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艷
教育始于家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所以,家庭教育不僅是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同時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首先進行自我教育的父母,就談不上對孩子的正確教育。” 因此,從成長型思維的視角來看,家庭教育的要義是家長首先進行自我教育,然后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家長為什么要進行自我教育
家長的自我教育之所以重要,是由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一是非正規性。家庭教育是非正規的,盡管許多人呼吁和期待家長“持證上崗”,但我們無法像規范學校和教師那樣要求家長。二是天然性或者血緣性。這是由親子關系決定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孩子不能像選擇學校一樣選擇家庭或父母,父母同樣也不能選擇放棄對孩子的教育。三是私密性。家庭是一個天然的利益共同體,是一個私密場所,許多教育內容帶有家庭自身特征。四是多樣性。家庭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不像學校那樣受諸多因素的拘牽。五是生活性。家庭教育往往發生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家長逐步規范孩子的言行舉止,引導孩子學習生活常識和文化知識,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這些特點,家長自身素質的高低,在相當程度上成為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成長型思維視角來看家庭教育,就需要家長建設學習型家庭,提升家長自身素質和教育能力。家長和孩子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在家庭教育中,他們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家長是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所以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首要任務。只有家長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才可能教育出人格完善、自主成長的孩子。
沒有哪個人生來就會當家長,成為合格家長是需要學習的。因此,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家長學會自我教育,不斷自我完善,追求自身成長,是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通過自我教育的親身實踐,家長能夠體會并發現家庭教育的規律,探索適合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感受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家長,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不同年齡階段的家長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和自我教育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家長的身心發展特點,70后、80后、90后家長有著不同的自我教育路徑。
70后家長——與時俱進、縮小代溝。70后屬于務實進取、穩中求變、理性踏實的一代。他們目前大多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工作繁忙,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受多元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的影響,70后家長大多比較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希望孩子在學習成績和興趣之間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70后家長的教育理念與行為卻在理想與現實間撕扯:一方面想讓孩子擁有輕松快樂的學習時光,另一方面卻經常糾結于到底該不該補習;自己是在“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氛圍中長大的,而現在打罵孩子卻被認為“不人道”;年少時自己因貧窮而奮發圖強,如今回顧當年的“奮斗史”卻難以激起孩子的學習熱情……
70后家長的子女大多處于中學或大學階段。中學是孩子課業負擔最重、壓力最大的階段。很多孩子因為課業負擔重,再加之青春期情緒波動,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作為家長,這個階段應重點引導孩子掌控好情緒情感,正確處理好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70后家長既要努力發展自我、縮小與孩子的代溝,做一個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人,又要引導和影響子女自主成長,讓孩子能夠適應社會。只有家長身心健康、情緒穩定,才能給孩子以積極、正面的影響,保障孩子人格健康發展。
70后家長自我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通過自我學習養成高尚的人文與道德修養,從而影響子女。可以先從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做起,努力成為身心健康、熱愛學習的家長。通過自身發展,引導子女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樹立正確人生觀,熱愛生活,心胸開闊;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悅納自己,既不自負也不自卑;學習家庭建設、家庭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積極融入社會生活,與時俱進。
80后家長——建構學習型家庭,促進自我成長。80后家長是獨生子女一代,身上帶著特有的時代烙印和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看起來都很年輕,更像是孩子的大姐姐、大哥哥,容易和孩子溝通。但他們大多是在父母的保護中長大的,自己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就做了父母,心里難免迷茫、焦慮和慌亂。
80后家長的子女多處于幼兒園或小學期,正是良好習慣和綜合素質養成的重要奠基期。因此,80后家長不僅要使自己迅速成熟起來,還要學習扮演好家庭中的各種角色。因此,建立學習型家庭,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80后家長的理性選擇。
學習型家庭包含“學習的家庭”和“家庭的學習”兩個層面。前者指的是有助于學習的家庭環境,后者指的是家庭成員共同的學習活動。二者都是創建學習型家庭必不可少的資源,家庭教育資源的充分開發是學習型家庭形成的物質保證。
學習型家庭中的所有家庭成員都是學習的主體。一方面為了充實自身精神世界、完善自我,家長必須不斷學習。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家長也必須不斷學習。家長是孩子一生的老師,身教重于言教。家長樹立的學習榜樣會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指引。家長只有和孩子共同學習,才能夠與孩子產生共鳴,縮小代溝,在此基礎上家庭成員之間才能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90后家長——提升自身素養,做新型父母。90后物質相對富足,社會環境也更為安定,是輕松、樂觀的“社交一代”。同時,90后生活在互聯網和信息時代,接受新媒介和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與互聯網共同成長起來的他們,更多地從自我出發,獨立、自由、前衛、個性,是他們的群體特征,“拒絕標簽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
