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梅
[摘要] 筆者基于對書面表達能力教育意義的剖析,圍繞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結合教學設計基本要素,確定了目標、情境、活動、評價四個關鍵要素;構建了包括教學評一致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以項目和任務為抓手的真實問題情境,樂于分享展示的合作探究活動,基于預設結果的能力評價等教學設計路徑;借助學校課堂教學對學習者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應用效果評價,證明了書面表達能力提升視域下的教學設計路徑對提升學習者的書面表達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書面表達;教學設計;關鍵要素;路徑構建
一、基于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關鍵要素
“閱讀”“書寫”“觀察”“思考”“表達”是智力勞動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技能,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一個人如果在年幼時沒有掌握好基本技能,以后的全部活動和發(fā)展可能都將會遇到極大困難,有些困難甚至是無法克服的。能力來自于知識又高于知識。知識可能很容易就會被遺忘,但學習能力則會留在學生身上長期存在。學習能力可以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只有經(jīng)過閱讀、思考、表達,一個人才能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能力。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策略、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計劃。教學論專家江山野指出:“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教學過程直接相關。教學,要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也就是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核心。中小學課堂教學應該聚焦陪伴學生終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為此,本研究聚焦初中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有效組織學習活動,深入真實問題情境,將目標、情境、活動和評價作為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關鍵要素,實現(xiàn)學生知識、能力和品格價值觀的生成和內化。
二、基于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路徑構建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務求自己的課堂講授傳情達意,將思考過程和解答過程全全本本展開在學生面前,殊不知這樣學生就失去了與原生知識、真實現(xiàn)象之間直接會面、發(fā)生挑戰(zhàn)的機會,教學活動淪為識記過程。這樣的教學,會使得學生漸漸無法消化新知識、透視新現(xiàn)象。具體到書面表達能力上,只有在需要書面表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因此,本研究以促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發(fā)展為目標,通過目標、情境、活動和評價,形成書面表達能力提升視域下的教學設計路徑。研究過程可簡單歸納為:(1)預設學習結果,即在教學一開始就設立清晰的表達導向,以引領和強化課堂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
(2)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書面表達猶如一根紅線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通過書面表達解決真實問題;(3)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根據(jù)預設的學習結果進行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評價設計。
(一)目標:教學評一致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閱讀、思考、表達是三個核心教學要素。表達是對閱讀和思考的檢驗,表達作為一種“輸出”和“外化”對于“輸入”和“內化”具有反哺和強化作用,是激活課堂的有效杠桿,從底層邏輯上保障了教學的質量。相對于口頭語言表達,書面語言表達的要求和難度更高,更需要落實到筆頭上進行長期、持續(xù)的訓練。
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經(jīng)歷階段性學習,通過單元整體規(guī)劃得以實現(xiàn)。指向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統(tǒng)整了教學與評價,形成了教學評高度一致的目標體系,將預設的學習結果與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緊密關聯(lián)。單元教學目標的敘寫運用動詞描述預設的學習結果,通過動詞和有關名詞或概念的搭配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要求,從而確保學生應用所學的內容解決問題(如圖1)。
(二)情境:以項目和任務為抓手的真實問題情境
指向書面表達能力提升教學目標的確定為教學提供了依據(jù)和方向。這些目標很難通過簡單思考或重復操作得以落實。為此,筆者以項目和任務為抓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引導學生個性化書面表達(如圖2)。這些問題圍繞項目和任務分步驟、分程序、分層次進行,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這種探究學習不僅學習目標是表達式的,學習活動也是表達式的,學生的閱讀和思考伴隨其中。在完成一個個項目和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經(jīng)歷遷移應用、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眼看到自己的力量與才能。在一次次展示與分享中,真切感受到自己每一個細微的進步。
(三)活動:樂于分享展示的合作探究活動
當下大部分學生往往只關注自己在課堂上聽懂、學會了沒有,對展示、交流等互動活動不夠重視。這種“多動腦、少動嘴”的課堂現(xiàn)象十分不利于學生表達力和自信心的發(fā)展。在指向書面表達能力發(fā)展目標的導向下,課堂活動要營造一種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的合作探究氛圍,學生在分享彼此的思考、認識、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中才能達成共識,做到“說好”和“說出個性”。為此,筆者以八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一框題的第3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為例進行以下設計:
