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艷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要關注主題意義,制訂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碎片化的呈現方式。[1]56單元整體教學即將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挖掘單元主線,擬定教學總目標,為單元中各課時、各板塊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創造條件。[2]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有助于教師從整體視角審視單元教學內容的學科育人價值;有利于教師在充分考慮各部分內容之間關聯的基礎上,統籌安排教學內容;幫助教師克服碎片化教學,形成整體化的教學思維,提升課堂教學實效。[3]
江蘇省普通高中自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使用譯林新版高中英語教材,該教材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變舊教材中的Task板塊為Integrated skills(綜合技能)板塊。該板塊由A、B、C、D四個部分組成,A、B一般為聽(或看)和讀,C、D為說和寫。板塊編排以活動為導向,要求學生在運用聽、讀、看等理解性技能的基礎上,向說和寫等表達性技能過渡,最終實現聽、說、讀、看、寫語言技能的融合發展。
然而,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發現,由于對教材編寫理念和單元整體教學不夠了解,不少教師在綜合技能板塊教學中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未充分重視該板塊教學,教學時間分配較Reading、Grammar and usage等板塊明顯不足;活動設計呈現碎片化、淺層化,忽視對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究與挖掘,未有效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習活動;板塊教學目標偏離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單元其他板塊之間缺乏關聯;未能立足該板塊內部的整體性,而是孤立地訓練單項語言技能,未能實現聽、說、讀、看、寫等多項語言技能的融合。本文擬從單元整體教學視角對高中英語綜合技能板塊教學進行探討。
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每個課時目標的設定都要為達成單元整體目標服務,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所側重。[1]56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新教材體系中,綜合技能板塊位于閱讀和語法板塊之后。教師在制訂該板塊教學目標之前,要深入思考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在本單元之中已經獲取的語言知識框架,并從單元整體的視角思考該板塊活動的創設,使教學活動設計能夠和單元整體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一致。
譯林新版高中英語教材共十冊(下同),每冊都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 and usage、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Project等板塊組成。每個單元的建議總課時是7~9課時,其中Reading板塊建議2~2.5課時;Grammar and usage板塊建議1~1.5課時;Integrated skills板塊建議1~1.5課時。[4]在教材同一個單元中,各語篇從宏觀、微觀、正面、反面等不同視角切入,有機串聯起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在單元主題語境下開展深度學習。因此,教師要從宏觀上把握單元整體教學計劃,并關注單元內部各板塊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合理規劃各板塊的課時分配,切忌“重閱讀、語法”板塊而“輕綜合技能”板塊。事實上,綜合技能板塊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輸出語言,是對閱讀、語法板塊知識內容的延伸和補充。
《課標》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將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1]62為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碎片化、淺層化的呈現方式,教師在設計綜合技能板塊教學活動時,應緊緊圍繞單元主題語境,基于該板塊語篇,設計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和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實現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發展。
在設計聽、說、讀、看、寫等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關注具體技能的訓練,也要關注技能的綜合運用。[1]39綜合技能板塊以活動為導向,要求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產出,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語言技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立足板塊內部的整體性,A、B、C、D四個部分的活動之間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實際上,聽、讀過程既是理解信息和訓練技能的過程,也是為實現說、寫的目標進行信息輸入的過程。[5]只有通過這種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單元整體教學。
本文以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Integrated skills板塊Giving advice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為例,探究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設計有效的綜合技能板塊教學活動。
本單元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話題是“親子關系”,涉及的語篇類型有詩歌、雜志文章、郵件、短篇故事等,從多個層面圍繞“親子關系”展開。本單元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學會與父母更好地溝通,關愛、體恤父母,與父母和諧共處。
