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何時起,“躺平”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詞。這既是一種自嘲,又是一種無奈。對于打工人而言,無論主觀上多么想“躺平”,現實卻不允許,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想想而已,罵完“996”繼續加班,說著“躺平”繼續奮戰,這恐怕才是職場真相。
然而,管理者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員工:交代一些稍有難度或者需要更多創造力的工作,有些員工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不會、做不到。言外之意,這事搞不定。而且,理由特別充分。
為什么不行呢?因為這不符合公司當下的某些規定。你一查詢,還真有這么回事。
為什么不會呢?因為之前沒有這樣的先例,沒做過這樣的事,沒有參考案例,沒有現成的工具和資料,“臣妾做不到”。你一想,也對。
為什么做不到呢?因為手頭還有領導交代的其他事,都是時間緊、任務重,都是非常緊急的任務,所以這件事暫時做不到。你細琢磨,也是這么回事。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等等,好像有點不對。哪里不對?
比如,這事不符合公司當下的某些規定,是不是可以想個辦法,既符合規定,又能把事干了?
比如,如果這些工作確實不會,難道不可以學嗎?工作本來就是不斷克服障礙和問題呀。
再比如,暫時做不到?可不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再不濟,告訴上級需要哪些資源,或者延后到什么時間。總之,只要主動溝通,這事也能解決。
看似充分的理由背后,隱藏著很多陷阱。
被動等待、維持現狀、遠離困難和問題,不用承擔犯錯的代價,享受按部就班的歲月靜好,還沒有“996”的煩惱,豈不快哉?只不過這樣的“美好愿望”卻與企業面臨的外部現實相背離:客戶要求越來越高,競爭對手進步越來越快,外部環境越來越不確定。這種情況下,組織內部必須提升敏捷性和響應能力,很多事已不能“等到明天再說”。可是,管理者遇到這種“不行、不會、做不到”的“否認三連”型員工,基本上所有的想法都得泡湯。
在討論解決方案之前,管理者要先搞清楚,為什么組織里存在“否認三連”型員工?在多年的管理咨詢與培訓實踐中,我曾就這一話題與很多企業的中高管做過深入交流,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遇到過“否認三連”型員工。在他們看來,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招聘原因
招聘是第一關。招聘沒有把好關,要么是公司的招聘標準出了問題,要么是招聘流程出了問題。公司在業務高速增長時,需要大量補充人員,招聘時往往“饑不擇食”——先進來再說。這種“大躍進式”的招聘,往往會帶來很多后遺癥。而“否認三連”型員工,就屬于后遺癥之一。還有,就是面試環節出了問題。面試官沒能識別出應聘者存在的問題,沒有應用包括STAR法則(指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Result結果,是一種企業常用的面試方法)在內的面試步驟。
無論是用人心切,還是面試失真,最終都導致招聘出現漏洞,“否認三連”型員工也包含在其中。
第二,培訓原因
優秀的公司往往都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培訓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基于員工業務或技術的技能培訓,旨在幫助員工提升實際工作場景下的問題解決能力;一個是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培訓,讓員工充分理解、認同并踐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知曉成為公司標桿員工的標準,培養員工積極主動、敢于擔當的行為方式。企業往往重視前一種培訓,對后者的重視度不夠,一旦行為方式出問題,“否認三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
有的管理者說,我重視培訓呀,每次都會送部門或團隊參加公司組織的培訓。問題是,你會提前與人力資源部或培訓部門進行溝通嗎?培訓的組織者是否了解你平時遇到的問題?如果培訓只是“外包”給公司的人力資源或培訓部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否認三連”的問題依然會出現。
第三,文化問題
其實,除了能力水平確實有限之外,“否認三連”型員工最大的問題在于:從一開始,就認為這事沒戲。對組織而言,這是最要命的——面對問題,沒有擔當,先找借口和理由。這種文化和氛圍一旦形成,對管理的挑戰極大。
公司文化的本質,在于塑造員工的認知和行為。如果管理者身邊都是“否認三連”型員工,對工作成果的敬畏感、對工作職責的使命感、對上級要求的尊重感,都無從談起。是不是公司文化壓根就沒起什么作用?這對于那些認為文化建設很虛的管理者,又是一種啪啪打臉的感覺。
要打破“否認三連”的困境,肯定要從招聘開始抓起,盡可能減少“純天然”“否認三連”型員工入職。但從人性出發,害怕承擔責任,害怕創新,不愿意冒險也是正常的,所以完全杜絕“否認三連”的情形相當困難,管理者要做的,是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方案一:預防和預警
強化入職員工的文化培訓。培訓包括以下內容:公司文化是什么,鼓勵和倡導什么行為,反對哪些行為,當事員工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做法等。

這樣做,就可以從一開始幫助員工遠離“否認三連”的工作方式,并在潛意識里提醒自己不要做“否認三連”的事。如果從一開始,公司文化就可以塑造員工的職業認知和行為,是不是后面的問題就少多了?
某世界500強消費電子企業在入職培訓上獨辟蹊徑。他們將重點放在培訓之后員工的學以致用上。在這家公司看來,企業文化要想入腦入心,最核心的還是踐行,而不是口號與說教。他們的方式是:在完成標準企業文化培訓后,要求參訓的新員工整理出自己踐行企業文化的具體案例,參加新員工企業文化踐行案例大賽。案例要有見證人,要有相關的事實和數據,如果被發現案例造假,當事人直接被辭退。多年以來,這種方式效果顯著,不僅積累了大量真實案例,還涌現出許多企業文化標桿,他們大多成為集團以及子公司的業務骨干和管理精英。
方案二:引導和教練
對于第一次發生“否認三連”的員工,不要指責,而是要通過引導和教練的方式進行溝通。
比如,管理者主動與員工交流,如果這樣不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如果當前能力達不到,需要如何提升能力,需要什么樣的資源支持?如何把當下的工作按輕重緩急進行分類?然后,在過程中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的互動,就能部分解決“否認三連”的問題,減少管理者和員工的困擾。
某互聯網大廠的B2B中國供應商團隊,在引導和教練員工層面總結了“十六字方針”: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第一步是“我做你看”,就是管理者示范與操作,讓員工看到全程的演練,這叫知其然;第二步是“我說你聽”,本質是讓員工知其所以然,將相關背景知識、關鍵點、經驗與教訓等分享給員工;第三步是“你做我看”,必須讓員工做一遍,才能確認員工是否理解流程,是否掌握相關的工具和方法;第四步是“你說我聽”,讓員工講出來實踐之后的感受與經驗,確保員工應知應會。如此,“否認三連”就沒了生存的土壤。
方案三:篩選和淘汰
對于久治不愈的“否認三連”型員工,就得好好說道說道。首先,要和員工談話,了解他們是能力不行,還是不想解決問題,如何看待當下的工作,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是如何規劃的,等等。如果管理者遇到的是消極被動、冷漠對抗,那就要考慮放棄了。
如果員工確實無意識,只是心理上懼怕,有失敗的教訓等,就可以深入溝通,鼓勵員工打破這些束縛,同時要明確問題的嚴重性,要讓“否認三連”型員工產生起碼的職業敬畏,要對結果負責。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后患無窮。
(楊繼剛,企業轉型專家,知行韜略合伙人。微信公眾號:轉型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