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軍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探尋并依托蘇軾的人文歷史,推進建設的學科協同、學段貫通的東坡書院課程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課程建設的精神內核,為學生發展架設了放飛夢想的平臺。通過開發多維拓展、有機融合的東坡書院課程以及建設東坡書院育人場域,讓學校教育變得更有情懷,更有擔當,更有“味道”了。
1.貫徹新課標要求,明確時代育人目標。
丁蜀高中的課程體系以蘇軾文化研修為軸,從詩詞鑒賞、書畫音樂、哲學心理,到地域文化、農耕勞作、生活智慧等方面,推進實施跨界融合的課程設置,打破了學科界限,讓學生在與東坡先生“對話”的過程中,構建跨學科的知識網絡,體現了“養浩然之氣,育棟梁之材”的教育理念與育人指向。學校創設“東坡文化”特色的認知環境,為學生的實踐應用提供真實情境和場域,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東坡書院課程體系的建構是丁蜀高中對新課改教育路徑的一次嶄新的探索和實踐。
2.融合地方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宜興歷代英賢蔚興、人文薈萃,延續著士尚儒術、民重耕稼的傳統美德,傳承、弘揚陽羨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蘇軾與宜興淵源深厚,留下的豐厚的東坡文化資源,是宜興最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丁蜀高中探索開發基于東坡文化的東坡書院課程體系,第一是資源獨特,就地取材,具有必然性;第二是文化傳承,推陳出新,具有必要性;第三是素養培養,汲取能量,也具有必需性。
3.構建書院式場域,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丁蜀高中的書院式課程體系補充并延伸課堂育人功能,讓學生回歸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愛,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在合作探究的場域中實現精神成長。書院式教育方式中,師生雙方是共同探求學問的志趣相投者,形成了更為和諧的“同學”關系。而根植于地方文脈、基于學校發展規劃的書院式場域建設,不僅可以實現物型空間的逐步完備和功能區域的不斷優化,而且具有建設發展的連續性、延展性和傳承性,可以讓學校的高品質發展具備更鮮明的特色,在完善與改進中形成整體性的優勢。
胡金波先生說過,“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丁蜀高中構建的東坡書院文化課程,就是這“一方池塘”“一束火焰”“一塊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