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生 陳諾音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經濟的長期增長受到康波周期(50―60年)支配,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有波峰就有波谷,在中短期經濟周期則可能受一些中短周期的影響,比如基欽周期(3―4年)、朱格拉周期(8―10年)、庫茲涅茨周期(15―25年)。相比康波周期,這些中短周期的波動可能更加劇烈。
近年,多種因素的疊加,使得經濟運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企業還要面臨此前從未遇到的嚴酷情況。在新的外部環境下,一個問題隨之而來:企業如何穿越周期,尤其是在當下全球產業鏈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經濟趨勢性放緩三大因素疊加的背景之下。
本質上,當前的企業環境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企業面臨更大的外部風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穿越周期,在風浪中牢牢抓住戰略河床,企業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考以及行動。
陳春花在《經營的本質》一書中指出:當不確定性成為常態,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回歸基本面。
所謂基本面,就是企業戰略或者商業運行最基礎、最質樸的規模和邏輯。回歸基本面可以理解為重新聚焦和校準。
當經濟處于上行階段時,強勁的市場需求無形中影響企業家的預期,繼而影響其經營行為。比如格力早期聚焦空調,當該品類面臨天花板后,又進入市場需求的提高階段,格力轉化為格力電器,品類涉及空調、冰箱、洗衣機甚至汽車相關或者不相關產業。如果經濟掉頭下行,格力可能就會思考如何重新聚焦核心品類、核心產品。
長城汽車早期是依靠聚焦SUV品類和哈弗產品系列,實現了資源聚焦。消費者想到SUV就會聯想到長城,想到長城就會聯想到哈弗系列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城也面臨內外壓力,導致哈弗難以繼續拉升品牌。于是,重新聚焦產品,通過新產品提升品牌勢能成為當務之急。長城推出全新升級版越野車坦克,基于“坦克WEY”越野平臺打造,定位于緊湊級硬派越野SUV,WEY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級豪華品牌,成為智能汽車的標桿品牌。在國內市場,WEY在2021年2月的銷量為8443輛,同比增長1%,環比下降28.09%。1―2月,WEY累計銷量20184輛,較上年同期增長124.79%。
在行業進入下行區間之后,市場和業務的萎縮在所難免。農夫山泉在2000年純凈水行業逐漸萎縮的時候,全面停止了純凈水生產,并轉向天然水,從而連續8年雄踞國內包裝飲用水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餐飲行業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海底撈關閉了許多門店。而聚焦辣椒炒肉的費大廚和聚焦矛盾的巴奴卻能逆勢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成為流量入口和心智入口,相比之下海底撈品牌更多的是聚焦服務而非通過產品建立關聯。
當經濟趨勢性放緩的時候,重新聚焦產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畢竟,當經濟上行之時,更多的是人為跟風消費;當人們消費能力下降時,更高比例的顧客進店是為產品本身買單。
重新聚焦和校準意味著重新做減法。如果企業涉足多個產品或者品牌,則需要思考不同產品在技術、認知、渠道、資源上的協同關系,缺乏協同關系則需要考慮砍掉或者歸并、調整。
2009年,中國汽車行業呈現跳躍式增長,奇瑞為了抓住百年一遇的行業機會,同時推出了開瑞、奇瑞、威麟和瑞麒四個品牌,而這四個品牌的定位、渠道完全不同,奇瑞不得不對應不同品牌,組建各自獨立的銷售網絡,這造成了資源分散,奇瑞并未獲得預期的增長。2011年4月,奇瑞撤銷威麟品牌事業部,改變以往多品牌戰略做法,聚焦產品,協同資源,打造優勢產品。
在行業上行階段需求增加,企業會在核心業務周邊進行延伸。格力電器從開始聚焦空調到后來不僅做白電、黑電,還涉足了新能源汽車、線纜、打印機墨盒等,但是隨著競爭加劇、各個細分行業專家品牌的出現,格力電器除了空調外的其他品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擠壓,從格力2020年年報來看,格力空調營業收入1179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70%;其余品類只占30%。這時格力電器應當重新定位,重構業務體系。
經濟上行階段,規模或者說搶地盤是第一位的,結構、效率則是相對次要的因素。一旦經濟進入趨勢性放緩階段,結構和效率的重要性就會上升,表現為財務指標上更重視現金流和贏利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顧客結構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經濟趨勢性放緩階段,企業需要重新聚焦原點顧客,并將優先的資源進一步向這一群體傾斜,因為當經濟泡沫被擠掉時,非適宜人群要么會自動脫離,要么會擠占企業更多資源,且不能為企業創造相應的價值,這個時候重新界定原點顧客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同為老字號剪刀品牌的王麻子和張小泉,僅剩張小泉活得挺好。張小泉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經過5個康波周期,依然煥發著生命力。
張小泉的“周期穿越術”的精髓在于:
