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然
“三微一體”個體心理輔導模式以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發展中的個體位于從直接環境到間接環境的一系列環境系統的中心,環境時刻塑造他們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生態系統理論將環境系統分為4個層次:第一,微系統,主要包括家庭和學校,其中親子關系、學校環境和同伴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直接影響;第二,中系統,指微系統各變量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學生而言,中系統主要指家校互動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第三,外系統,指學生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間接影響的系統,如,家長工作模式、社區環境、學校課程設置與教師培訓等;第四,宏系統,它不直接滿足學生的需要,主要是為較內層的各個環境系統提供支持,宏系統中的變量包含城鄉差異、社會心態、價值標準等。[1]
按照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個體生活在環境中,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會對個體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如果想要真正提高個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擺脫心理輔導室這一單個微系統的限制,努力尋求心理輔導室微系統、班級微系統與家庭微系統間的協同合作。[2][3]這一觀點與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改善當前中小學個體心理輔導工作面臨的困境。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以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結合多年的心理輔導實踐經驗,提出了“三微一體”個體心理輔導模式,即在不違背心理咨詢倫理要求的前提下,將由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與心理健康教師構成的“心理輔導室微系統”與“班級微系統”“家庭微系統”間建立一種基于功能性分工的合作模式。每個微系統在個體心理輔導中都各司其職,3個微系統形成聯動,最終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立體式、全方位的個體心理輔導模式。(見圖1)
圖1 “三微一體”個體心理輔導模式圖
心理輔導室微系統以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為主導,通過咨訪關系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心理輔導室微系統主要承擔3大職責。一是通過心理健康測查、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及時發現學校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與其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對他們開展個體心理輔導工作。二是及時厘清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弄清楚學生問題行為背后隱藏的情緒、需要與期待,并以“建議”的形式傳達給他們的班級微系統和家庭微系統。同時,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定期向班級微系統和家庭微系統反饋學生的心理輔導進展。三是通過開展班主任心育培訓、“班級心理氣象員”培訓、家長講堂、家長心育科普、家長線上心育咨詢等活動,給予家長、班主任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共同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康復環境,避免他們的心理問題復發,保證心理輔導效果的長效性。
在班級微系統中,能夠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主要是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而班主任和心理委員對這兩種關系的維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過程中,班級微系統主要承擔以下職責。首先,班主任需要填寫《學生基本情況記錄表》,為心理輔導室微系統提供學生的基本資料。同時,班主任需每周填寫《學生在校心理動態跟進表》,向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和家庭微系統動態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這是因為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人際關系、校園生活的重要事件等基本信息都較為熟悉。其次,任課教師(包括班主任在內)攜手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積極的師生關系,給予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參與班級活動和班級管理的機會,鼓勵與支持他們取得學業進步。最后,班級心理委員可以協助心理輔導室微系統更全面地觀察與了解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情況,為他們提供朋輩心理輔導,如,提供情緒疏導、情感支持與認可等,充當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溝通的橋梁。
家庭微系統以家長為主導,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與人格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微系統中,親子關系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家庭微系統承擔的職責如下。首先,如果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問題與困擾,家長可先從親子溝通的頻率、家長監控的水平、家長沖突、家長教養水平等幾個角度自行排查家庭微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改善家庭教養方式。[4]其次,家庭微系統通過主動、及時地與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和班級微系統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及其反映出的學生的需求與期待,聽取心理輔導室微系統與班級微系統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改善家庭教養方式,為學生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與氛圍。最后,家長每周填寫《學生居家心理動態跟進表》,及時將自己觀察到的學生居家表現反饋給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和班級微系統,幫助其他2個微系統動態跟蹤學生的居家狀態,及時調整干預策略,從而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在與班級微系統、家庭微系統溝通的過程中,存在兩難的情況。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師有責任使家長和任課教師了解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訴求,理解他們的行為,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與行動,合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明確指出,心理咨詢師要尊重學生的隱私權,保護學生的隱私。面對這個兩難的情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采取了如下對策。
第一,當學生存在自傷或傷他等屬于“保密例外”的情形時,要第一時間向家長及任課教師解密。
第二,當學生的情況不屬于“保密例外”,但學生愿意甚至渴望將自己的想法借助心理健康教師傳達給家長及任課教師時,心理健康教師在與學生商討解密的程度后,將學生的想法傳達給相關人員。
第三,當學生的情況不屬于“保密例外”,并且學生本人并不希望家長和任課教師知道他/她的想法時,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給予家長和任課教師一些教育建議,但不能涉及具體的事件。
第四,當學生的情況不屬于“保密例外”,并且學生本人不希望家長和任課教師知道他/她來參加心理輔導時,心理健康教師可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并逐步幫助學生建立對家長及任課教師的信任,促使3個微系統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聯結。
雖然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在整個系統中處于主動干預的中心位置——它既是整個系統運轉的啟動者,又是整個系統的協調者和指導者,但是,這并不代表心理輔導室微系統可以強勢地命令和指揮其他微系統。心理輔導室微系統應該在共情其他微系統現實處境的基礎上,理解其他微系統在實際操作中采取的部分做法。在系統運轉過程中,只有秉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合作理念,才能實現“1+1+1>3”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轉變與成長。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個體心理輔導需要明確心理健康教師、任課教師、家長、同伴這4個關鍵因素的核心職能。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師承擔個體心理輔導等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作,并對其他關鍵因素起引導作用;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應作為重要影響因素輔助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營造良好的學校教育氛圍;家長作為學生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因素,應該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與親子關系為學生提供心理康復與健康成長的“沃土”;同伴是學生的重要社會支持因素之一,發揮著陪伴、支持、預警與橋梁的重要作用。除了要明確各自的核心職能之外,各微系統間也需要加強溝通,如,一起商討和制訂有關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幫扶工作計劃。
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時,我們不能局限于心理輔導室、班級、家庭等微系統,還要考慮家長工作模式、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師培訓和社區環境等外系統。另外,社會心態、城鄉差異、價值標準等宏系統也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5]這既要求心理健康教師提高覺察力和敏銳度,協助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檢視外系統和宏系統對其產生的影響,幫助他們從自責或罪惡感中解脫出來,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與參與,營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