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高中思想政治既是一門文化課程,又是一門德育課程,是一門智育與德育深度融合的課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既要承擔升學應試的文化功能,又要擔負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化功能,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課標背景下的議題式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預設時通過創設一定的議題,并在該議題的價值引領下以一定的情境為載體,在思政學科課程內容結構化、情境化、問題化及活動化基礎上開展有序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結構化課程、挑戰性情境、驅動性問題以及體驗性活動中“向真而行”,通過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將思政課程中智育元素與德育元素有機結合,使思政課在議題式教學中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筆者曾在一次市級展示活動中執教了一節高三復習課,授課內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生活與哲學》的第10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這節課的內容涵蓋了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與矛盾觀,這部分內容深奧抽象,既單獨成章,又對唯物辯證法有總結的價值,教學難度比較大。筆者在教學預設時設計了“如何認識、樹立創新意識”這一議題。該議題既涵蓋了“辯證否定觀”的原理性知識、方法論意義以及“創新在社會發展中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實踐意義,又反映了本課時教學內容中“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的教學難點,還反映了國家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價值引領,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
在教學中,筆者嘗試將哲學教材中的“辯證否定觀”、創新意識等內容與中國近現代史的史實材料的情境素材深度關聯,讓史實材料融入思政課堂,在議題式教學中實現智育與德育的融合教學,通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達成思政學科課程育人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這節課進行具體論述。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躍躍欲試。
在備教《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這節課時,教師意圖在導入環節引導學生認識到創新的必要性,讓學生產生共鳴。因此,筆者在教學預設時選擇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事件進行導入。通過戰爭投入及結果的比較,讓學生在反差中思考與感悟,從而認識到創新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以下是導入情境。
【情境一】八里橋之戰是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一場戰役。曾格林沁率領大清勇士執大刀長矛毫無畏懼地對抗英法聯軍密集的炮火。雙方投入的兵力:清軍近3萬人,英法聯軍8000余人,在兵力數量上清軍占優勢。傷亡情況: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亡2人,傷29人。結果是清軍戰敗。
看到這組具有刺激性的數據,學生百感交集、感慨萬千,有的學生直呼不能接受。筆者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此情此景,各位同學有何感想?(2)你認為這對當前的中國有何警示?
面對第一個問題,學生感到悲傷與心痛,認為大清將士人多勢眾,勇氣可嘉,他們只是輸在兵器上,不是輸在人數上。在第一問的總結中筆者告訴學生,勇敢的大清將士輸得這么悲慘的主要原因在于這場戰爭其實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與火槍大炮等熱兵器的對峙,這兩種兵器從根本上說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以中國近代這個屈辱的歷史事件為導入情境,不僅導入了學科知識點,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中激發出憂患意識與愛國情懷,讓學生獲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結合情境回答第二問時,學生在自由討論中達成共識,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人數眾多的清軍之所以完敗于遠道而來的英法聯軍,就在于當時清朝的落后。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尋找原因,學生根據其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很快認識到: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段屈辱的歷史,是因為當時的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實現了工業化,國家實力得到快速增強,而當時的清王朝卻閉關鎖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清軍以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對峙英法聯軍的大炮,這個具有反差的情境不僅讓學生認識到改革創新的必要性,也讓學生在近代史的情境中培養了愛國精神。
在導入環節學生感受到了創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接下來的教學則需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創新、如何創新。因此,這一環節的教學重點是“創新的依據是辯證否定觀”和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要求對舊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繼承,既否定又肯定。在這一環節,筆者創設的歷史情境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借助這段歷史告訴學生,改革并非“一改就靈”,讓學生理解改革需要正確處理批判與繼承、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下是筆者創設的情境。
【情境二】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我們應通過怎樣的路徑實現國家的富強與民族自立呢?毫無疑問,改革是一條非常有效的路徑。那么,對于大廈將傾的清王朝來說,改革是否能夠使其起死回生呢?
