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睿,楊瓊華,張立澤,王玉花
(1.西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天祝藏族自治縣新華中學 甘肅 武威 733299;3.天祝藏族自治縣城關第二小學 甘肅 武威市 733299;4.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甘肅 武威 733299)
華銳藏族民歌是一種廣泛流傳在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中心的華銳藏區的民間歌曲,歌曲旋律抑揚頓挫、富于歌唱性,歌詞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及藝術性,在華銳藏區的各種生產生活場景中,都有用演唱華銳藏族民歌的方式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民俗。2008 年,華銳藏族民歌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這就要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都要突出音樂的審美功能。但在常規的教學中,尤其在中小學的音樂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往往有兩個較為普遍的極端現象。一種情況就是在音樂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學習中,老師們往往拋棄了審美教育,而只注重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進而使得音樂課變成了說教課或訓練課,最終導致學生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另一種情況就是音樂課變成了氣氛非常活躍的活動課,學生們按照老師預設的各種所謂的審美活動一項接一項地去參與表現,而缺少了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基本知識的學習,削弱了對音樂本身的學習,正如杜亞雄教授于2020 年10 月31 日在河南大學音樂學院的講座中所說的:“我們的學生,審了十幾年的美,但到高中階段后,連最起碼的音樂讀寫能力都沒有建立起來。”
以上兩種情況較為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真實教學環境中,如何在音樂雙基教學中既能發展學生的音樂基本技能、增長學生們的音樂基本知識,又能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們得到審美體驗,是我們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深思的一個教學課題。筆者根據自己十多年的從教經驗及對相關文獻的學習,借助華銳藏族民歌《要看人品好不好》的發聲教學,設計了兼技術訓練和審美體驗于一體的教學活動,與大家交流探討。
《要看人品好不好》是廣泛流傳在華銳藏區的一首藏族民歌。歌詞以比興的手法,先唱衡量一匹駿馬的好壞不能只看它的大小,而是要看它走路的姿勢是否好看,然后又唱到衡量一頭犏牛的好壞也不能只看它的大小,而是要看它的牛角是否漂亮,最后唱到歌曲主題,看一個姑娘的好壞不能僅僅看她長得漂亮與否,而是要看她的人品如何。駿馬、犏牛都是華銳藏族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的牲畜,歌曲以如何衡量駿馬和犏牛的好壞,引出了如何判斷一個女子的好壞,以通俗易懂的道理告知人們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這一人生哲理。
《要看人品好不好》的旋律熱情奔放、情緒灑脫、曲調流暢,屬于三段回環對應體曲式,三個樂段句數相等,段與段之間在意思、用詞、節奏停頓等方面均有內在的對應與呼應關系。歌曲的旋律表現出中間緊、兩頭松的特點,長音出現在樂曲的句首和句尾,細碎緊密的節奏出現在樂曲的中間。樂曲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每個樂句6 小節。這是一首轉調的歌曲,使用了G徵調式到G 商調式的同主音調式轉換手法,體現出了藏族民歌顯著的一個特點:常使用調式和調性的轉換。第一樂句旋律結束在sol 音上,屬于G 徵調式。第二樂句在音樂材料和歌曲結構上與第一樂句相呼應,但是沒有出現mi 卻出現了fa,樂曲轉到了G 商調式。
譜例1 華銳藏族民歌《要看人品好不好》

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又要時刻注意體現審美因素,充分發揮孩子們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們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這首華銳藏族民歌給他們帶來的美好體驗。
《樂府雜錄》中說:“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這句話是說,善于唱歌的人首先要調節自己的氣息,氣息要從肚臍處發出,氣息到咽喉時要有意識地唱出歌詞,就能唱出高低不同的曲調。如果掌握了這種歌唱的方法,就可以唱出遏云響谷的美妙歌聲。可見,古人當時已經意識到了歌唱的呼吸和發聲方法的重要性。《兒童歌唱發聲——怎樣訓練美好的童聲》中也說:“歌唱的動力在于呼吸。若不能正確掌握呼吸,想要成功地進行歌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在民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呼吸及發聲習慣。如何將審美體驗加入到學生的呼吸和發聲方法訓練中呢?
