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珩
摘 要: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民文化自信。英歌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英歌舞文化傳承新模式的研究,對當地文化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分析英歌舞文化傳承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關系,探討當下英歌舞文化傳承的發展現狀,闡述推動英歌舞文化發展對潮汕文化品牌打造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英歌舞;文化傳承
一、英歌舞文化傳承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關系
我國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潮陽英歌舞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潮汕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俗文化之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潮汕文化。人文和歷史是英歌舞的形成之源。英歌舞不僅是一種舞蹈,還是一種民俗文化,沉淀著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蘊涵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潮汕地區流傳了有三百年之久,吸收了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氣勢陽剛且恢弘,雄渾有力。
當今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是非遺傳承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非遺項目生命力不強,傳承面臨困難;一些地區的非遺保護基礎相對薄弱、工作隊伍建設不健全。在這種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取得更大進步。同時,規劃鼓勵建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推動職業院校設立與民族傳統技藝等相關的專業,從而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全方面,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促使美育與素質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有關政策指導方針下,傳統文化將繼續與現代化教學相互促進。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以科學合理的標準來提升美育水平,推動中國美育事業的發展。
多元文化形勢下潮汕地區的文化自覺。潮汕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同時,潮汕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多元文化思潮沖擊的背景下,潮汕明確自身的文化地位以及促進文化發展,弘揚潮汕文化精神,弘揚潮汕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實現建設潮汕新區的美好愿景。英歌舞作為潮汕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潮汕傳統文化的影響舉足輕重。潮汕地區的人文環境以及社會氛圍,決定了潮汕地區的學生們基本都是在非常濃厚的潮汕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潮汕話、功夫茶等傳統文化元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文化教育息息相關。因此,傳承英歌舞應從文化教育角度入手,通過校園文化使英歌舞進入日常課程教學,使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與體育教育、文化教育相融合,進而成為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文化補充。
二、當下英歌舞文化傳承的發展現狀
(一)英歌舞文化的傳承優勢
結合舞蹈、體育與民族傳統等領域,開創英歌舞傳承全新的思維模式,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得獨具特色的英歌舞文化對極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的學生群體產生一定的吸引力,為英歌舞文化傳承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其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這體現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有助于人們樹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本文立足于非遺保護與傳承,促進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盡綿薄之力。
現代教育中的浸潤式體驗教育,強調與非遺傳承基地的合作,不僅能夠使學生從理論上了解傳統文化歷史的由來,還能使學生親身了解傳統民俗現今的存在形式和發展狀況,了解傳承非遺的匠人們如何以世代相承的傳統模式使非遺流傳至今,認識到非遺與群眾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感知傳統文化之美。
(二)機遇
整體政策環境的優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潮汕地區的體育活動為例,如今,潮汕地區體育活動的操課組織形式包括徒手操、模仿操、輕器械操等。操課是校園常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大多數校園體育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本校教師隨機參考網絡上或其他視頻號、公眾號上的內容,是由教師自行整合編排而成的具有一定趣味性或者意義的操課。這樣的操課存在一定的問題:內容以簡單動作的簡單組合為主、編排主題隨機、訓練突出性不強、動作單一、課程教學模式較為陳舊。另外,高校所開展的有關潮汕英歌舞文化的傳承活動以及科普活動數量很少。當前,教育市場對非遺文化的傳播,以及在這類課程的宣傳與開設方面都存在缺失。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宣傳力度,加強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和認可,2011年7月,經文化部、教育部有關部門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公益活動”全面開啟;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2016年和2017年,國家又進一步推出相關政策,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力度與傳承廣度。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非遺傳承發展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指導方向,促使許多與非遺內容相關的創新性課程不斷推出。
教育部全面支持藝術教育,從國家出臺的相應政策中也可以看出美育對現代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全面發展現代化教育的工作中,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地區的美育工作迎來了新機遇,使得藝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隨著綜合藝術課程體系、分階段目標教學模式以及基本教學保障體系相繼推出,大量社會藝術資源持續向學校的輸出,促進了高校美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得美育與基礎教學相互融合并得到改革發展的機會。我國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求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開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是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的重要舉措,維護了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相協調。