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像西方一樣制造“堅船利炮”。在他看來,清朝之所以被列強打敗就在于當時中國“技”不如人。隨后清王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造出了堅船利炮。通過洋務運動,在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論艦艇噸位和數量都強于日本,但依然戰敗。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建議光緒向西方學習,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經濟,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次改革遭到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他們囚禁光緒、驅逐康梁、殺害六君子,變法宣告失敗。
…………
之后開展的辛亥革命也失敗了。
請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為例,結合晚清的幾次對戰,運用辯證否定觀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雙方在兵器上不再是長矛、大刀等冷兵器與堅船利炮的懸殊的PK,而是更強大的堅船利炮對陣堅船利炮,但最終為什么我們仍然慘敗呢?為何“師夷長技”后仍然受制于人?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該問題后,筆者預留三分鐘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討論后,自行梳理晚清幾個派別的觀點,完成表1。

表1 晚清不同力量的幾次論戰交鋒
之后,筆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出辯證否定觀的內涵: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對舊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其合理的積極的因素,克服其消極的不合理的因素。此時,“揚棄”舊事物并沒有超越舊事物,與舊事物相比仍然沒有先進性。新事物之所以比舊事物優越,還在于新事物能夠“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能夠增添舊事物不能容納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這也是新事物能夠戰勝舊事物的根本原因。
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辯證否定觀的內涵再次進行分析,學生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洋務運動建立在清王朝這個搖搖欲墜的腐朽大廈的基礎上,保留了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同樣,維新變法運動把對中國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帝王身上,試圖在不觸及封建勢力根本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自上而下的變革,這種變革根本走不通。因此,從辯證否定觀的角度來看,維新變法運動既沒有與舊的封建制度脫離,又沒有增添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及辛亥革命的失敗充分表明了中國當時的各種勢力都無法領導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革命的重任落在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肩上。
這樣的教學過程在分析辯證否定實質的基礎上,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讓學生在“以史為徑”的“尋路”中充分認識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歷史發展及中國革命的產物,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引導學生向真而行,讓學生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堅定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個自信”,達成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這一環節的教學重點是辯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實質是“揚棄”,既是聯系的環節,又是發展的環節,要求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樹立創新意識,堅持不破不立、既破又立。筆者在教學時設計如下情境。
【情境三】2021年3月18日、19日與2021年7月26日中美高級別會談分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和中國天津舉行。教學時播放關于會談的相關報道視頻: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對話中出現了美國媒體報道的“外交場上罕見的公開交鋒”,中方的一連串反駁“出人意料”。面對美國要求中國從實力與地位說話,要求中國遵守西方國家所制定的規則和維持的國際秩序等無禮要求,中方代表一方面正告美方,美國需要“補課”,學會平等地與其他國家打交道;另一方面告誡美國,2021年又是一個辛丑年,但中國已經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國,西方國家隨便在中國沿海派幾艘軍艦、擺幾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中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請結合材料,分析并回答:(1)中國代表的底氣是什么?(2)運用所學的辯證否定觀的相關知識破解中國成功的密碼又是什么?
對于第一問的解答,筆者在組織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兩次高層論壇中中國代表的底氣與自信來自中國的日趨強大。之后筆者讓學生舉例說明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巨大進步。學生暢所欲言,在發言中滿滿都是民族自豪感,列舉了如“天眼”探空、“神舟”飛天、中國“空間站”啟用、“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等實例。
這時教師結合情境繼續引導學生總結: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都有自己國家的核心利益,同時每個國家也需要擁有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即增強以經濟、科技、軍事為核心的綜合國力。這就是中方代表的底氣,也是中方代表的信心所在。這一環節的探究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大志向。在探究中學生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在第二問破解中國成功的密碼時,學生無一例外都歸功于我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施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此時,師生一起總結:今天中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在改革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與時俱進,既破除不合時宜的做法,又保留積極可取的經驗;從辯證否定觀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看,我國當前的改革自覺遵循了辯證否定規律。
這節課通過比較教學,學生不僅認識到創新的必要性,學會用辯證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初步樹立起創新意識;更在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加深了對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理解;在培養愛國精神的同時,發展了其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這樣的教學,運用歷史創設情境,在議題的價值引領中達成了學科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