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朝,金興濤
(射陽縣人民醫院腫瘤科 江蘇 射陽 224314)
胃癌是常見癌癥類型之一,多數起源于胃黏膜細胞,比較常見的是腺癌,典型疾病癥狀表現為腹痛,好發于40 ~70 歲人群,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引發胃癌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炎癥、萎縮性胃炎、環境、飲食、遺傳等,病因復雜,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胃癌的臨床治療主要采用營養支持、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化療、放療等,適用病情與時間節點不同,但是均可對患者病情控制與治療起到幫助。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的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紫杉醇、替吉奧、多西他賽等,具有比較好的臨床療效,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減輕疾病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化療方案可分為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姑息化療等,需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嚴重程度,腫瘤分型,化療耐受程度進行合理選擇。但是在長期化療的過程中,由于患者體質和對藥物的耐藥性不同,治療效果會受到一定影響,并且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引起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高血壓等不良反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會造成患者情緒低落,焦慮、抑郁,對化療產生恐懼心理,抵觸化療。阿帕替尼是一種有效治療晚期胃癌的靶向藥物,普遍應用在標準化治療以及化療失敗后,對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在臨床上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起到重要作用,應用逐漸廣泛。本文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在射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66 例,分組觀察,探究阿帕替尼聯合化療對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在射陽縣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66 例,根據化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數量24 例和9 例,年齡42 ~68 歲,平均年齡(57.63±1.54)歲,病程1 ~3 年,平均(1.45±0.34)年。觀察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數量23 例和10 例,年齡42 ~68 歲,平均年齡(56.78±1.76)歲,病程1 ~3 年,平均(1.38±0.4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后確診為晚期胃癌;②患者意識清晰,語言表達順暢,同意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依從性差;④化療不耐受或者治療藥物過敏。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化療方案,治療前采取常規的護肝、保胃以及止吐治療。使用紫杉醇、替吉奧,其中紫杉醇(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719)按照150 mg/m計算用藥劑量,在化療第一天進行靜脈注射。替吉奧膠囊(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35)用法用量為:口服給藥,按照體表面積計算劑量(<1.25 m,每次40 mg。1.25 ~1.5 m,每次50 mg。≥1.5 m,每次60 mg),2 次/d,早飯、晚飯后服用,連服14 d,停藥7 d。3 周為一個周期。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標準治療和化療基礎上,聯合阿帕替尼進行靶向治療,阿帕替尼(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用法用量:250 mg/片,1 片/d,溫開水送服。
(1)臨床療效。完全緩解:病灶消失,未見新病灶;部分緩解:病灶體積減小30%以上,未出現新病灶;病情進展:病灶體積增加,或者出現新病灶。臨床療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高血壓等。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緩解率為84.85%,高于對照組的6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18%,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15.1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癌癥類型之一,發病早期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或者癥狀輕微,并且缺少特異性,容易與消化道疾病和其他胃部疾病相混淆,耽誤治療時機,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晚期胃癌患者再進行手術切除治療的意義不大,整體的療效也不理想,同時手術花銷大,術后康復時間長,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也非常大,因此不建議進行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用于胃癌治療的方法很多,除了早期手術方案以外,中晚期胃癌的治療可以采用化療方案、放療方案、靶向藥物方案等,均對胃癌的治療,延緩病情進展有很好的效果。化療是臨床上用來治療晚期胃癌的首選手段,常用藥物包括紫杉醇、替吉奧等,具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可以阻止腫瘤組織生長。由于患者個體差異比較大,特別是胃癌病程、腫瘤分期、身體狀況、營養水平等,均會影響到化療方案的實際應用效果,對患者使用相同的藥物進行化療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臨床療效不同情況,產生較大的治療效果差別。主要是因為,長期化療的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對化療藥物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影響化療治療效果。與此同時,部分患者還會對化療藥物有過敏反應,化療藥物對人體也有一定藥物副作用,會造成患者不適,影響患者對化療的信心。因此考慮聯合用藥方案,在化療基礎上增加阿帕替尼靶向治療,以此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高。紫杉醇是新型抗微管藥物,可在促進微管蛋白聚合作用下抑制蛋白解聚,保證微管蛋白穩定,對癌細胞有絲分裂形成抑制。宋濱研究中對晚期胃癌化療后進展患者采取阿帕替尼聯合化療方式,取得理想療效,且安全性高。研究中對照組使用伊立替康靜脈注射+替吉奧膠囊治療方案,研究組增加阿帕替尼化療方案,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好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說明阿帕替尼聯合化療方案對于晚期胃癌化療后進展患者的臨床治療有很好地促進作用。蔡紅許研究中,將60 例晚期胃癌患者通過隨機分組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其中試驗組30 例采用阿帕替尼+伊立替康+替吉奧膠囊或者阿帕替尼+紫杉醇+替吉奧膠囊聯合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紫杉醇+替吉奧膠囊或伊立替康+替吉奧膠囊聯合治療方案。臨床療效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接受綜合治療后疾病控制率與客觀緩解率相比于對照組顯著更高。兩組患者因為治療產生的神經毒性、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概率相當。試驗組發生高血壓、乏力、蛋白尿的高于對照組。總體上看在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治療中,采用阿帕替尼聯合化療的方式相比于單純化療的臨床療效好,同時對于藥物不良反應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
替吉奧是復方制劑,主要由吉美嘧啶、奧替拉西鉀以及替加氟組成,口服用藥后替加氟可在體內轉化為5-FU,抗腫瘤作用明顯。吉美嘧啶廣泛分布在肝臟,選擇性拮抗5-FU 分解代謝酶,保持5-FU 濃度,增強抗腫瘤作用。而奧替拉西鉀的作用是選擇性抑制5-FU 轉變為5-FUMP,增強抗腫瘤作用。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個應用在晚期胃癌中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也是唯一一個被證實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以在晚期胃癌標準化化療失敗后進行單純使用,也可聯合化療使用。其藥理是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進行阻斷,使得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降低,從而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起到良好抗腫瘤作用。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獲得臨床療效84.85%,相比于對照組臨床療效6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說明在對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常規化療的基礎上,加用阿帕替尼藥物可以獲得更為理想的疾病控制與癌癥緩解效果,有助于幫助患者改善疾病癥狀,延緩病情進展,延長生存時間。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率比較,分別為18.18%和15.1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對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進行化療的過程中,加用阿帕替尼雖然會增加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但是整體的藥物安全性有保證,不良反應可以進行有效控制,并且不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停止治療后不良反應隨即消失,一般不會有后遺癥。
綜上所述,在晚期化療后進展胃癌患者的治療中聯合應用化療和阿帕替尼的療效確切,對于患者病情控制及客觀緩解有促進作用,可以發揮出協同抗腫瘤作用,有助于患者病情控制,改善生命體征等。并且加用阿帕替尼藥物對于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可以有效控制,且發生概率不高,治療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