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雪 趙志菊
微課作為新型線上課程資源,打破了傳統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有效滿足了疫情和“雙減”背景下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城鄉結對學校共同開展微課應用研究,發揮了微課自主、開放、創新、共享的作用,為助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做出有效嘗試。
為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鶴壁市山城區啟動了集團化辦學、托管辦學模式。
2019年9月,鶴壁市山城區第七小學與山城區故縣中心小學結對托管辦學。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城鄉學校均衡發展,不斷滿足鄉村居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是學校面臨的新挑戰。微課作為新的線上課程資源,打破了傳統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以“自助餐”的形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微課應用于學科教學,與學科整合,是現代化“互聯網+教育”的必然趨勢。
為此,我們學校申請了河南省級課題“微課在小學城鄉結對學校的有效應用研究”,經過兩年實踐,進行了幾點嘗試。
一、微課研究,引領城鄉結對學校教學教研
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課題組以微課研究為切入點,在教學教研上積極引領。課題組學習培訓、研討活動定期在故縣中心小學舉行,由課題主持人帶領成員上課題研討課,并進行交流與反思,團隊共成長,不斷提升教師科研能力。2021年,為構建高效課堂,鶴壁市山城區教體局提出“一校一模式”倡議,鶴壁市山城區第七小學探究、擬定了“三度五步”教學模式,與故縣中心小學同步在課堂上推廣應用。課題組將模式的核心理念、教學環節制作成微課,與故縣中心小學共享。
經過一個學期融合應用、聽課反思,在2021年山城區教研室組織的教學模式展示評比活動中,故縣中心小學教師張敏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榮獲農村小學組一等獎,鶴壁市山城區第七小學教師張芹和李小玲的兩節模式展示課榮獲區直小學組一等獎。通過課題引領,故縣中心小學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教研實踐,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微課切入點小,可直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記錄優秀教師的經驗和方法。許多開發成功的微課,可放在學校平臺上供兩校教師共同學習、應用,教師樂于去看、去學、去用,充分體現了微課的開放、共享。
同時,兩所學校在黨史學習、疫情防控、春節習俗等方面同步開展活動,讓農村學生享受同城市學生一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實現校際間理念相通、活動同步,發揮城鄉結對、以強帶弱的作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微課制作,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為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打造數字校園,助推教育教學智慧發展,兩所學校都加大了硬件投入,教室全部更換了新的一體機,新建錄播室、多功能報告廳,辦公室全部配備電腦,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為實施微課制作、教學提供了硬件保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師變身“主播”,倒逼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已很少使用喀秋莎軟件制作微課,而是采取釘釘直播回放、手機錄屏、PPT錄屏、手機錄像等形式,微課制作更加靈活、精細化。后期制作要整合其他資源,如片頭字幕、動畫演示、音效等,對教師信息技術要求高,教師紛紛變身為微課開發者和創造者,在實踐中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素養。
微課研究是一種草根研究方式,每次微課設計都要求教師充分研判學情,深入思考。微課通過教學視頻組成了集教學設計、多媒體素材、課件為一體的主題資源包。
教師要制作微課,就要深入解讀教材,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力爭形式新穎;教師還要提高教學語言魅力,簡明扼要,邏輯性強,易于理解,教學過程更要流暢、緊湊,教學流程做到課堂無學生、心中有學生。微課研究促進了教師教學和教研水平不斷提高。
三、與時代融合,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2021年秋,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實行“雙減”政策和課后延時服務“5+2”模式,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升作業質量、課后延時服務質量,學生在校做什么,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長期以來,一些教師布置作業數量過多、內容與形式簡單機械重復,引起學生的反感。為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課題組充分發揮課題研究優勢:一方面,精準了解學生學習難點、易錯點,將傳統線性知識體系轉變為獨立的片段知識,通過微課推送給學生,學生可自主控制學習內容、時間、程度、進度、方式和節奏——這種“自助餐”式的學習方式受到學生、家長一致好評,既縮短了學生學習時間,又緩解了家長“輔導”壓力。特別是故縣中心小學留守兒童較多,老人無力輔導,學生可隨時隨地按需學習,減輕了作業負擔。
另一方面,為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課題組教師推送實踐性強的拓展活動等微課,讓學生放飛自我,或手繪成長日記,或參與科學小實驗,或走進田間地頭參加勞動實踐,實現了“我的生活我做主”。微課應用不再局限于課題組的成員,而是擴展到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成為“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指導學生的一種常態形式。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微課在小學城鄉結對學校的有效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