如今,主題教育氛圍濃厚,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校園文化教育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屬于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黃金期。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以及體能方面的訓練,以實現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西方文化給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沖擊。在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相結合的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依托現有教育資源來實現。應將學校教育作為傳承傳統文化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進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發展新時代教育的重要舉措、發揮民族文化價值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存在的問題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發應遵循時代發展的特點。將難度更大的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舞蹈動作融入高校舞蹈課程,同時引入有趣生動的舞蹈場面,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所學內容,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美育教學工作能夠開展得更加深入。客觀來看,目前學校相關方面的教育資源條件還不夠完備,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道具的設計、教學設施的配備以及課程設置的完善等都需要加大投入。自民俗文化進入大眾視野,“非遺”“傳承”之類的字眼儼然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各類型民俗文化的培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學校有關民俗文化的課程教學質量卻缺乏規范化衡量,同時存在如何在不改變民俗文化根基的基礎上,做到課程教學與民俗文化傳承相結合,如何既保持傳統民俗原有的民俗性、傳統性,又使其符合現今社會大眾的審美偏好,以及如何使傳統民俗既具有傳統文化的典雅氣質,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俗文化與相關課程的結合。
三、推動英歌舞文化發展對潮汕文化
品牌打造的意義
為推動新思想的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可將舞蹈、體育與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出以英歌舞為核心的舞蹈課程,從英歌舞的槌法、動律特征以及日常生活模仿動作等維度進行舞蹈編創,以加強對學生的身體鍛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創編英歌舞健身操,在思路上應創新性地將民俗文化與現代體育舞蹈相結合,使其充滿趣味,獨具特色,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認同向主動體驗的轉變;采用全新的舞、音、育相結合的模式,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由此可見,這種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創造性和愉悅性,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改革。
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對英歌舞校園傳承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近年來,在潮汕英歌舞校園傳承過程中,部分學校雖然聘請了民間藝人到校園直接對學生進行教學,但是大部分英歌舞教師只教授學生一整套成型的舞蹈動作,這主要是因為民間英歌舞動作與校園學生的英歌舞學習情況不同。學生對英歌舞的掌握程度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層面、了解深度不夠、缺乏對英歌舞的基本認識和全面學習,這是推廣英歌舞文化的薄弱環節。學校可開展具有公益性質的活動,重視對于美育教師隊伍的建設,組建專業教師隊伍,對學校教師進行專業美育的浸潤,使教師能夠積極學習新的文化傳承理論,引導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促進各地區學校教學水平和師資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優秀教師資源的培養作出貢獻。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英歌舞作為潮汕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俗文化之一,生動地展示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魅力,是潮汕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發英歌舞健身操課程,是對英歌舞文化的一種傳承、發展和創新,既有利于推進潮汕地區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發展進程,又能將英歌舞文化輻射到整個粵東地區,影響整個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不同文化的吐故納新、交流互動,助力這一傳統文化走出潮汕,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英歌舞文化,使其獲得良性發展。
潮汕英歌舞作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非遺內在價值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各地出現了非遺保護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遺的經濟效益。英歌舞健身操課程的研發,既巧妙地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讓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又創新了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對我國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產生了積極影響。傳統民間藝術,特別是傳統民間舞蹈,由于地域的人文特性,相關人員需要在傳承英歌舞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傳承模式的優化,依托多種模式發揮民俗文化的價值。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必須依托教學以及教學改革,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促進地域文化的良性輸出和發展。
文化來源于社會,來源于歷史實際,而生態文化的精神層次是生態文化的內核,所以地方文化應從生態文明建設中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狀態。將文化傳承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是對歷史文化的繼承,也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共同發展的一種體現。應直面文化創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與發展。開展相關的英歌舞課程教學,提升城鄉教育水平,促使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提升各區域的傳統文化保護發展水平。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建設,有助延伸文化產業鏈,營造和諧的文化生態環境,從而提升潮汕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自古以來,文化就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集成,其不僅僅是一種嫻熟的技術、某種物質的連接,還是長久以來一個文明社會的精神支撐。傳統文化不等同于陳舊,其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凝聚起來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強的適應能力,會因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新的含義。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當下大眾所關心的話題,成為傳統文化要素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守護傳統文化,不是單純地守護某種技術或者某種藝術形態,而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給人們帶來的情感歸屬,更多的是提取其所具有的情感價值,通過新的方式和手段對其進行革新和創造。潮汕文化品牌的打造,往往需要從多元角度提取傳統元素的精髓,不能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且要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運用校園文化,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文化力量的放大,重視教育的作用,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
參考文獻:
[1]楊明敬.英雄禮贊:潮汕英歌舞[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宇強.潮汕英歌舞的校園傳承與發展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9.
[3]陳靜儂.潮汕地區英歌舞現狀調查及其體育價值探討[J].科技信息,2010(22):238.
作者單位: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