材料一:琪琪、皮皮和小偉等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圍繞豬肉價格開展社會調查,一些經(jīng)濟現(xiàn)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琪琪:“前年豬肉價格一直上漲,養(yǎng)殖戶賺了不少錢,吸引了很多人養(yǎng)豬。”小偉:“去年由于豬肉價格明顯下跌,養(yǎng)豬收益與前年相比大幅下降,一些養(yǎng)殖戶還虧了本,不少養(yǎng)殖戶不再養(yǎng)豬。”皮皮:“前幾個月開始,豬肉的價格又開始直線上漲啦。”
材料二:由于豬瘟等原因,豬肉價格飛漲。政府立即采取應對措施:新增生豬養(yǎng)殖用地、給養(yǎng)豬戶提供補貼、提供養(yǎng)殖貸款、指導科學喂養(yǎng)等,保證市場供應。豬肉價格逐步回落,人民群眾的生活恢復正常。
(根據(jù)教材第62-63頁的“探究與分享”改編)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在以下問題中按難度梯度挑選部分或者全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1:你怎么看待材料一中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
問題2:為什么我們會把市場機制比喻作一只“看不見的手”呢?
問題3:請結合材料一,思考材料二中豬肉價格由飛漲到回落所體現(xiàn)的經(jīng)濟道理。
問題4:政府的應對措施是看得見嗎?為什么?
(四)評價:基于預設結果的書面表達能力評價
本研究對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即評價學生行為過程的表現(xiàn),不僅是對某方面能力的評價,更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的評價。智慧課堂的日益普及使學習全過程數(shù)據(jù)的收集成為可能,學習全景測評為基于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評價提供了個性化的精準診斷。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本研究基于預設結果開發(fā)形成性評價量表(如表1)。
本研究從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等四個維度分三個階段制定評價量表。通過階段Ⅰ至階段Ⅲ區(qū)分淺層學習與深層學習,每上升一個水平或一個階段增加1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水平越高(滿分12分)。至于判斷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們可以建立“前測—診斷(找準增長點)→實踐→反思(跟進)→實踐→后測”的循環(huán)改進流程。
基于評價標準,用成果逆推法設計項目學習過程,在項目學習的目標設計中清晰地呈現(xiàn)預期的書面表達學習成果。這一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已有的知識,形成結構、建立體系、產(chǎn)生新思考,或者遷移已有的方法、創(chuàng)造新成果,實現(xiàn)自評與互評,在實踐中和反思中根據(jù)標準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調整完善、展示交流中提升思維品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本研究中,筆者將基于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應用于廣州市海珠區(qū)三所中學的實際課堂教學,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的書面表達學習動機、認知負荷和能力提升進行前測、后測以檢驗其有效性。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前后,學習者的內在認知負荷沒有隨著學習方式的變化而產(chǎn)生明顯的變化;與此相反,學習動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后者明顯高于前者;經(jīng)過階段性的培育,學習者普遍認可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視域下,本研究將獨立閱讀、深度思考和主動表達嵌入目標、情境、活動和評價四個要素,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項目和任務為抓手細化教學設計,較為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
盡管本研究從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視角探析了教學設計的路徑構建,但還有待完善之處,比如在分清了閱讀、思考、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提升的關系后,還需要進一步明晰書面表達能力培育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關系;結合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理論,對單元目標中的品格價值觀目標加以具體化以避免過于寬泛;在預設的學習結果中,盡量把學習結果問題化、把問題情境化、把情境生活化以促進探究學習。這些方面還需要做更全面的深入研究,唯此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教學對培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作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基于‘項目主導·任務驅動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書面表達能力提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YQJK01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tǒng)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
[2]江山野.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J].教育研究,1983(10):28-31,29.
[3]龍寶新.走向核心知識教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時代意蘊[J].全球教育展望,2012(3):20.
[4][5]余文森.論閱讀、思考、表達的教學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8):25-43.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32.
[7]余文森.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8(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