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
摘 要:《飲食男女》以臺北圓山大飯店退休的主廚朱師傅以及他的三個女兒的感情成長歷程為主線,借用飲食之味,講述男女之情。全片緊扣“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概念,選景上整體風格蘊含東方之美,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以影片中第四次家宴發生之前的人物動機、角色形象、場景布局為依據,分析視聽語言在電影中的運用。
關鍵詞:《飲食男女》;視聽語言;道具;意象
《飲食男女》片名出自《禮記·禮運》中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相較于《推手》和《喜宴》,它的鏡頭語言與剪輯手法的運用更加純熟巧妙,在視聽呈現方面也有屬于自身的風格。本文以劇中第四次家宴發生之前的人物動機、角色形象、場景布局為依據,分析視聽語言在電影中的運用。
該部電影在臺灣臺北市取景拍攝,以臺北圓山大飯店退休的主廚朱師傅以及他三個女兒的感情成長歷程為主線,借用飲食之味,講述男女之情,全片緊扣“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概念,選景上整體風格蘊含東方之美,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一、一幀一景盡顯情感流露
在《飲食男女》電影中,朱家豐盛的宴席、藝術畫廊以及學校的景色,均體現出濃郁的中國韻味。這些片段出現在朱家第四次家宴之前,敘事相對完整且意義重大,直接表達男女之事。影片開頭和結尾部分通過對朱師傅做菜場景的剪輯來表現飲食之美,這個片段直接突出了男、女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影片中也運用了移步換景的表達方式。
(一)以人物動作表達情緒
影片中,大姐朱家珍已經因情書而對愛情產生了向往,然而在這個時候,煩擾她已久的來自鄰居家的卡拉OK聲音出現了,她突然意識到這些情書上的話語不是某個人的真情流露而是某個人抄寫的歌詞。這段卡拉OK聲音的出現在之前的段落里也曾埋下伏筆。妹妹朱家倩曾安慰她“這是別人聯絡感情的方式”,使她壓抑已久的感情受到了沖擊,她開始決定主動改變自己苦悶的生活狀態。在她沖出房間的時候,導演設置了演員出畫的鏡頭。李安擅長用演員入畫和出畫的鏡頭表達情緒,這樣既能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又能突出人物的情緒狀態。比如,在后面的情節中,在朱家珍走上主席臺時的場景中,導演也運用了演員入畫的方式,以強調她非常想要知道答案、想要泄憤的情緒。
這部電影畫面的關聯性很強。朱家珍走出房間時的畫面和上一個鏡頭相連接,突出了她堅定不移的決心。家珍的人物形象設定是一個困于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里無法自拔、為了安慰自己便做了基督徒的人。為了證實她的基督徒身份,導演安排她的隨身聽里都是《哈利路亞》圣歌,在寂寞的回家路上她只有圣歌陪伴,還不止兩次借他人之口(溫伯伯和家倩)提及她的這個身份。因此,在她反擊命運的時候,這個圣歌就是她的信仰、她的武器。家珍經常被別人嘲笑嫁不出去,她自己也一度認定應該是自己陪在父親身邊為他養老(曾在與錦榮的對話中提過),這其實是她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可。家珍所住的房間是她母親最喜歡的,所以在母親去世前她應該享受著母親最多的寵愛,而母親是她和妹妹們回憶過去生活時用來提升自信和底氣的工具。
(二)使用道具渲染人物情緒
朱家珍進入客廳以后,音箱和母親的遺照同時出現在了畫面中,這是她進行絕地反擊的兩大“利器”,也是她堅強的后盾和心中的信仰。這兩件物品擺放和懸掛的位置與她的站位形成的結構符合視覺美學黃金分割原則。在一個固定的畫面里,她和它們之間形成了穩定而和諧的關系。事實上,這種優秀的構圖方式在整部電影中大量存在。
此前的特寫鏡頭大多給了食物,并使用了連續蒙太奇手法。而這場特寫鏡頭從家珍焦急的步伐到她行云流水般打開磁帶盒,播放音樂,再到她最后掏出口紅,都在強調她的改變。仰視鏡頭給了朝向窗外的大音箱。作為有源音樂,圣歌的聲音震耳欲聾,同時仰視角度構圖畫面又給人一種敬畏、威嚴的感覺,這既強調了信仰對家珍的重大影響和壓迫感,又為她的巨大改變做鋪墊。整個畫面持續時長有4秒,光照在物體上的面積占比大約為1/3,給人一種由暗進明的感覺,為接下來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對口紅的特寫體現在鏡頭停留在口紅快速旋出這個有力量感的動作上。通常人們在生活中使用口紅不會把整只口紅全部旋出,這個不真實或者說理想化的鏡頭設置也是為了強調之前不注重打扮的普通女人要開始從形象上改變自我的決心。
二、強烈對比引出不同視角