在學習Integrated skills板塊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中一首歌頌母愛的英語詩歌以及Reading板塊中的一篇從宏觀角度介紹親子矛盾沖突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的雜志文章,能夠理性認識青春期身心發展及“代溝”現象。同時,也在Grammar and usage板塊關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境中探究了簡單句、并列句及主從復合句等句子結構的基本特征,并能夠用這些句型來圍繞“和諧親子關系”這一主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Integrated skills板塊以“化解親子矛盾”創設情境,旨在引導、鼓勵學生將新習得的建議信文體知識加以歸納總結,并達到內化。該板塊包含四個具體活動:A部分要求學生閱讀3封關于親子矛盾的郵件,并嘗試梳理概括郵件大意;B部分要求學生收聽回復的郵件內容并完成相關練習;C部分要求學生就如何“征求建議、給予建議”開展討論;D部分為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寫一封化解親子矛盾的建議信,實現語言的輸出。學生通過讀、聽、說、寫等層層遞進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在整體設計單元教學時教師要連貫地理解目標,關注前后內容,突出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教學的方向性。[6]基于此,在該板塊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下四個緊扣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板塊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師生對話和閱讀郵件,獲取有關親子矛盾的信息,能夠更清晰、直觀地加深對單元主題“親子關系”的理解;(2)學生通過收聽化解親子矛盾的電臺節目錄音,與同伴展開討論,能夠明白化解親子矛盾的方法,并從個人視角闡釋具體做法,給出具體建議;(3)學生獲取關于建議信文體特征的相關知識,學會給目標讀者寫一封郵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4)學生通過撰寫化解親子矛盾的建議信后,能夠對單元主題“親子關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與父母真誠、有效地溝通。
1.緊扣單元主題,引出板塊內容。
新教材的單元以話題為引領,各單元學習內容具有邏輯性和關聯性,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意義,深化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提升英語學習效果。[7]因此,在教學綜合技能板塊時,教師可以直接用單元話題導入。
課堂伊始,教師首先播放一段以親子矛盾為主題的TED演講視頻(約2分鐘),同時提出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開展自由討論。Q1:What’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TED speech?Q2:Can you list some problems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Q3:If your friend Mike turns to you for com fort due to his problems with parents,what suggestionswill you give to him?
學生在看完講述親子矛盾的TED演講視頻后,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躍躍欲試地開始搶答。
S1:Themain topic of the speech is parentchild tension.
S2:My parents have a lot of problems which make me feel very depressed,such as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related to me,attaching too much importance to my academic performance,ignoring my inner thoughts and being overprotective.
S3:I will advise Mike to take a minute to calm down and put himself in his parents’shoes when he disagrees with parents.And the key to keeping the peace is regular and honest communication.
…………
問題設計依據單元整體教學理念,問題1和問題2緊扣本單元主題,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親子矛盾”視頻和話題導入,以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問題3的設置旨在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與本單元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學會換位思考,以旁觀者的立場來幫助同學Mike緩和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巧妙引出該板塊的主題——“化解親子矛盾”,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解讀板塊語篇,梳理文本信息。
綜合技能板塊中的語篇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文本范式,讓學生了解特定文體的寫作風格。在開展該板塊語篇教學時,重心應放在語篇的文本結構及話題內容上。語言只是載體,不應成為該部分學習的重點。[8]在解讀該板塊語篇時,首先要確定文本的語篇類型,接著再采用合適的閱讀策略來完成略讀任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skimming和scanning的方式來快速閱讀文本,并根據key words,找到各個段落的topic sentence,進而分析出文本的語篇結構,獲取文本主旨大意。
本課中,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閱讀Rebecca,Simon,Laura寫給電臺節目Teen Time主持人Cynthia的三封郵件,在郵件中三個孩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訴說了自己和父母之間存在的問題。在學生完成快速閱讀、獲取文本信息后,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封郵件中孩子遇到的“親子問題”(見表1),幫助他們加深對“親子關系”這一單元主題的理解,同時掌握“概括”這一重要技能,熟知具體的概括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學生提升迅速解讀語篇的能力。

表1 三個孩子遇到的“親子問題”
師:Please read the three emails below and try to summarize each problem in one sentence.Usually,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irst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a paragraph,which is often the topic sentence.Also,you can circle some key words,and then write one sentence in your own words by connecting the key words you have circled.