90后家長容易接受新事物,學習能力強。對于他們來說,網絡、書籍、培訓班等都能成為學習新知識和建立個性化家庭教育體系的途徑。90后家長自我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優化家庭內部環境,包括提高自己作為家長的素質、學會建立和睦的家庭。年輕的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創建和諧、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時,學習如何扮演好家庭中的夫妻角色、父母角色、婿媳角色,以及職場中的角色、社會中的角色。
家長自我教育是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的重點也在不斷調整變化,家長要不斷掌握引導和培養孩子的有效方法。除了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外,更應通過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比如了解孩子的能力、保護孩子的能力、協調親子關系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年輕父母應始終堅持成長型思維,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在實踐中主動摸索家庭教育智慧。
如何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以成長型思維思考家庭教育,家長要明確教育孩子的關鍵是讓孩子學會自主成長。
所謂自主,學者吳康寧認為,在人性當中,有些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所謂的“天性”,我們也稱之為“天賦人性”。自主創新,就是一種天賦人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天生地喜歡自主、希望自主。既然是天性,也就意味著人從孩提時起在骨子里就是自主的。教育不是要外加性地賦予兒童新的屬性,而是要把兒童原本具有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蒙特梭利認為,孩子能夠自由選擇所能、所喜的事物來探索,才會對學習感興趣,才能產生學習意愿。
唯有自主,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孩子渴望擺脫大人的擺布和干涉,成為他自己。有專家做過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專家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經有獨立的想法,這是他們發展判斷力和獨立自主的良好時機,應該得到父母的重視。如要求孩子事事聽話,反而會阻礙孩子判斷力的發展。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夠做主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主;孩子現在還不能做或不能做主的事情,家長要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使他自己想辦法去做。
引導孩子自主成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如果一個孩子既不過分黏著父母,又能夠表現出對父母的一定依戀,這就是安全型依戀。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才能逐漸發展出正常的情感表達方式及自主行為。
二是保護逆反孩子的自主需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兩個反抗期,即2~6歲和青春期。青春期是每個人從少年步入青年,走向自主、獨立的必經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孩子經常會拒絕父母的要求,和父母對著干,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父母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是“不懂事”“大逆不道”,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反叛,這只是他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允許孩子有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有反駁父母意見的權利。在任何時候,說的權利比說的內容更重要。家長也應對孩子正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思維予以極大的重視與接納,不要輕易用成人的價值判斷標準進行評判。
對于家長來說,當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出現逆反行為時,原則上,順著、不順著、協調,這三種方法要交叉使用。當孩子逆反嚴重時,可不予理會,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講道理,并解釋當時不理會他的原因不是放縱,而是當時不適合交談。
三是引導并鼓勵孩子的自主行為。這一點要從小培養。如孩子走路家長不去扶,跌倒后自己爬起來,自己穿衣、吃飯。如果孩子滑滑梯時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就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爬。在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時,不能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一味批評自己的孩子,盡量保持客觀,鼓勵孩子自主解決。
四是引導孩子自主抉擇,而非一味聽話。不要讓孩子做事事聽話的孩子,而是讓孩子自主判斷大人的話是否應該聽從。家長要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包括對規則的探索。當自己的探索行為得到成人尊重時,孩子就會開始遵守成人設定的規矩,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出現,規則得以內化。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孩子會非常愉快地遵守內化的規則。如果孩子處處被要求聽話,從小在成人的監督下長大,在家聽父母的話,上學聽老師的話,沒有機會自行抉擇,孩子恐難以真心遵守規則。
五是引導孩子發展主動應對能力。家庭教育應多強調主動教育,提高個人主動應對能力,以及影響別人的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處理生活事件的過程中,要面對很多需要主動應對的問題。如孩子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如何發揮自主性,巧妙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當父母吵架時,如何正確對待父母的爭吵?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小吵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與孩子無關,不必卷入。但是,當父母吵架影響到家庭生活時,孩子要主動勸和、穩定父母關系。
教育的本質是成長,而思維方式是影響人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有時甚至可以左右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因此,為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率先養成“成長型思維”,努力進行自我教育,智慧地對孩子施行成長型養育,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