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跟著音樂的旋律讓學生來做呼吸練習,這樣可以避免只讓學生單純地練習歌唱的呼吸,而使得音樂的審美感受蕩然無存的情況發生。在練習時,老師伴隨著美妙的歌曲,不斷提醒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呼吸,比如“不要聳肩”“身體放松”“深深地吸氣”“均勻地呼氣”“注意氣息的保持”等。首先讓孩子們雙腳分開站立,兩手掌心向下用虎口護住肋骨下端(腰帶上方),使兩手的中指剛能碰觸到一起;然后均勻地吸氣,不要聳肩,繼而腹部擴張,兩手的中指逐漸分離;接著停止吸氣,開始呼氣,但兩手的中指保持分開的狀態,也就是在繼續保持腹部擴張的這種感覺的同時去呼氣,這一點非常重要,通常有一部分老師認為呼氣的時候應該收縮腹部,這樣就沒有了氣息的支持;最后在兩手中指馬上接觸到一起的時候瞬間收縮兩側肋骨,兩中指碰觸到一起,呼吸狀態恢復到之前的那種放松狀態,完成了一次呼吸的練習。
歌曲旋律可以由老師在樂器上彈奏出來,聲樂基本功好的老師也可直接清唱出旋律的唱名或者歌詞,如果老師既不能很好地彈奏又不能很好地演唱,那就直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示范音樂,讓學生們隨著音樂的進行做練習。這個練習應在每節課課前去做,時間以兩分鐘左右為宜,有助于平穩學生的情緒、集中兒童的注意力,練習時間決不能過長,否則就容易使學習枯燥乏味。在做呼吸練習時應該打開教室窗戶,注意保持教室內空氣的流通。即便學生已經掌握了這種呼吸方法,還是要花費少許的時間每節課重復這樣的練習,最終使學生形成這種下意識的動作。這個練習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時,讓孩子們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班級的孩子們在唱歌時用胸聲發聲的方法比較嚴重,在音樂課堂中出現孩子們使勁用真聲、“胸聲”喊唱的現象,有的孩子在唱到音域稍高一些的樂句時,面部表情、身體狀態看起來很緊張,不能很好地表達歌曲的思想,學生無法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們也就失去了學習歌唱的信心與興趣。這種現象尤其在農村學校、城郊結合部學校和缺乏受過專業聲樂訓練的音樂老師的學校中大量存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追求聲音的音質作為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們只有掌握了發出美好聲音的方法,才能用這種方法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才會對歌唱,乃至對音樂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起到陶冶情操的美育作用。好的童聲是從口腔的前部發出帶有共鳴的聲音,這種聲音聽起來清澈干凈、豐滿優美,演唱時既能根據歌曲感情的需要唱出必要的力度,又能在同一音高上用極弱的聲音演唱。這種聲音還不容易使學生的發聲器官疲勞,也容易唱出和諧的多聲部聲音。
品川三郎在他的著作《兒童歌唱發聲——怎樣訓練美好的童聲》中提出了訓練美好童聲的三個原則:兒童歌唱發聲需使用頭聲、需將追求音質的美放在第一位、采用小組二度d開始的下行音階。在華銳藏族民歌《要看人品好不好》的教學中,筆者嘗試結合品川三郎的以上三點教學原則,以期讓孩子們的聲音聽起來更美,更好地激發起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達到審美體驗和技能訓練的雙重作用。
很多學校缺乏接受過聲樂訓練的專業音樂老師,音樂課往往由其他科的老師兼任,兼職老師由于對聲樂教學的方法認識不足,加之繁重的教學任務,兼職音樂老師很少有時間與精力潛心研究童聲的發聲方法。這樣導致很多班級學生在唱歌時習慣于用胸聲發聲方法,以致于張口就用很大的音量喊唱,在唱到旋律的高音處時,就用低八度的胸聲發聲來唱。對這樣的班級,嘗試用如下練聲曲來進行練習(見譜例2):
這個練聲曲的優點在于音域較窄,只有小三度的音域。在唱起音a時一定要用極輕(pp)的聲音唱,讓唱出來的聲音聽起來輕柔細弱,防止用胸法的發聲方法來唱,練習時按照A、B、B、C、D、D 的各調順序半音依次向上移動。在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練習后,就可以從整體上改變整個班級的歌唱狀態。
譜例2 用于引導胸聲發聲方法比較嚴重班級的練聲曲

在童聲歌唱教學中,可以用頭聲發聲方法來演唱歌曲的所有旋律,這樣聽起來音色會更統一。但不能用演唱低聲區的胸聲發聲方法來演唱f以上的音,因為除了極個別嗓音條件特別好的學生外,其余學生無法用胸聲發聲方法來唱出f以上的音。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頭聲發聲的方法,在教學中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用胸聲發聲,也不要給孩子們聽賞用胸聲發聲方法演唱的示范音樂。
孩子們在一個人獨自玩耍或處在忘我的狀態中哼唱歌曲時,他的歌唱狀態一定是非常輕松的,也是用很弱的聲音哼唱的,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們不可能大聲地喊唱或用胸聲發聲方法演唱。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弱唱的方法更容易找到頭聲發聲的感覺。在諸多華銳藏族民歌的演唱中,大多數歌手都是用真聲和胸聲大聲演唱。但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保護孩子們幼小的發聲器官,也為了讓孩子們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要啟發孩子們用極弱的聲音通過學唱華銳藏族民歌掌握頭聲發聲方法。《要看人品好不好》旋律中的最低音為d,在唱這個音時要像唱d一樣找到頭聲發聲的感覺,這樣全曲的發聲狀態就會統一到頭聲發聲,同學們集體唱出來的音色更統一,也更和諧。
華銳藏族民歌《要看人品好不好》的教學案例既開拓了孩子們的音樂學習視野,激發了孩子們的音樂學習興趣,又保護和傳承了當地的特色音樂文化,是地方音樂課程資源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一次有益嘗試。在教學中兼顧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與基本技能訓練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改變了音樂教學中的兩個極端,讓音樂課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學生的技能與知識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課堂樂器或歌唱并配合體態律動的表演等形式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一節成功的音樂課,也是孩子們所向往的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