(一)裝扮反差體現人物形象轉變
家珍之前一直是身著素衣、辮子很低、沒有精氣神的婦女造型,在學校還會被學生嘲笑沒有愛情的滋潤。然而,下一場鏡頭中她的造型就有了相當大的反差:穿著玫粉色的鮮艷襯衣、包臀裙、高跟鞋,濃眉紅唇,一頭大波浪燙發,打扮十分亮眼新潮。她所在的環境是墻壁為白色和綠色相間的學校,使得綠色和紅色的對比十分強烈,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感官刺激,也使家珍蛻變前后的形象形成了強烈對比。
畫面切換到學校是通過疊化的轉場進入的。導演通過這個剪輯方式將家珍故事的兩個主要發生地連接起來。一開始出現的是學生起哄的聲音,演員沒有入畫。第一個鏡頭畫面里出現了學校標語中的“誠”字以及紅字白底綠墻,十分顯眼。這既和圣歌(從有源音樂變為背景音樂)一起連接著家珍的信仰,又暗示著家珍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對愛情的欲望,并為后面學生說實話埋下伏筆。
這里的標語一共27個字,但導演只給了“誠”字清晰的鏡頭,暗示人對自己要誠實,對信仰要忠誠。接下來的鏡頭是移動鏡頭。家珍在學校里穿梭的這一路,她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而學生的態度反映了她與學校環境的格格不入。她曾經在學校時的形象的色調是和諧的,而這次她與學校環境的格格不入又意味著她自身的改變。學生從一開始起哄說“老師,我愛你”到家珍演講時對其的好奇疑惑,都側面反映出家珍做事的沖動和過火,包括后來學生看見家珍和另一位男教師接吻時的反應都直接說明了家珍行為的變化之大。
進入辦公室之前的鏡頭是隔著走廊玻璃拍攝的移動鏡頭,這種拍攝手法形成了一種隔岸觀火的觀察方式,鏡頭畫面所展示的相當于第三人稱視角。
辦公室里有排成行的獎杯、錦旗、教案、電話、文件夾、檔案柜,還有讀報的教師。這位教師符合中國傳統教師形象,與站在講臺上知性美麗的家珍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為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做了鋪墊。
(二)場景反差交代人物形象轉變
家珍在主席臺上發言時,整個畫面色調和諧,主席臺的背景交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主席臺上放著的道具也符合學校的基本配備標準。演員入畫后,交代畫面中的環境聲來自儀仗隊訓練的聲音。人物在畫面正中間,全景采用平視角度進行拍攝,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壓迫感。這個情節設置和《巴頓將軍》開場中演講的畫面極其相似,如在構圖方式、場面調度、演員情緒的調動方面,二者都十分相符,這有可能是導演對《巴頓將軍》的致敬。家珍在主席臺上講出“對著空氣談情說愛”這一句話時,導演把鏡頭給了早戀學生,以諷刺家珍沒人愛。在家珍講出“是誰”這句話時,導演把鏡頭轉到周明道那里,使觀眾以為情書是他寫的。在整部電影中,編劇都很會誤導觀眾,給觀眾一些合理性暗示,然后再拋出真相,并以自身的視角交代演講人的位置。
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觀眾得知情書只是一場惡作劇。周明道從景深處向前走來。前后兩個表演區,既交代了學生道歉和老師委屈的情景,又給了周明道緩沖焦急心情的時間。他風塵仆仆地走來,塑造了他能夠給人安全感的形象,進入教室后,導演自然地將室內外兩個鏡頭連接起來,使得他和家珍之間的對話自然流暢。無論是誰說話,兩人都通過外反拍鏡頭被代入同一畫面,這表示兩人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暗示了兩人無論是心理距離還是身體距離都十分相近的關系。這種表現關系的鏡頭同樣被用在家倩與雷蒙的對話中。兩人都各自處在單獨的畫面中,導演通過內反拍鏡頭拍攝畫面,因為這時兩人無論是心理距離還是身體距離都很遠了。導演通過對前后劇情進行對比,對比家珍和家倩對待不同男性的態度以及處事方式,從側面體現出家倩和家珍兩個人的不同命運。她們所接觸到的不同人物和工作,都會影響她們最終的結局。這一段導演依靠不同的場面調度,將人物和劇情都進行了反差呈現。
三、鏡頭切換表現心理活動
(一)通過景別體現身份對立
家倩和雷蒙正常對話時就是普通的有距離感的近景鏡頭。兩人應該是在中國畫的畫廊里喝茶,這和之前雷蒙提到的藝術品相呼應,他們所處的環境富有國風韻味,沒有選擇在咖啡廳。但是兩人一談論到結婚等男女之情的事情時,鏡頭就變成特寫,以強調兩人的男女身份,即使他們已經不是戀人關系了。這段對白中,男方占主導地位,女方通過情緒變化來反映內心的委屈與不甘。她走出畫廊的跟鏡頭,速度十分快,表現了她的局促不安。
出了畫廊以后是瀑布的水聲,院中山水景觀符合畫廊的氣質,這也是雷蒙未婚妻的氣質,即傳統的中國女人。導演還是很喜歡畫家這個角色設定的。在《喜宴》中也設定有畫家角色,但其實現實生活中這種藝術家并不多見,這更像是導演心中的烏托邦。然而,家倩覺得自己的付出被冒犯了,所以在山水涼亭間犯惡心想吐。這里是一個俯視全景鏡頭,帶有縱觀全局的意味。
