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瑩
[摘要] 高中生生涯規劃素養是學生進行學業、職業、生活以及終身發展規劃時所展現的綜合素質,包含自我認識、學業規劃、職業規劃三個層次。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生本理念的教育取向越發受關注,促使高中學校建立生涯規劃素養培養體系。通過生涯規劃教育的學科滲透,組建生涯教育教師隊伍,增強學生的生涯實踐體驗,開展個人生涯咨詢活動等策略構建生涯規劃素養培養體系。
[關鍵詞] 高中生;生涯規劃素養;培養體系構建
高中生正處于個體成長的轉折期和生涯發展的起步階段,他們需要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探索未知的學科領域,養成學習能力和學科技能,初步樹立職業理想,理性認識自我價值。高中生生涯規劃不能僅停留在學習規劃階段,也要涉及職業規劃內容,構成完整的人生規劃,以適應新高考改革和即將到來的大學學習、生活。合理調整自我期望值,為應對高考和后續的個人發展做好準備。
一、高中生生涯規劃素養的層次
基于生涯規劃內涵和高中生的發展需求,高中階段的生涯規劃可基本劃分成自我認識、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三個層次。
其一,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高中生生涯規劃的開端和基礎,自我認識程度關系著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學生通過自我認識可以明確基本的問題,如我是誰?我怎么樣?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該怎么做?等等。首先,自我剖析和反思,是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尤其要引導學生明確自身興趣,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性格、價值觀念,以比較積極、客觀的視角看待個性特點,并主動發展和突出自我的個性特征,喚醒自己的潛能,肯定自我能力。
其二,學業規劃。高中階段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學業規劃,把各學科學習計劃整合、融合在一起,建立學科與專業、職業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同時家長也參與其中,幫助學生共同進行學業決策管理。[1]科學的學業規劃能夠讓學生在了解高中課程內容和具備清晰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明確自身優勢,合理地規劃學業。
其三,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同樣是建立在學生清晰的自我認識基礎上,進而了解社會發展形勢和個人職業需求,理清職業和教育、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學會自我接納、自我評估,主動了解大學院系、國家職業分類情況,基于此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樹立職業生涯信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善于自我察覺,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2]
二、生涯規劃培養體系構建的策略
1.生涯規劃教育的學科滲透
生涯規劃教育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一樣都是高中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是獨立存在的,同時也與各學科之間存在交叉、交融的關系。基于新高考背景,生涯規劃教育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就意味著傳統高中教育體系中生涯規劃教育缺位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生涯規劃教育的合理存在方式就是與學科體系和教學過程相融合,為了提高學生迎接高考改革的能力,各學科教師在日常組織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滲透生涯規劃教育,挖掘本學科蘊含的生涯教育元素,建立學科與學生學習生涯、職業生涯的關系,立足于學科素養和職業素養,挖掘學科知識中的職業素養相關內容,選擇經典案例滲透生涯規劃理念。[3]
理想狀態下的生涯規劃教育是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分段嵌入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結合基礎型、研究型和拓展型三類課程的特點,統籌規劃和設計,在高中課程譜系中展示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真正讓學科教學與生涯規劃教育相融、共生,讓高中生在本階段的學習活動中樹立清晰的生涯發展目標,為后續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基礎。
2.組建生涯教育教師隊伍
生涯規劃教育中教師是無可替代的主導性力量,建立生涯教育教師隊伍可以針對性提升高中生生涯教育水平。[4]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部分教師對于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科學理念引導和教育方法支持,但教師的個人素養、工作能力切實關系著教育工作質量,在各大高中學校積極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大背景下,建設支持性的師資力量也尤為重要。對此,學校可以動員校內心理教師,聘請專業的生涯規劃人員支持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學校要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培訓,組織教師進修、學習,完善教師的生涯教育知識體系,這是實現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的前提與基礎。
3.增強學生的生涯實踐體驗
理論學習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推動著理論的完善發展。課堂作為激活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主陣地,但是無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環境,不利于學生的生涯規劃信念建立和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與社會資源,豐富學校課程內容,給學生提供參與拓展學習、興趣培養課、社會服務和調研等實踐活動的契機,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選擇的能力。在生涯實踐體驗活動中,盡可能豐富體驗活動內容,以生涯探索為社會實踐活動主題,鼓勵學生總結實踐經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專家學者論壇活動,讓生涯規劃教育無處不在。全面豐富課程內容,讓生涯規劃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環節緊密銜接,推動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審視,深化學生的生涯實踐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建立自我和職業世界的聯系,培養生涯規劃意識。
4.開展個人生涯咨詢活動
建立具有系統性的生涯規劃課程確實對于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素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是對于部分高中生來說,僅僅是建立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對他們的生涯規劃素養起到的支持作用還遠遠不夠,他們不僅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還需要具體到個體情況進一步明確生涯規劃要點。[5]因此,學校可以開通個人生涯咨詢通道,給學生提供指導性服務,專業教師基于學生個人的學業情況、能力水平、性格特質等要素,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建議,幫助學生解決個體問題,助力學生對生涯進行科學規劃。尤其是心理教師與生涯規劃教師能夠起到專業的支持作用,給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特性分析服務和生涯規劃建議。同時,科任教師、班主任和學生家長同樣應該參與到輔助學生生涯決策的過程中來,多方發揮合力支持作用,幫助高中生健康成長和有效學習。
通過研究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和策略,可以發現高中生在生涯規劃中普遍比較被動。為預防學生盲目進行生涯規劃而造成學業定位偏差,當前必須著眼于構建培養學生生涯規劃素養的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價值觀念和職業認知,清晰認識和定位自我,主動克服消極心理,擺正心態,積極應對高考壓力,選擇合適的學業生涯和職業規劃方向。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體現,要求我們在現代教育活動中能夠密切關注高中生的生涯規劃素養,引導學生獲得關注自我成長、審視自我的自覺性,為高中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軍靠,丁一鑫.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樣態重塑與保障[J].教育探索,2018(01):44-48.
[2]龐春敏,張偉民,勞漢生.基于“蓋茨比標準”的生涯教育改革——英國新一輪生涯教育改革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8(10):35-44.
[3]顧雪英,魏善春.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現實意義、價值訴求與體系建構[J].江蘇高教,2019(06):44-45.
[4]龐春敏.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政策評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07):1-4.
[5]沈之菲.高中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基于學生的視角[J].江蘇教育,2018(32):3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