3.整合聽說訓練,實現語言技能融合。
《課標》指出,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在語言學習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聽、說、讀、寫結合的綜合性語言運用活動。[1]39在綜合技能板塊,教師可以圍繞板塊主題,整合聽說活動,如在聽前預測聽的內容、聽中穿插問答活動、聽后復述聽的內容或聽后開展話題討論等,增加聽說互動的機會,避免孤立的單項語言技能訓練。
在閱讀了三封“求助郵件”后,教材中B部分緊接著就設置了聽力訓練。該聽力語篇是對A部分第一封郵件的回復,即電臺主持人Cynthia針對Rebecca遇到的母女矛盾給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在使用該板塊的聽力材料時,教師既可以使用教材中已經設置好的考查形式,也可以根據聽力材料的難易度、篇幅的長短、朗讀的語速快慢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略作調整。由于本課聽力材料篇幅較長,教師可以播放兩遍。聽完第一遍錄音后,要求學生能夠記錄聽力語篇的關鍵信息,幫助學生初步理解聽力文本;接著,教師再次播放這段聽力材料,引導學生從中提取目標信息,填寫建議信,并學習建議信的語言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為下階段的語言輸出搭建好知識的支架。
在聽力活動結束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活動:If you were Cynthia,what other suggestions would you offer to Rebecca?該問題能夠使學生實現從較簡單的信息提取向較復雜的思維運用過渡,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聽和說的互動,實現語言綜合技能的融合。
以上三個活動都圍繞本單元主題“親子矛盾”展開,能激活學生的已知和經驗,并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屬于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
4.開展同伴討論,內化語言知識。
綜合技能板塊的C部分要求學生進行同伴討論,這既是對A、B兩個部分的回顧和總結,也是為D部分的寫作做鋪墊。討論前,教師要通過對話激活背景知識;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表明觀點并陳述理由;討論后,教師要及時點評,注意總結。[9]
在該部分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快速回憶A部分內容,簡單羅列出Simon和Laura面臨的親子問題,并創設尋求建議和給予建議的真實情境任務。由兩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其中一名充當Simon或Laura,向Cynthia訴說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并尋求幫助;另一名充當Cynthia勸導對方并給予建議,兩名學生之間就此展開討論。
當然,在學生開展對話和討論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化解親子矛盾的建議”相關的詞組和句型(見表2),并要求學生在開展對話時能夠學以致用,為接下來的寫作環節積累語言素材,緩解學生寫作時的焦慮。

表2 與“化解親子矛盾的建議”相關的詞組和句型
該環節的活動在前三個學習理解類活動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述、分析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1]63
5.設計寫作活動,實現語言輸出。
綜合技能板塊的A、B、C、D四個部分的活動是一個“形散而神不散”的整體。前三個部分的語篇解讀、聽力訓練和同伴話題討論,為最后寫作部分的語言輸出積累內容材料,搭建語言支架,做好思路和語言的鋪墊,最終引導學生完成綜合性話題寫作任務。
本單元的寫作是要求學生給Simon或Laura回復一封郵件,針對他們與父母的問題提供有用的建議,體裁上屬于建議信。在寫作前的Planning部分,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建議信的寫作框架(見表3),體會其語言風格,同時鼓勵學生使用新學的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以及在語法板塊學到的簡單句、并列句及主從復合句(見表4),以提高寫作質量。

表3 寫作框架

表4 語法部分所學句型舉例
在學生按照要求當堂完成建議信后,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提供的評價標準,指導學生先進行self-review(自查),然后再開展peer-review(同伴互評),最后教師選取部分典型的學生習作當堂展示,并從內容、結構、語言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和反饋。
本環節的寫作活動旨在創設一個新的情境,使學生將之前在輸入環節中獲取的信息和語言知識通過寫作實現輸出,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內化所學語言,理性表達觀點,形成個性化的產出,提升語言能力。該活動屬于學習活動中最高層次的遷移創新類活動。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綜合技能板塊教學,需要教師將該板塊融入整個單元語篇和主題語境中,樹立單元整體教學觀,緊扣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統籌安排教學內容,實現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的融合,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