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樹京
形式主義是一種只重視形式而不重內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綜觀當下,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做法,例如:通過查看與學生談話的次數考查教師的責任心,通過查數課堂上學生舉手次數考查教師啟發性教學的狀況,通過查閱聽課筆記厚度及字跡工整程度考查教師學科專業發展情況;上班打卡簽到,只要有打卡簽到的記錄就行,是否存在代簽、補簽,簽后到校是否有教育教學效率,這些都不管;還有表格的填寫,教師為什么要填寫這些表格信息、填寫這些信息的價值是什么、填寫如此多信息的有效性等,沒有人給予解釋,只通知必須要填寫,有的甚至還要多次填寫。
形式主義違背了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科學原理。長此以往,會極大影響學校及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會嚴重制約教育目的的有效實現,必須予以制止。學校出現形式主義的原因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思維方式、領導方式和責任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需要從以下三重維度來進行破除。
轉變思維方式 : 從關注形式到解決問題
關注形式的思維方式,只注重工作的表面投入、追求外在的形態樣式,不關注實質效果;只關注做了沒有,不關注工作目標的達成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則不僅僅關注工作本身,還關注工作過程的價值性,關注達到目標過程中的障礙是否清除,是在為解決問題而投入,不是僅僅為了一個讓別人看到的形式而工作。
如果教育教學工作僅僅停留在關注形式的思維層面,則難以真正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例如,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主題,如成功教育、快樂教育、賞識教育、和諧教育等。以這些主題辦教育的學校有的成功,有的并不成功。筆者認為,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主題是基于學校問題而設置的,是為教育目的而服務的,而且主題下面有實質性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決學校的問題。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主題是基于管理者的設想提出來的,主題服務的是外在形式的需要,主題下面缺乏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如學校整體規劃、組織建設、課程體系的欠缺等。
為了克服形式主義的做法,教育工作者要設法轉變思維方式,從關注事物的形式轉到設法解決問題,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問題意識:要把問題作為感知、注意和探究對象,要從眾多的事物中抽離出核心問題,設法排除或抑制發現問題的各種干擾。
第二,明確問題界定:要走到實際中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去發現真實的問題,而不是自己閉門造車。
第三,形成問題鏈條:即圍繞某個一級問題而衍生出二級問題、三級問題等,它們形成了一條解決問題的系列鏈條,為后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第四,分析問題原因:只有明晰問題背后產生的原因及影響解決問題的具體要素,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最后,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包括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以及技術、方法、途徑等。
完善領導方式 : 實施價值為本的引導
學校是科層體制與松散結合并存的雙重系統組織,科層體制的特點使得在行政管理系統里可以采用數字化的領導方式,但在教育教學系統,則難以用形式上統一的指標來衡量教師的工作,因為在這樣的系統里教師的工作充滿了模糊性、隨機性和難以預測性。如果一定要實施數字化的領導,將不能數字化、不該數字化的內容也數字化,不僅會影響教師積極工作的態度、削弱教師認真工作的情緒,還會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事業,人的發展受多種多樣因素制約,其中很多問題涉及價值問題,所以教育是價值高度涉入的事業,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常常會涉及其他活動不常碰見的價值問題。這就導致教師面對教育現象不僅要做出事實判斷,還要做出價值判斷。所以,在學校避免形式主義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實施價值為本的領導方式。價值為本的領導是指,領導者通過對教師實施所信奉的價值觀的影響,使其強烈認同和堅定共享這樣的價值觀,大家在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之上,來實現教育目標。這種領導方式實際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引領,是通過教師踐行學校教育價值觀,自覺自愿達成教育目標的領導方式。
實施價值為本的領導方式的構想是:傳遞、認同、強化、體現學校所倡導的正確、合理教育價值觀。
其一,傳遞學校教育價值觀。價值為本的領導方式的前提是,學校要明確自身的教育價值觀。在此基礎上,要盡一切力量倡導學校所信奉的教育價值觀并且向教師傳遞。
其二,認同學校教育價值觀。教師不僅要了解,而且必須認同學校的教育價值觀,并堅信運用這樣的價值觀去進行教育教學,有利于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還能促進自身發展,是一個多贏的方案。
其三,強化學校教育價值觀。教師在了解并且認同學校教育價值觀后,可能會對自己的認同產生波動,會懷疑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會動搖自己既有的教育信念。此時,學校需要引導教師對學校教育價值觀意義再認識、再體驗、再認同。
其四,體現學校教育價值觀。價值為本的領導方式不是對教師的外在行為進行直接控制,而是通過教師思想的轉變來使其自覺自愿呈現相應行為,這是一個內在思想外化的過程,可能需要多次、反復實踐練習。學校應該設法讓教師能夠基于學校教育價值觀,進行主動、自覺、習慣的工作,即達到自我規范、自我控制、自我檢查的目的。
優化責任機制 : 建立權責對等關系
學校中的形式主義也是權責不對稱的結果。在現實中,一些上級部門、領導干部為了規避責任,憑借手中的權力向下級學校和下級工作人員轉移責任。他們在轉移責任的過程中下放了責任,但是并沒有下放權力,下級學校和下級工作人員處于需要負責但無權的狀態。管理理論表明,只有權力和責任相等時,才可以有效地進行工作。如果負責但無權,等于沒有工作的資源,其結果就會導致他們做些注重形式、沒有效果的事情,于是形式主義的現象就出現了。不僅如此,還會導致他們因缺乏必要的資源而無法確保承擔責任,從而出現責任履行缺位的情形,引發更大的問題。
面對上級的強大權力壓力,作為下級,如果不做,可能會面臨指責、差評、否定、撤職等各種懲罰措施。為了避免這些懲罰,他們不得不做。但無權又無資源做此事,于是不得不走走形式,應付一下上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下級學校和工作人員是最基層的組織和人員,他們無法再進行責任轉移,只好全部接受,所以學校會存在較多的形式主義之下不得不做的事情。這些事情讓他們投入很多時間,花費很多精力,既反感又無奈,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
權責不等的現象滋生了形式主義,要想克服,就要改變這種“責下權不下”的現象,建立權責對等的責任機制。
首先,要樹立承擔責任的意識,嚴格遵守 “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應該自己這個層次負起來的責任就要勇于承擔,不要推卸給其他部門和人員。
其次,要明確責任下放的標準,什么責任可以下放、什么責任不能下放,應該在一個規范的框架下進行,不能什么都下放給下級。
最后,要落實權責相等的準則,如果一定要下放責任,就要賦予與責任相對稱的權力,讓下級有資源去擔負責任。
教育是一項務實求真的事業,需要腳踏實地去做,容不得半點虛假和敷衍。唯有破除干擾學校的形式主義思維,為基層教師營造清朗的教書育人環境,才能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