(二)通過切換鏡頭體現人物目的
飯店老板和老人的對話相當經典,鏡頭采用內反拍一來一回的鏡頭來表達兩人對話過程中各不退讓的立場。老人態度冷淡,表現出不屑與無奈。導演通過拍攝老板臉上油光滿面的細節來表現其諂媚的性格特點。“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沒什么意思”“為財死,是人的事情;為食亡,是鳥的事情”,這也是老人的人生觀。打光的方向在前廳門口,明暗分兩部分。老板在明,說明他要賺錢;老人在暗,暗指他要退休。這也從側面反映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本質。
梁伯母在女兒工作的時候,一直喋喋不休,將剝掉的橘子皮亂丟在餐桌上。當她說起朱師傅的孩子只能留在身邊嫁不出去的時候,珊珊入畫又出畫,是導演用鏡頭語言來諷刺梁伯母。在梁伯母說起“你覺得朱先生人怎么樣”的時候,錦榮的手抖了一下,并寫錯了字,因此拿了修正液來修改,體現了導演在一個對話中巧妙地進行了動態設置。錦榮紫色毛衣和梁伯母的紫色帽子相呼應,還有橘子的橙色與之一起維持畫面的和諧平衡。梁伯母打扮精致時髦,暗示她的生活態度和希望再度結婚戀愛的打算。
在觀影過程中,大多數觀眾會認為只有劇情和表演才能讓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飽滿立體,其實鏡頭的切換和調度,以及道具的運用也會極大地影響著故事的推進,以及人物心理的變化。
四、經典意象貫穿前后
整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六次宴席。在第四次家宴上,家珍坦白自己的婚事,這是故事的一大轉折點。飯菜的色調呈暖色,而朱師傅穿了一件綠色毛衣,平衡了畫面。他十分用力地去砸包裹著叫花雞的泥塊。這道菜所用的泥必須是封酒缸的泥。這種非日常的飯菜在全片出現的頻率十分高。老人的表情表現了這道菜的來之不易,臉上的褶皺、苦悶的表情也說明了他有心事,所以通過做這一道菜來發泄情緒。
家珍相對的位置放著一道菜,即一條造型怪異的清蒸魚,魚尾巴插進魚嘴里。魚在中國古代的意象暗喻女性的生殖器官,也是飲食男女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載體。與魚相關的菜品在影片中出現了五次。這道菜的造型大概是魚水合歡,然后蝦尾也是朝上的,一個連續無剪輯的搖鏡頭帶出了家珍糾結不安的手,暗示了她有男女之間的事情要說。但是這個鏡頭沒有給出家珍的正臉,而是直接通過餐桌中間的菜聯系到了家倩的反應。使用這種拍攝手法的目的是暗示后面這個家即將剩下最叛逆的女兒和老人一起生活。
五、視聽語言引起觀眾共鳴
電影以劇本為依托,依靠光影和聲音造夢,使觀眾在他人不同的人生中獲得別樣的體驗。本片圍繞每個朱家人不同的性格和心態進行關于“家和愛”這個話題的探討。第四次家宴所有人物經歷、環境交代對比之前的鏡頭來說較為完整,它既不像電影開篇朱師傅做飯行云流水般的蒙太奇剪輯被人津津樂道,又不像電影結尾諷刺表達方式廣為流傳。這一段更加豐富地表達了男女之間和諧的關系與不和諧的關系,以及導演為了情節轉折在剪輯和布景上的精心安排。設置第四次家宴的片段是為了表現食欲和突出性欲,以緊扣電影主題。世界上很少有人可以避開“飲食男女”這個話題進行生存。電影通過食物來折射出生活哲理,映射出社會現實:在餐桌上侃侃而談,抑或傷春悲秋,最后卻都會回到“家和愛”這個永恒的命題中。在蕓蕓眾生里,我們熱愛著人間煙火氣,在電影世界中,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對溫暖有著渴望。通過對影片的解讀,筆者認識到,電影不僅僅是一個導演、一個演員就可以完成的作品,對作品的如琢如磨、縝密的邏輯體系和龐大的制作體量,讓一個聲音、一個動作在鏡頭上的呈現都十分完美。觀眾能和電影產生共鳴的原因大概就是被細節打動了,因為故事入心了,因為視聽更加真實了。
《飲食男女》的演員表演、場景設置以及鏡頭表達都十分考究,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的發生都為整部影片的講述做了鋪墊。這部影片在我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于當今電影制作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的電影市場需要這樣精雕細琢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柯曉蘭,劉玉平.李安早期電影的文化分析[J].電影評介,2011(2):7-9.
[2]侯懿桐.《巡回檢察組》:法治中國的藝術創作與現實關照[J].視聽,2021(8):99-100.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