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釗
摘 要:人與自然抗爭是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回溯既往,人類與自然災害的每一次抗爭,都推動著文明不斷向前進步。習近平指出: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增強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環顧當今世界,防災減災需要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2018年5月12日,習近平給汶川地震10周年國際研討會的致信里強調:“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 i本文以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應對自然災害,開展防災救災抗災工作為基點,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面對自然災害工作中,以社會互濟工作為視角,考察中國共產黨救災工作的內在邏輯與經驗啟示。
關鍵詞:建國初期;救災工作;社會互濟
一、建國初期新中國災情概述
1949年里災害的連續性是這一年造成嚴重災情的突出特點之一,據內務部統計:這一年全國受災面積約一億二千七百八十七萬畝,受災人口四千五百五十五萬人,倒塌房屋二百二十四萬余間,減產糧食一百一十四億斤,災情分布在十六個省、區,四百九十八個縣、市的部分地區。ii 1-7月,東部旱災,華東、中南、華北、東北4大區域農田受災217.4萬公頃。華東區災情較重,山東省因旱成災115.4萬公頃,人口700萬,減產糧食4億公斤。6-9月,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省發生三化螟。7-8月,長江以北平原大水災,以東部淮河、長江、黃河、海河流域為主的水災嚴重。連同其他季節的少量災情,水災波及21個省區,成災面積852,46公頃。
二、社會互濟工作的內容
自古以來,社會互濟就是民間的一種自發性的救災舉動,也是常見的賑災措施。黨和政府在災害來臨時組織災區人民與非災區人民的聯系,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幫助面臨困境的災民,主要以節約捐輸、自由借貸等形式。
1949年1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中指出,開展節約互助運動,堅決反對‘收不收,吃一秋及不事生產、坐待救濟的觀點。非災區也應進行節約,發揚友愛互助的精神,幫助災區。全國許多非災區的城市,熱烈響應了政務院的號召,廣泛開展了節約救災、社會互濟的運動。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門機關、部隊等開展“一兩米節約救災”的熱潮,即每人每月節約四、五兩米幫助災區群眾。“中央各機關工作人員自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捐出賑款十二億元iii,糧食三十九萬斤。華北軍區六個月節約了糧食三百六十萬斤。”蘇北從1949年10月其,全區各級機關部隊,每人每日節約口糧一兩,很多機關原吃干飯都改吃稀飯。“全區黨政軍節約捐輸的糧食共一千零十二萬斤,捐獻及清理的舊衣物共五十余萬斤,均及時投入災區,用作救濟。” iv
一九四九年南京附近各縣和山東、安徽、河南等地人民均遭嚴重水災,這些地區受災的人民流至南京的,曾經達到六萬人之多,除已資遣返鄉謀生者以外,現在還有三萬余難胞散住南京。據初步統計,廿余天來駐在南京的解放軍的各部隊、機關、學校的捐款共達人民幣三千零二十余萬元,糧食五萬二千五百五十五斤,衣服十二萬七千一百余件,鞋襪一萬零三百八十四雙,折實單位九百三十九個,及其他物品甚多。直屬隊各單位在中共黨委領導下,普遍展開“一兩米”、“一千元”、“一件物”運動。很多指戰員不抽煙,不買日用品,把僅有的津貼費和保健費全部捐出來救濟災民。v
城市中的各界人民,發起了救災勸募,支援災區農民,“京、津兩市工商業界即勸募款項十二億七千八百余元,糧食七十八萬斤。”上海市由于工人的帶頭作用,推動了各界人民普遍投入了捐獻運動。“皖北生產救災委員會勸募團在上海一個多月中已收到各界旅滬同鄉自動送交捐款十八億元,衣服五千余件,西藥四千余包及面粉鞋襪等一步。” vi
非災區農民在“天下農民是一家”的口號下,也表現了團結互助的精神,積極捐募糧食,送給災區的農民兄弟。如“河北省非災區農村進行‘一把米救災運動即募得糧食一千二百五十萬斤。”山東省“在部分農村中也開展了‘一碗米‘一把米運動。至1950年6月,在濟南、青島、徐州、濰坊等城市,共捐輸糧食四十九萬八千多斤,人民幣是十七億九千七百二十八萬元;魯中南、渤海、膠東等地農村共捐輸糧食一千二百六十一萬斤,人民幣六千二百二十一萬元。” vii
三、社會互濟工作的經驗啟示
人民掌握救災工作,救災工作從人民出發。舊中國面對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三重剝削,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舊時代壓在人民頭上的統治階級,削弱了人民的抗災力量,甚至他們直接造災,然后在自己漲滿了的荷包里,拿出些微,假裝慈善。” viii,新中國成立以來,救災的本質已經改變,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人民,因此救災工作的意義、方式、效果也全然不同。正如內務部救災補充指示中所說“不要餓死一個人”,這不僅是一種政治口號、是中國共產黨救災理念的體現,更是具體到救災工作中的辦法所在,“據冀東重災區報告,許多村的人民掌握了此口號,見有缺吃沒辦法的(大抵是老弱殘廢之人)就替他想辦法,或互助,或多分配救濟糧,或出勞力助其生產。每個村的人民不許餓死一個人,自然全縣也不會餓死人,所以冀東這樣災重的區,餓壞人的現象是絕少。” ix
從中央到地方,救災職能部門的各級領導干部掌握工作方法,親赴一線領導救災工作。”干部的經驗和能力應比一般人民強,高級干部比一般干部又強。他們和人民一道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幫助生產,共同生活,這就使得我們生產自救、社會互助、以工代賑、輔之以必要的救濟方針,不止為各級干部所掌握且能為人民所掌握。” x
注釋:
i 習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N].人民日報,2018-05-13.
ii 《建國以來災情和救災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頁
iii 1955年3月以前是舊幣,以后是新幣,舊幣一萬元折合新幣一元,本文以下款數均以此為準。
iv 《建國以來災情和救災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頁
v 人民日報1950年2月2日
vi 1950年3月3日皖北日報
vii 《建國以來災情和救災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頁
viii 《謝覺哉文集》,人民出版社,第718頁
ix 《謝覺哉文集》,人民出版社,第720頁
x 謝覺哉文集,人民出版社,第7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