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 李雪
發展科技教育無疑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中心小學靛莊校區(以下簡稱“靛莊校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早在2010年,就將科技教育納入長期發展規劃,將科技教育作為特色創建突破口,逐漸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的科技教育團隊。靛莊校區雖僅有6個教學班、15名任課教師,卻走出了一條 “做有情懷的教育、辦科技特色學校”的創新發展之路,成為所在地區科技教育排頭兵。下面,筆者將探討靛莊校區如何以科技特色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
濃厚的科技氛圍
科技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面向未來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基礎性知識,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而,學校全體教師形成共識:開展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科學技能,提升其創造力與科學素養。
靛莊校區從校園文化環境開始,就處處體現著科技教育特色。一是讓墻壁說話。學校以可視、可聞、可感的形式全方位浸潤師生的心靈,讓孩子置身于科技的海洋,如以教室墻壁、校園櫥窗、作品陳列室等處為陣地,不時展出“科學家的故事”“航天英雄”“科學常識”等內容,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二是有行動自覺。科技特色活動在學校中得到推廣,參與科技教育活動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形成了“無處不動手制作,無人不參與科學活動”的局面。三是用平臺支撐。學校專門設置了科技教育教室,包括“科技作品展覽室”“科技創作室”“科技材料室”,創作室里有充足的科技制作材料和工具,作品展覽室里擺滿了學生的獲獎作品和科技模型。此外,操場上還設有“航模基地”“艦模基地”等。這些為學生的小小發明創造提供了便利條件和施展空間。
完備的科技教育體系
學校將繁多的科技教育活動規范化、課程化、綜合化,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科技問題的能力。首先,有科學的分級目標。在中心校校長賈大為的指導下,靛莊校區領導和教師經深入調研,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零起點、高質量”為宗旨,科學制定每個年級的學生活動目標與內容。其次,有規范的課程管理。學校正在構建全方位的科技課程體系,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研制科技類校本課程,推進了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革。比如與美術結合的航模課程模塊,與數學結合的“航天模型”課程模塊,融科學、社會、人文為一體的“科技綜合課程”等。
豐富的科技實踐活動
學校以“親近大自然”“科技樂園”等為主題開展科技活動,如“變廢為寶從我做起”科技制作、“環保酵素”的制作等。同時,邀請博物館、天文館專家帶著設備走進校園,講授科學知識,并帶領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還邀請科學家周游紅、李四光后人鄒宗平女士等,為學生們講述科學故事。此外,學校也經常組織“走出去”活動,如走進各類博物館、科技館,以及“陸軍航空兵學院”“航空航天教育基地”等場所。每次科技活動后,學校還會安排反思評價活動,如參觀農展館后的農耕知識競賽等,努力使各項活動的教育效能最大化。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發了他們探索未知的興趣,并為他們開啟了“樂于筑夢、勇于追夢、志在圓夢”的成長之路。
靛莊校區教師憑著“十年磨一劍”的耐力,“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干勁,將特色科技教育越做越強。近年來,學校在各類科技比賽中屢獲佳績,綜合科技競賽成績在通州區屬于領先行列,并先后獲得“北京市波音少年航校”“通州區蘊之星學生科技團”等榮譽。在本校區特色發展的基礎上,學校還創建更多的科普教育基地,將科技教育延伸至其他校區,帶動其他學校有序地開展科技活動。
從名不見經傳到聲名遠揚,這所小規模農村學校,因科技教育特色將內涵發展推向了新高度。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