1.擁抱新渠道,迎合年輕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張小泉在2011年就成立了一個60人的電商團隊,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
2.創新符合年輕化、個性化的產品,公司出爐了一系列戴著墨鏡的祖師爺卡通形象,還特意推出了一年兩次的定制服務,可以在刀具上刻字和頭像,增強了和年輕消費群體的互動性。
3.擴張可協同發展的品類,如筷子、菜板、美甲等產品。不斷擁抱變化,聚焦核心顧客,張小泉營收連年增長。
任何產品、品牌甚至行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企業、品牌或者產品在經歷了成長期、成熟期后,不可避免地會迎來衰退期。
很多企業之所以在衰退期沒有走向消亡,是因為它們抓住了新的機會,使得自身發展進入第二曲線,重新進入上升通道。
一是新行業趨勢的機會。雖然中國乳業市場相對保持穩定,競爭格局相對固化,但是一個新的細分市場卻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植物奶市場,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賽道。
其中,豆奶每年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于是2016年維他奶推出“健康+”布局中高端市場,并在2018年推出“健康加法”全面搶奪高端豆奶市場;而農夫山泉在2019年推出豆乳基底的植物酸奶。這兩個品牌在天貓“植物蛋白類目”排名中名列前茅。隨著高端、發酵市場被打開,其他細分領域也將迎來升級。
對于傳統巨頭而言,進入這一行業,不僅僅意味著銷售額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可以抓住新的年輕群體需求,托起企業的第二曲線。
二是新消費需求的機會。穿越周期的企業應當高度關注市場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時期,預制菜再度火熱起來,2021年投資金額達到80億元。
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家庭聚餐成為一個新消費場景。這也催生了對預制菜的消費需求,預制菜由原來的速凍米面等極少數品類拓展至多種菜品,由B端延伸至C端消費者,由一線城市延伸至二三線城市的樹形發展路徑。
不同“基因”的企業都不約而同地看好這一賽道。其中有西貝、海底撈、眉州東坡等餐飲企業,也不乏千味央廚這樣的2B(對商家)企業,以及正大、安井這樣的上游供應商。
抓住品類分化的機會,成為新品類的領導者,這同樣是企業穿越周期的有效手段之一。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及大眾健康意識的轉變,替代肉類產品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在歐美國家已蔚然成風的靈活素食主義或彈性飲食、每周吃素1天的綠色星期一倡議等概念,正在引領全球的流行趨勢。同時加速發展的還有替代蛋白產品的相關創新和商業化,其中素肉、植物蛋白、植物奶已成為主流消費品。
中國素肉文化發展已久,但工藝水平粗糙,從外觀、色澤、口感體驗上與動物肉還存在差距,有待提高。
素肉無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引發了巨頭們的關注和布局。雙匯、新希望等傳統肉制品生產商,基于原有產品向植物肉產品轉型,上市產品多為半傳統素肉等,走在行業前列的還有寧波素蓮,由傳統素肉生產向新型植物肉產品升級,現已有植物牛肉等創新產品。
中國的植物奶市場整體規模比較穩定,頭部企業養元飲品、椰樹集團及承德露露合計占有率為46%,因此產品單一,創新速度緩慢。2016年維維推出液態豆奶,達利推出“豆本豆”上市一年銷售額達到10億元,2020年麥片品牌歐扎克推出燕麥輕飲,接著元氣森林、可可滿分、即杏等品牌都推出了植物奶。伊利則推出植選,試圖通過新的品牌,迎合植物奶趨勢,找到增長的第二曲線,同時,通過迎合年輕群體需求,實現品牌的年輕化。
經濟周期性波動,往往會造成渠道的結構性變化,對企業而言,不斷適應渠道變化,抓住新渠道變化,也是很多企業穿越周期的主要經驗之一。
新渠道往往成就新品牌,比如當年淘寶造就了“淘品牌”,當下的社區團購正在孕育“團品牌”。
傳統電商競爭加劇,社區團購和前置倉在新消費渠道卻表現得非常好。社區團購和生鮮前置倉是目前兩個主要的線上生鮮零售模式。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帶動下,二者的市場規模均取得大幅增長。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前置倉模式市場規模達337億元,同比增長84.2%,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長到3068億元,2020―2025年CAGR(年復合增長率)為55.5%。凱度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為500億元,同比增速達79%,2021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2000億元。
伴隨著社區團購和前置倉的崛起,社區團購供應商品牌銷售額也節節攀升,一些“團品牌”隨之出現。比如,蔬菜水果類供應商佳沃、金果源,肉禽類供應商德青源、得利斯,水產海鮮類供應商遠洋、好當家,牛奶乳品類供應商蒙牛、伊利、安佳,熟食類供應商錦色、周黑鴨等品牌的銷售額都有了大幅提升。
社區團購渠道還使用自有品牌售賣商品,如生鮮品類的“日日鮮”豬肉等。
傳統的銷售渠道是4S店,特斯拉將銷售渠道創造性置于商場或者購物中心,使得渠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國內理想、小鵬汽車已經迅速跟進這一渠道,試圖迎合這一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