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靜
【摘要】根據現實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預設過多,從而背離了新課標對學生是課堂主體的這一要求。開放的語文課堂才是學生快樂高效的課堂;把語文課堂的主動權給學生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才是把語文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
【關鍵詞】語文課堂;預設;生成;尊重;個性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不斷深入,“預設”與“生成”是頻率出現比較高的兩個詞語。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 預設卻遠大于生成,更有甚者,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預設沒有生成。于是出現了整節課都是教師預設好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的現象,出現了由于教師在備課時忙于問題的設計,而忽略了對文本的研讀和對學生的考慮,致使課堂教學中的預設也就成了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一步步給學生設的“陷阱”“圈套”而已的現象。換言之,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只是教師完成教學內容的環節罷了,根本不是從學生這一主體本身出發。
一、語文課堂教學應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于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可是我們也發現,在一些語文課堂中,有的教師預設的問題很多也有難度,當他們把這些預設像繡球一樣一個接一個地拋給學生時,基礎好的學生還能勉強配合著教師,而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的思維只能陷于停滯或阻隔狀態。這些在教師看來很符合文本要求的問題只不過是一個成年人對文本的解讀而已,令人遺憾的是教師卻把學生當成了假想的對象進行預設(表演課多是如此)。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冥思苦想思考教師拋給的問題時,也就一步步地走進了教師預設的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鐘啟泉教授曾做過精辟的闡述:“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先設定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的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之所以說是“封閉”的環境,因為學生是順著教師的思路一路走來,即使有生成也是教師所設問題的“子生成”,根本不是學生自己通過對文本的理解來生成的東西。
二、語文課堂教學應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展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因此,筆者認為教學問題的設計重心應該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及時巧妙地提出問題。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要有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產生智慧火花的能力。
三、語文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不應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繹,而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既定的教案相吻合。隨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來設計問題、調整教學節奏的教學是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的。這樣的教學,才能實現從“教師為主”向“學生為主”的轉變,即從“訓練法”向“人本法”的轉變。
四、語文課堂教學應進行更充分的預設
當然,筆者強調教師問題的設計放在實際的課堂上,并不是否認教師預設的問題,不但不否認,我認為教師的預設更應該加強。“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必須有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新課標所要求教師的預設是讓教師站在文本和學生的角度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高屋建瓴的預設,而且這種預設必須涵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情境等,并不是部分老師認為的課前先把所有問題都設計好,課堂上拋給學生。筆者認為,老師的預設要盡可能少的給學生,給學生的預設則必須能把學生帶進文本中去,而非成為緊箍咒。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充分地進行預設才能更好地化解課堂上學生的生成。
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在語文教改的路上,只有把語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一種動態的有效的教學才可能成為令人欣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