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芹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知識積累、文化素養提升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識字寫字應致力于將漢字從呆板的書面文字轉化成生動立體的畫面或者肢體動作,利用形象化的學習方式吸引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興趣,加深孩子們對漢字的印象,并在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圍繞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展開簡要分析。
【關鍵詞】識字教學;趣味性;現狀分析;教學策略
漢字知識量大,應用變化多,學生依靠單純的死記硬背很難在大腦記憶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造成學習效率低,應用能力差。一年級識字寫字教學課堂應該帶給學生生動、形象的學習畫面和輕松快樂的學習氣氛。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點加強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繼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1.識字教學的現狀分析
1.1課程設計趣味性不足
教師雖然在教學中也在改進教學方法,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熏陶,導致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方法知識形式上的變化,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其教學效果并沒有明顯的提升。教師所創設的教學課堂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一年級的小朋友無法快速融入課堂,單一的教學方法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課堂缺少趣味性,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也得不到培養,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也會受到限制。所以教師需要加強趣味識字教學的內容設計,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發揮現代教學資源的教育功能,融入更多有趣的教學內容,構建活力課堂,讓學生們產生興趣,在快樂中接受知識的效率明顯增加。
1.2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過于注重“教”的過程,并沒有注重學生知識的接受程度,高效的教學課堂是建立在教和學雙方能夠建立良好互動的基礎上而達到的,但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學生過于被動接受,導致其主體地位不突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都得不到培養和提升,學生也會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失去學習能力,對語文知識產生厭煩。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內心狀態的準確把握,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就是有“溫度”的教育模式。教師應注重通過識字教學融入與學生的情感連接,為學生建立優秀的語文學習態度,促進學生進行基于自身理解的學習。
2.識字教學的教學策略
2.1加強趣味活動設計
傳統語文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模式相對固定,靈活性和活力都存在不足。我們都應該明確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需要的是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要一味地采取老師念、學生聽的“念經”式教學。應當多增加一些學生喜愛的課堂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手段。例如學生喜歡趣味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個擊鼓傳花的小游戲,但傳的“花”不是普通的花,而是一個個用寫上漢字或者成語的彩紙編成的彩色紙花。當鼓聲停止時,花停留在哪一位小朋友的手上,這位小朋友就需要打開彩色紙花,讀出上面所寫的漢字和成語。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沉浸在課堂中,很多孩子在課后還在互相研討漢字和成語,不但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了成語教學,而且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識字學習效果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
2.2創新生活化教學模式
在一年級語文中識字教學是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與生活有關聯的小道具,設計一些趣味識字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漢字的理解,例如通過漢字結構的拆分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漢字的寫法和含義。比如說口、日、田形似字的比較,教師可以先給同學們每個人發放一盒火柴,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用火柴棍來拼寫這三個字,首先拼出一個“口”字,然后再引導學生在“”中間加上一根火柴,小朋友就會發現出現了“日”字,這口時就是可以提出引導性的小問題,“那大家知道怎么能變成田字嗎”或者“大家想一想還能變成什么字”。不但增加了語文識字課的趣味性,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并讓孩子對漢字的結構以及書寫方式印象更加深刻,提升語文識字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現代教育不僅要求教師更多地思考教學內容,也要對學生的內心感受進行研究,語文課堂要以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為出發點,通過創設充滿趣味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語文識字教學的實效性,通過教學趣味性的提升,讓孩子在語文課堂中體會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高樂媛.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探討[J].南北橋,2021(5):185.
[2]楊成霞.探究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路徑[J].讀與寫,2021,18(21):52.
[3]陳蕾.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探究[J].華夏教師,202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