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軍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定題、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決策,承擔著為全國實現共同富裕先行探路、提供制度機制示范的重大政治責任。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是示范區建設重大使命任務。在所有的制度政策中,最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是法律法規制度。這要求不斷加強示范區建設的法治保障,更好地實現立法決策和改革決策相銜接。一方面,通過立法手段,及時將改革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制度,發揮好立法的引領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許多體制機制需要探索創新、改革重塑,迫切需要國家以立法授權形式,打開示范區建設的制度空間和法律空間。
懇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保證國家法治統一的前提下,參考對海南和上海進行立法綜合授權的方式,授權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示范區建設改革創新需要,遵循憲法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制定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相關地方性法規,在浙江范圍內實施;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可對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作出變通規定,在報送備案時說明作出變通規定的情況。
習近平同志在杭州調研時曾提出,希望杭州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浙江省委主要領導明確提出,要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成為“面向世界、引領未來、服務全國、帶動全省”的創新策源地。杭州是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在杭州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現有的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現錯位發展,有助于強化長三角地區科技力量整體謀劃、協同創新,把長三角區域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高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在浙江大學為領頭雁的帶領下,已經成為杭州創新的核心區。
一是支持浙江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核心承載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納入國家總體布局,列入培育對象,給予支持和指導。二是支持浙江杭州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實驗室和前沿創新平臺。推進國家科研平臺、中國科學院創新平臺、央企科技創新平臺等向杭州布局。三是支持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納入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四是將支持杭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列入浙江省和國家部委會商事項,給予具體指導和支持。
數字化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深刻變革全球生產組織和貿易結構,重新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數字經濟包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基礎,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產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人口眾多、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迅速,蘊含著巨大的數字經濟市場潛力。在大力發展數字產業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讓數字產業賦能產業數字化發展。但是目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對缺乏優勢,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問題仍然存在,同時數字化轉型人才的短缺是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瓶頸。

黃美媚代表審議發言。
一是梳理與整合已有產業數字化政策和科創扶持政策,將產業數字化政策明確納入科創扶持政策,并積極落實和優化相關政府專項資金扶持措施,將政策優化面逐漸聚焦產業數字化轉型行動。二是加速搭建產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積極推動建設行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基地,利用產業園區等渠道搭建應用推廣平臺。在數字化轉型初始階段,由政府搭建平臺,促進頭部平臺與潛在客戶對接,消除信息不對稱性,推動數字化需求方和供給方有效對接,降低中小企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本。三是注重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融合,進一步提高產業數字化的效率。政府在功能性研發平臺上有系統規劃,要投入關鍵性資源推進消費互聯網平臺建設,特別是工業互聯網和上游功能性研發平臺、下游消費互聯網平臺要聯通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會議上強調“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加強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是“國之大者”,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應有閃失。

席文代表審議發言。
一是在國家的法律層面上予以最嚴格的保護。二是防止耕地“非糧化”應注重利益的保護和調節。三是防止耕地“非糧化”要更關注耕地地力退化。這些年耕地地力退化情況堪憂,突出表現在有機肥使用量在減少,土壤耕層的犁底層變淺,土地征補往往征的是優質耕地,而補還的卻達不到相應地力水平等。要采取必要措施大力增施有機肥料,鼓勵大面積推廣種植綠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廣商品有機肥,全面推動秸稈還田等措施,以切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要采取必要措施,通過耕層深耕、加深耕作層,強力推動保護性耕作,切實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要采取法律措施,對新征用的建設用地,剝離那些肥力較高的耕層表土,將它搬移到復耕地上,摻入表土,從而提高復耕地的肥力。要層層建立土壤地力的監測制度和土壤地力的行政首長責任制,實行最嚴格的定期審計和崗位審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作為重要內容,并明確提出“加強稅收、住房等積極政策”,“研究推動將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措施。個人所得稅優惠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在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中被賦予重要意義。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對于減輕家庭子女教育負擔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作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制度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才能在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充分發揮稅收對于促進新生育政策落地的積極作用,在修改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時,除落實“將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要求外,要從如下方面進一步優化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制度。一是擴展項目覆蓋范圍。建議將子女教育費用改為子女養育費用,并提高扣除標準。或者分設兩個項目,即子女撫養費用,適用于撫養18 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子女教育費用,適用于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父母。二是對多子女家庭予以特別優惠。建議對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采取累進方式確定扣除額度。例如,一孩扣除額度為1000 元,二孩為2000 元,三孩為3000 元,切實減輕多子女家庭養育壓力。三是對單親家庭給予傾斜政策。建議對單親父母在現行扣除額度的基礎上,予以一定額度的額外扣除,以切實體現稅負公平、量能課稅原則。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養老服務是具有政治屬性的民生要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老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養老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居家養老服務基礎相對薄弱,養老服務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專業養老服務人員極度匱乏。
一是建立以未來社區為最小單元的“驛站”養老服務體系。強化頂層設計,健全投入機制;強化統籌布局,找準功能定位;強化支撐保障,提升服務內涵。二是建設“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全力建設智能化的“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拓展養老服務受益面和提高養老服務補貼標準,大幅提高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標準,探索長護險與養老服務的結合,依托智能養老平臺建設,撬動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建立與財政收入相匹配的養老保障支出可持續增長機制。三是引進與培育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和人才。引進國際化水平的養老服務機構和人才;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及相關課程,形成一體化的養老護理員培養體系,積極培育、發展為老人服務的公益志愿者組織,重點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務;打通養老護理員職稱與待遇上升通道,鼓勵養老機構為從業人員建立補充養老、醫療保險,并鼓勵其參加商業保險,為參加培訓的養老服務人員提供學費補貼、工資補貼、交通補貼、生活費補貼等。

蔣勝男代表審議發言。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素質產業工人是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提質量的重要人力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用“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對工匠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刻闡釋,在全國設立“工匠日”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具體行動和有效載體,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通過設立全國“工匠日”,有助于凝聚廣大勞動者,激勵每個崗位上的工作者踐行工匠精神,敬畏職業、熱愛職業,實現“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吸引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學習工匠、爭當工匠,讓每一位勞動者從“工”到“匠”,最大限度地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
一是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向全國征集意見,進行廣泛社會調研,形成工作方案,征求群眾團體意見,再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二是在每年的職業教育活動周中設立國家“工匠日”。建議可以考慮在職業教育周活動中設立某一天為“工匠日”。三是培育一批國家層面的“工匠”相關品牌活動,為弘揚工匠精神搭建平臺、提供舞臺。同時建議加強中國工匠培育選樹,常態化開展時代工匠的尋訪活動,打造工匠主題的品牌活動,成立諸如工匠智庫、工匠協會等社團組織,完善政策制度,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更多的工匠成長成才提供保障。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個人信息被隨意過度收集、擅自披露、擅自提供,更有甚者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導致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問題層出不窮,使我們的財產甚至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脅。現實中,執法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違規行為也時有發生。有的執法機關工作人員忽略了對獲取的個人信息的保護,片面強調公民提供個人信息的義務,有的是在非工作需要隨意獲取個人信息,更有甚者以非法牟取利益為目的買賣個人信息。這與執法機關工作人員對獲取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識不強、保護力度不夠、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危害認識不到位有直接關系。
為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快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在國家機關,特別是執法機關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以執法機關在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個人信息處理諸環節的合法合規合理性為主要內容,宣傳貫徹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法規,增強執法機關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提高執法機關在個人信息處理的合法性和規范性,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糾正和處理,增強公民對執法機關在個人信息保護的滿意度,提高執法機關的公信力。

陳瑋代表審議發言。

周忠蓮代表審議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