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
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總督學柳斌曾說過,國民教育的平臺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支撐。三者相互關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為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這一段話非常形象地點明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設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教育方式的變革引起了家庭教育觀的變化,特別是“雙減”之后,家長出現了不同的情緒變化,有因為作業減少而歡喜的,也有因此而焦慮的,但無論是歡喜還是焦慮,最終都指向孩子的成長。為此,學校可以設立家長學校,通過家庭教育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家長學校對許多家庭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導作用,但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家長課堂開放的時間與家長的工作時間相沖突,再加上疫情影響,線下活動難以保證,線上學習的效果又不盡如人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采取了“先影響小部分家庭,再逐步擴大影響”的策略,從學校各年級家委會成員開始同讀、共聽,在相互學習與交流中踐行正確的家庭教育觀,豐盈家庭教育智慧,并以此帶動更多家庭走進來,促進家校共育。
開展社區活動,讓成長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在挖掘社區資源的基礎上,我們攜手社區開發了紅色教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舞臺。
學校所在的鄉鎮流傳許多英雄故事,我們在社區退休老教師的帶領下查資料、走訪調查,了解了各個村落的歷史。在明歷史、識英雄的過程中,組成了“海貝宣講團”,在宣講中將愛國情懷深耕在學生心中。從訪到講,系列活動讓學校與社區緊密相連,更好地達成了德育目標。
除了利用紅色資源,我們還將“愛倫灣海洋牧場”勞動實踐基地引進社區。學生在基地可以體驗系列海洋勞動,激發學習和創造激情。
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方面有很多,除了紅色教育、勞動實踐,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及學習等。走進社區既是學習,也是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校與社區攜手共育的成效。
走入社會,爭取更大的教育合力
在與家庭和社區攜手的過程中,社會這個教育平臺我們也沒有忽視。我們以學科實踐活動為引線,在項目化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開闊學生的眼界,為成長助力。
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知識后,我們聯系了垃圾回收站,帶領學生走進工廠,了解垃圾的種類以及分類標準;學習了“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后,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氣象臺,了解氣溫測量以及記錄方法,引導學生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
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不僅是我國教育的遠景目標之一,更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協同育人的局面定能為成長增色。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尋山街道尋山完小)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