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與苦難相對,與死氣沒有生機相對。保持生命的活力,本質上是對世界的熱愛。茶會隨地隨時可以開始,只要心靈沒有受到禁固,美好的創意就能產生,美也就融合在其中。
在1991年臺灣中華茶藝第六屆的泡茶比賽時,臺北獲獎者以書房讀書泡茶的方式向評審傳達泡茶的理解。茶與跨文化元素組合,成為近代茶會的一種主流形式。
近年來,內地的茶會也越來越精彩。蘇州本色美術館的茶會創辦于2011年秋天,取名“美麗的舞臺”,從2015年11月28日起,更名為“本色劇場”,一場以東方文化的藝術家、茶人、生活美學家和傳統文化熱愛者相聚共度的年度文化盛會,引得人流如潮。本色劇場里,既有茶會專場、學術演講,又有箏樂、吉他、鋼琴、詩人與歌者,獨立茶席亦有別樣風景,人們盛裝而來,為一杯美好的茶湯。
隨后起來的壹心家的草木集茶會,“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理念朗朗上口。草木集茶會常多達百人,或在庭院古居,或園林山水,水墨長卷,以一杯香茗將清謐雅致的情趣與詩意轉化為生活日常。
臺灣解致璋女士2019年秋天在浮慈寺舉辦的茶會令人印象深刻。臺灣清香齋主人解致璋,應凈慈寺住持戒清法師邀約,在杭州古剎凈慈寺展開為期四日、連著八場的“慧日峰下、靜心茶會”。向晚與清晨之際,設席西子湖畔、濟公別院中,連日來共招待四百位茶客人。那一日清晨,茶人們靜心安座于亭下空明處,南屏曉鐘響起,又忽聞簫聲空渺,熹光初現,砂銑水響。晨光出現天際,又聽蟲鳴鳥叫,任微風穿堂,茶香滿盈。解致璋提倡,“美麗的茶席是顏值,好喝的茶湯才是內涵本質,缺一不可。”“茶會就像我們心里面的桃花源,在不同時空里的每一場茶會,都象是桃花源的再現,走到哪兒、它就在那兒。”
自由自在的茶會可以二三人、也可以數十人,并不妨礙它成為我們的生活中莊重美好之事件。于是,在梅花緋紅滿天的春日,或寂靜無人擾散處的山林,一方桌、一壺數杯,皆可有美好的茶會。正如明代馮可賓所述“茶宜”十三境:“飲茶之所宜者,一無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詠,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飲茶亦多禁忌,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懂得這些,就明白了茶的妙趣與浪漫。
當代的茶會,既可以沿襲古人流觴之式,參與者坐在曲折流淌的水邊,水流送來盛裝茶湯的杯子,自己動手取用。亦可以約定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品茶的無我茶會。在家中書房或茶室,如果主客素心同調,皆是浪漫的茶生活。
如果是一群人的茶會,歐式或中式的院落都有它的美,建筑本身就有語言。也可以在美術館、古鎮、古民居等空間進行。是否需要有弦管、詩歌、舞蹈、清供、藝術品般的器物、茶肴則視主題而定,而美好的茶湯必不可少,用心之處必不可少。
茶成為主角,是真正的茶會;如果茶不是主角,也不妨礙它是一場雅集。在一場雅集里面,將來會有更多的專業策展人、兼備茶人、藝術家的特質。
與生活融合又超脫的茶會,能帶來美好,是艱難中的幸福通道,是緊壓生活的一束光。03387B4E-BD8B-477C-AE0F-F87C0CEFE6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