪利普·杰斯特指出,20歲至30歲的人對前程、終身伴侶以及自己是怎樣的人都不確定,傾向于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經歷了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并積極尋求友誼、職業或人際關系。人們在40歲到50歲時往往已經確立了職業和人際關系,因此對意義的積極追求減少了,對目標的感知度增加了。研究表明,無論處于哪個年齡段,身心健康指標最佳的都是那些在現階段回答了生活意義是什么的人。
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翰·B . 古迪納夫。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一個音樂廳舉辦的2019年度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這位年近百歲的科學家坐著輪椅上臺領取諾貝爾化學獎,出現令人為之動容的一幕。他發明了鋰離子可充電電池和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并研究出古迪納夫-金森法則,用于確定超交換材料磁性符號,被譽為“鋰電池之父”。
古迪納夫1922年生于德國耶拿,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57歲時建造了鋰離子電池的神經系統,鈷酸鋰正極材料是他的智慧結晶,解決了鋰電池自燃甚至爆炸的問題。1986年,75歲的古迪納夫又研制出了新材料磷酸鐵鋰,為實現鋰電池的商業化打破了技術障礙。古迪納夫超越了2018年96歲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刷新了諾貝爾獎得主的最高齡紀錄。他從2009年起成為諾貝爾獎預測的熱門人選,即使年過九旬仍然奮斗在科研一線。老人追求生活的意義,憑著不怕困難、不辭辛勞、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最終在10年后實至名歸。古迪納夫有句名言:“我們有些人就像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它必須走下去。”巧合的是,他的英文本名為John Goodenough,直譯就是“約翰? 足夠好”。有人開玩笑說,既然古迪納夫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不如干脆將他的名字翻譯為“棒約翰”吧。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是女子網壇的常青樹,有“鐵金剛”之稱。然而在輸給幾個年輕的對手后,她承認:“我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雖盡全力仍被擊敗。因為一旦如此,就證明我完了。”日常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由于害怕失敗,人們有時竟然會自我設置障礙。例如,減少對重要個人賽事的準備,給對手提供一些有利的條件。再如,任務開始時就不好好干,不至于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在那些關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不盡全力。
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甚至以為自己必將失敗無疑。”自我妨礙的人其實很渴望獲得成功,但因害怕失敗而要先拒絕自己。究其原因,一是自我妨礙雖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卻能暫時維護人的自我價值感。因為失敗會被解釋為能力低,能力低又與低自我價值等價。為此人們主要會選擇兩種方式:要么避免失敗,但這顯然不可能;要么避免失敗帶來的消極反應,自我妨礙就是這樣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二是通過自我妨礙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雖然會使成功概率降低,但不等于100%的失敗。一旦獲得成功的結果,自我設限者就有了吹噓的資本,因為在困難條件下仍然獲得了成功。三是太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想在別人面前藏拙,展現能力優勢。由于害怕自己的表現達不到他人的預期,因此通過自我妨礙減少別人對自己的失望。
自我妨礙讓失敗者輸得心安理得,但這種舒適感是有副作用的,會影響自我設限者的“心理高度”。科學家做過一個“跳蚤實驗”,跳蚤的彈跳高度超過自己身長的100倍,把它們關進玻璃罩,并逐漸降低其高度,使高度接近桌面。最后打開玻璃罩,這些跳蚤竟然不再彈跳,變成了“爬蚤”。自我妨礙就是限制我們“心理高度”的隱形玻璃罩,而“心理高度”低了,行為表現就會不一樣。雖然有些人認為,自我設限是一種策略性的行為計劃,但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策略。長此下去只會更嚴重地損害自我價值感,產生更大的自我設限需要,形成惡性循環,進入連續失敗的境地。而且很多人不愿意與自我妨礙者合作,畢竟一個主動給自己制造障礙的人,很難令人放心。
每年有很多美國人設置新年的目標,其中最常見的是減肥和戒煙。但很少有人能夠根據設定的目標減肥。美國有1/5的成年人吸煙,其中7/10的成年人希望徹底戒煙。然而其中能夠成功戒煙的人只有15/100,另外的85/100的人每年都嘗試戒煙但最終失敗了。奧巴馬憑著超高的智力和決斷力,從來自一個多種族破碎的家庭到當上美國的總統。然而在戒煙這件事情上,他差不多經歷了7年戒煙、失敗、再戒煙、再失敗的過程。
試圖通過戒煙、戒酒或者節食來改變自己的人會發現,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自我控制,不能讓自己屈服于即時的享樂。這真的很難,因為我們控制自己的能力有限,心理學家弗赫斯與希瑟頓的實驗證實了這點。他們讓第一組被試者吃雪糕,讓第二組被試者首先抵抗眼前一盤糖果的誘惑,然后再吃雪糕。結果發現,第二組被試者會比第一組被試者吃更多的雪糕。由于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實現節食目標不容易,甚至會適得其反,吃得更多。弗赫斯與希瑟頓認為,自我控制的能力屬于一種資源。如果在完成某種任務中進行了自我控制從而消耗了資源,那么在接下來的任務中由于資源有限會更難以控制自己。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可以解釋,一個態度原本堅定的人為什么面對他人的反復嘮叨也會改變態度。因為抗拒被他人說服要耗費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他人的反復嘮叨最終會使得一個人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被大量消耗。實際上并不用反復嘮叨,只要等對方完成了一項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能力的任務后再去說服,就更有可能成功。
心理學家指出,訓練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延遲滿足。斯坦福大學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讓孩子獨自在房間里面對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忍不住時可以吃掉它。15分鐘內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會得到兩塊棉花糖作為獎勵。這個實驗中,三分之一的孩子沒有吃棉花糖。斯坦福大學后來跟蹤研究他們的成長,發現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甚至成績都比吃棉花糖的孩子高20分。而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孤僻、易固執、易受挫,有優柔寡斷的傾向、成績差,甚至有不少孩子被毒品、酗酒、肥胖等問題困擾。一塊棉花糖不太可能影響人的一生,真正起作用的是延遲滿足的能力。
另外,減少短期誘惑也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美國船王哈利在把事業傳給兒子小哈利時,帶他去了一趟賭場,給他2000美元,交代他要留下500美元。小哈利答應了,但是他很快賭紅了眼,在反敗為勝欲望的強烈誘惑下把錢輸得精光。小哈利打工賺了700美元,再上賭桌,決定留一半,但又輸光了所有。老哈利對非常沮喪的兒子說:“你以為進賭場是為了贏誰嗎?是要贏你自己,能控制住自己才是真正的贏家。”終于有一次,小哈利在輸到一半時堅定地站起來,帶著贏家的心情離開賭桌。他終于做到不被輸也不被贏誘惑,始終在輸贏10%之內就堅決離場。老哈利認為兒子成為在贏時退場的真正贏家,最后放心地把公司交給了他。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