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
[摘要] 初中體育教學是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體育態度和體育情感培養的主要載體,教師在完成傳統三維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該特別關注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使得學生們能夠切實踐行終生體育目標,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并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學習方式涵蓋了聽講、模仿、探索、合作等方法和途徑,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需求,進而有效運用學習方式實現培養目的。
[關鍵詞] 學習能力培養;初中體育;學習方式
素質教育與雙減政策的持續推進使得學校體育的環境、地位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但長期以來,機械、被動、表層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初中體育課堂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成為制約學生學習方式有效運用的障礙,更影響到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實現。[1]圍繞學習能力培養的初中體育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解決體育學習方式形式化發展的怪圈,彰顯深度學習方式的內涵并精準運用,正確處理體育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合理恰當地選擇和應用并實現體育學習效果的持續優化改進。
一、指向學習能力培養的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
1.不同教學內容的學習方式差異
體育知識的內容與類型直接影響到學習方式的選擇與運用,陳述性知識需要學生們實現有效接受,因此在學習中需要應用接受學習方式;操作性知識則以學生們的主動發現學習為主,在發現的過程中掌握體育技能;自我知識則應該同時運用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式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學習方式既可以單獨使用某一種方式,也可以將兩三種方式整合后共同使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價值。例如,跑跳投類的運動與學生們的生活非常接近,是初中學生每天都會參與的基本運動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用探究體驗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并使得學生們能夠融入其中。又如,體操武術等教學內容與很多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教師在這類技能型項目教學中采用模仿習得為主、其他學習方式為輔的組合學習方式。[2]
2.不同教學對象的學習方式特點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進入了快車道,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和不同個體學生的發育情況不同、基礎能力不同、學習能力不同、體育興趣不同,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堅持多樣化與單一化結合、主動式與被動式結合、集體學習與個體學習結合的原則,從不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入手選擇最恰當的學習方式并將各種方式有效結合,依據學生的接受情況及學習能力發展情況及時作出優化調整,真正激活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們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運用正確的學習方式。而教師則動態監控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情況并作出及時評價,依據評價結果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3]只有從學生角度出發把握教學主題、梳理教學思路、循序漸進并因材施教才能夠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在研判教學對象實際情況的同時也要激活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將多種學習方式組合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方式。
二、指向學習能力培養的體育教學的準備工作
1.引導學生熟悉各種學習方式
不同的學習方式有著其獨有的特點與優勢,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在體育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熟悉各種學習方式,把握學習方式之間的關聯性、學習方式的應用條件、自身在學習行為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依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習方式分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兩大類,前者側重于學生的主動探索參與學習,后者則側重學生的被動接受模仿學習。新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熟悉各種學習方式,以此促進體育課堂教學。[4]
2.有效分組讓學生適應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需要充分分析學情,掌握學生的總體情況和個體情況,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并選擇適合小組的學習方式。有效分組能夠充分發揮生生協作和師生協作的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學生較好的小組交流能力,激活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情感。分組后小組成員共同利用有效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并檢驗知識。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異質分組”原則,使得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小組內發揮出更加顯著的作用,提升和鍛煉學生的能力。
3.布置場地器材保障學習方式
不同的學習方式對于場地器材以及各項保障條件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體育運動以實踐活動為主、理論知識講解為輔,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很多學習行為需要在自主嘗試和主動探索過程中完成,學生選擇主動或被動的學習方式均需要教師為其提供與學習行為相匹配的條件。近年來先進的運動穿戴設備、網絡視頻直播等技術可有效地助力體育課程教學。
三、指向學習能力培養的體育教學的調控策略
1.有效激勵學生,引導參與學習
初中體育教師在向學生傳遞新的知識或技能時首先要讓學生們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具體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適當調整,鼓勵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觀察學習效果,學生擁有了自主選擇權后往往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初中學生的心理發育日趨成熟,他們的學習行為也更加充滿理性,因此教師應該綜合運用設疑、提問、討論、啟發、誘導、提升、選擇等多重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筆者在籃球投籃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幾種學習方式選項,最終根據學生的投票結果將學習方式確定為“教師示范+小組競賽”模式。教師將學生以四個人為一組分成能力接近的多個小組,在講解示范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練習,并通過小組PK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培養運動興趣。
2.把控學習過程,及時進行調整
當學生逐漸熟悉、適應和真正掌握了各種學習方式后,他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式、設計學習過程并開展有效訓練,而這正是因材施教原則的集中體現,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有所得、有所成,在個人原有的基礎上實現發展與進步。教師在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并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有效把控學生的學習過程,依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避免陷入低效甚至無效的學習。
3.學習方式組合,發揮最大效能
學習方式的有效組合可以打破單一學習方式的局限性,做到取長補短,持續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效運用學習方式時,應該避免局限于某一種或幾種學習方式,而是要將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組合起來。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下,不同的學生或小組均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學習方式方案,他們的主動性也將被有效激活。例如,中長跑是很多學生都不喜歡的項目,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教師示范+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田徑游戲”相結合的組合學習方式,學生興趣重燃并且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吳昊.優化田徑教學,增強學生體質——初中體育田徑教學策略的優化[J].田徑,2021(08):19-20.
[2]薄媛媛.尊重個體差異,體現游戲之樂——初中體育教學分層指導[J].田徑,2021(01):81-82.
[3]丁馳中.論“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下的初中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4):89-90.
[4]周曉.提升學生體育素養——如何圍繞核心素養打造初中體育新課堂[J].青少年體育,2019(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