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強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2022年第4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文章,科學回答了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2022年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作報告。報告以“能動履職”為主線,全景式展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檢察機關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穩步向前取得的成果。
在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格局中,刑事檢察處于重要的地位。如何破局“法治實施體系不夠高效、法治監督體系不夠嚴密”等問題,做優刑事檢察,不斷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刑事法律監督工作,筆者認為至少應從以下五“點”著手。
以辦案為中心,依托“捕訴一體”構建大控方格局是深化政法領域改革的重要內容。經歷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審查批準逮捕和審查提起公訴兩項刑事檢察的重要職能得到進一步優化整合,由“捕訴分離”轉為“捕訴一體”,對于改進檢察工作、保證檢察權有效運行具有積極意義,是將按刑事訴訟法邏輯設置內設機構調整為按刑法邏輯設置內設機構的必然結果。新時代應進一步深化捕訴一體辦案機制改革,推動“檢警一體”,確保大控方格局發揮實效,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強化公檢聯動,密切配合協作,依托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健全完善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通過業務研判通報、聯席會議等制度增強共識,進一步理順公安機關偵查活動與檢察機關監督活動中的銜接流程,統一依法懲治犯罪的政策理念和執法司法標準。第二,檢察能動引導偵查,更加精準打擊犯罪。通過重大疑難案件聽取意見、公檢聯合督辦等機制強化個案、重案、難案引導;同步推動“類案指導”,通過案例講評、講座授課等多種方式強化對一類案件偵查取證和案件定性的指導工作;在公安機關設置派駐檢察官聯絡點,“零距離”提供指引,加強引導偵查工作的精度和深度。第三,形成指控合力,共同推動庭審實質化。發揮檢察訴前主導作用,確保取證合法與證據鏈完整,形成良性的訴前格局,為庭審提供充分的、可檢驗的證據;完善“四類人員”出庭作證制度,進一步明確應當出庭作證情形、通知出庭的程序、證言采信規則等相關內容,確保出庭的有效性,推動庭審實質化由“深”到“固”。
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正式將“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列入年度工作要點,少捕慎訴慎押已從刑事司法理念上升到刑事司法政策。新時代檢察機關應注重將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貫徹到司法辦案的每一個環節,積極融入社會治理大局。第一,準確把握“少”“慎”標準,細化社會危險性的證明制度。明確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同步移送證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證據及說明;落實社會調查風險評估工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社會危險性進行綜合判斷。第二,強化羈押必要性審查,建立對羈押必要性的定期審查制度和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中聽證制度,明確依職權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重點和期限,及時撤銷、變更非必要的羈押。第三,完善非羈押強制措施體系。健全完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強制措施的執行和監管方式,建立非羈押風險動態評估機制;增加技術監管、觀護教育等義務,強化非羈押強制措施執行力度;加強與社區矯正體系銜接,推動多方社會力量參與非羈押強制措施監管。
信息技術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偉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遵循司法規律,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應用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檢察機關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要求。在深化政法領域改革的背景下,檢察機關面臨觀念更新、模式革新、發展創新的挑戰,需要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深化改革,增強實效。科學技術與檢察工作深度融合能夠推動刑事檢察工作創新發展,為刑事法律監督工作攻堅克難、提質增效,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第一,構建刑事檢察數據支持體系。推進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機制,實現公、檢、法、司等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打通數據孤島,推動辦案數據、流程信息、電子化卷證、涉案財物管理高度、實時共享;推動檢察大數據中心建設,形成具備大數據處理功能的數據倉庫,通過應用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關聯和規律,為檢察業務決策、監督線索發現提供支撐。第二,構建智慧刑檢輔助辦案矩陣。完善檢察官辦案輔助系統,從刑事訴訟和刑檢監督的全過程進行數字化、碎片化、標簽化處理,建立檢察知識圖譜,實現法律文書、案例、法律依據精準檢索和推送,案卡填錄、出庭素材、定罪量刑智能化等。布局檢察官辦案全息助手系統,按照業務閉環管理要求對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和優化重構,以核心業務為主線、以數據融合為核心,對納入系統整合范圍的政務信息系統進行歸并整合,為檢察官提供便捷的辦公入口,運用“大協同”理念提高辦公工作效率。第三,強化檢察權運行智慧監督制約框架。推進案件質量管理技術賦能,通過案件質量自動評查,智能評判案件的辦理過程、結果和效果,規范司法行為。推進辦案風險防控信息化,運用大數據完善檢察辦案風險預警防控體系,實現新媒體背景下輿情監控與處置。
在整體層面,辦案和法律監督應該一體化落實,應摒棄實踐中存在的把辦案與監督割裂,重視訴訟職能,忽視訴訟監督職能的做法,拉長板、補短板,實現刑事檢察業務全面發展。在細節層面,應改變原有的訴訟和監督混同的模式,訴訟與監督是指向不同、功能不同的兩種職能,訴訟著眼于向前推進,監督著眼于回溯糾錯;訴訟受到嚴格的時間限制,而監督的期限則較為寬松。進入新時代,為了進一步明確責任,促進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工作的發展,大力推進檢察監督的專業化進程,有必要將訴訟事項與監督事項適當分離。對于輕微的違法現象以及非法證據排除、抗訴等與訴訟過程緊密相關的監督事項,仍由案件承辦檢察官辦理;對于違法立案、違法撤案、妨礙律師行使辯護權等相對獨立的監督事項,則實行案件化辦理模式,另外指派檢察官辦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0條第5款明確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要正確把握訴訟監督在訴訟和監督雙重交匯下的定位,通過完善監督事項案件化辦理,重塑監督流程;通過提前介入、派駐檢察室、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寬監督領域實現事中事后并舉;通過深化調查核實,夯實監督基礎;通過發揮偵查權能,增強監督剛性。
做優刑事檢察,關鍵在于突出專業化,而提升檢察隊伍的專業素能是突出專業化的核心內容。第一,應當嚴把入口關,通過招錄、選調、遴選等途徑充實檢察辦案力量,優化刑事檢察隊伍專業結構。第二,建立“博專結合”的專業培訓機制和辦案組織。刑事檢察人員的專業培訓應當著力于業務能力的全面訓練和提升,健全專業知識結構,以適應檢察官任職的流動性需要。同時,可以根據各地區、各層級檢察機關受理的案件類型、辦案壓力等因素,分層分類開展技能培訓、崗位練兵和業務競賽,強化專門化的培訓。此外,根據辦案的需要,構建專業化辦案組或臨時辦案組,專門辦理互聯網犯罪、金融犯罪、知識產權犯罪、涉黑惡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新領域或新類型案件,或者專門辦理適用速裁程序處理的刑事案件,實現辦案效率與辦案質量的有機統一。第三,適應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檢察機關內部的業務管理機制,合理放權給員額檢察官,強化檢察人員的辦案獨立性,拓展司法化的權力行使方式。第四,為檢察官建立單獨的職級晉升和待遇保障體系,強化檢察官的人身安全和職業保障,健全檢察官權益受損時的救濟機制,為檢察官獨立辦案解除后顧之憂。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