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凌飛
2019 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關于推進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系列文件,以有力舉措推進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落實。截至2021 年12 月,已有四批共447 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先后投入試點。選擇的X 證書是否被行業認可、企業需要,X證書制度的實施能否有效推進,如何評斷X 證書的實施效果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這就要求職校建立一套規范且行之有效的X 證書實施評價體系。
X 證書制度實施的核心在于校企合作。而五年制高職具有長學制的優勢,學生在前兩年主要完成文化課的學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專業發展以及有關企業和具體崗位情況。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選擇合作企業,根據崗位需求反向設計課程體系,將X 證書與現有課程體系融合,明確工作崗位所需能力,并將行業標準與教學的標準對應,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讓學校、企業甚至第三方機構進入評價系統,明確過程性評價指標,[1]才能發揮好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推進1+X 證書制度的進一步實施。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優化校企合作政策環境。這正是實施1+X證書制度的良好時機。學校在制定實施方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查與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選擇行業認可度較高、規模較大的企業或者研究單位,把發證單位的資質作為考查證書實施方案的重要指標。在研究X 證書的具體內容時,要明晰證書所考查的學生的崗位能力是否全面、內容是否系統和清晰、收費是否合理,[2]證書所涉及的技術是否與崗位相匹配以及是否有繼續完善和發展的可能。此外,證書本身的匹配度和發展性也是重要的評價指標。
制定好X證書的實施方案之后,學校應做好后續的資源建設與師資培養工作,保障X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其中,企業的參與度是衡量證書實施過程的重要指標。在政策方面,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建立管理評價制度和互利機制,確保企業全程參與證書的培訓,保證培訓質量。在實訓環境方面,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由學校提供場地,由企業提供設備與技術,共同滿足教學與考核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模擬最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也便于設備與技術的更新,更可以為其他企業與院校提供技能培訓與技術服務,反哺行業發展。[3]在教學資源方面,學校要積極組建校企協同教學團隊,將企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融入教學。教師要定期參與企業的技術培訓,將技術轉化成學生易于掌握的知識點,開發針對X證書教學的新形態教材,建設具有特色的精品課程與數字資源。[4]企業要定期進入校園,以公開講座、科普項目等形式將認證體系、技術內容和企業文化滲透于人才培養之中。
證書實施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應當由學生、教師和企業共同反饋。目前X 證書考核的場次不多,其通過率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指標。另外,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也可以從側面體現X 證書實施的效果。學校可以組織企業、授課教師和考取證書的學生參加研討會,從各類主體的反饋情況評價證書的實施效果,對標調整以優化下一期X證書的實施效果。
1+X 證書制度試點中,評價體系的建立涉及學生、家長、學校、企業和證書培訓評價組織等多方面的利益。作為江蘇省領航學校,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通過專業教學指導委員年會組織的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充分聽取了企業技術骨干、人力資源部經理、高校專家的意見,總結了學生代表、學校教學骨干、學生家長代表等多方意見,形成了五年制高職X證書實施評價指標(見下頁表1)。
表1 五年制高職X證書實施評價指標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率先引入華為ICT 人才培養體系,融入1+X 證書相關課程,逐漸形成了校企合作專業化、市場化、多元化、標準化、常態化的證書實施評價體系,總結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實施規范。
學校對ICT 行業就業崗位進行充分調研,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互通利益訴求,從“技術專家與專任教師共建教學團隊,依據行業標準與培養標準共定人才培養方案,利用工程項目與課程載體共建課程體系,吸納技術裝備與學科資源共建教學資源,參照工作過程與教學流程共組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健全融合運行機制,建成了以華為技術人員、培訓講師和學校教科研骨干為核心的證書實施指導委員會。學校、系部形成兩級評價指標,明確校企互利機制,企業提供設備、教材、講師以及實習崗位,學校向企業提供人才、技術服務、培訓支持,保證證書實施的長效性。
學校還引入華為行業認證體系,構建1+X+Y 的“書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X 證書的考核標準為專業教學標準提供指導,實現X 證書與行業認證證書的互通,不同等級的X 證書與行業認證證書實現了學生的分層培養。
學校與華為展開深度合作,采用課證共生共長、師資培訓與學生培訓并行的方式,夯實人才培養基礎。華為為學校提供“平臺+內容+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職學制長、學生學習實踐時間充分的優勢,以華為ICT人才培養體系為根基,在實訓室建設、專業建設、師資培養和課證融通四個方面展開合作,力求實現專業與產業的對接。
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華為針對X 考證和行業認證需求與學校共建ICT 物聯網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分批建設文化展廳、物聯網實訓室、5G移動通信實訓室、網絡實訓室以及VUE考試中心,保證X 證書的教學和考核需求。VUE 考試中心還可以承接社會考試,服務行業社會、擴大專業輻射范圍。產業學院通過儀器、數據、網絡相關設備調試與應用開發的共享來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X證書的完善。
在教師團隊培養方面,以X證書考核標準和行業認證標準評價教師專業能力,構建“專業教師進企業,企業專家進校園”的“雙進”機制。華為為學校提供定制化的師資培訓,將長期的工程實踐與短期的寒暑假培訓相結合,為通過培訓的教師頒發行業認證證書;同時通過專題講座、集中授課、學術交流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華為的講師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精品課程開發、專業課程教學以及各類創新大賽與行業競賽等,將X證書中的技術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協助學校完成考證的培訓組織工作,保證X證書的教學質量。
在課程資源方面,將X 證書和行業認證的相關課程融入原有的課程體系,實現課證通融。學校在高年級的課程中開設“物聯網工程布線”“5G 通信技術及解決方案”“物聯網操作系統”“1+X 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初級)考證”等專業方向課程,同時面向低年級訂單班開展定期講座。另外,學校還邀請華為專家進校園、帶領學生參觀企業和研究所,向學生介紹華為認證體系與人才生態。校企雙方秉承融合、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建設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以產業學院作為區域ICT 資源中心和華為應用與產業發展輻射中心,整合行業優勢資源,服務X證書的實施和區域華為應用。
在證書實施過程中,校企需要依據教學計劃做好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企業講師評價的記錄工作。在證書實施之后,及時關注學生、教師、企業等各方面的反饋,尤其是學生的對口就業率,為X證書內容的補充和更新提供依據。
華為依據學生的個人能力,為取得1+X 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中級證書的學生提供與HICA-IoT 證書互通的渠道。在五年級的上半學期組建精英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爭取更高等級的證書,并為這些學生減免考證費用。在五年級下半學期,對順利取得X 證書或者行業認證的學生提供人才雙選的渠道,組織產業鏈上10 萬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聯盟,提供為期半年的崗位實習,考查X證書在行業中的認可度,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另外,華為積極組織ICT 行業競賽,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和院校三者的協同作用,培養和考查學生的ICT 理論知識儲備量、上機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聚焦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創新,考查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合作開發能力。行業競賽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競技和提高的舞臺,也可以讓實訓基地里的設備充分發揮作用。學生可以在考取X證書之后通過參賽進一步鞏固知識技能,積累從業資本。
學校積極配合企業對現有的教學系統進行優化,拓展適合本校學生進行技能學習和便于培訓成果認定、轉化的路徑,實現專業實時數據采集和動態更新。學生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積累學習積分。與之相應,學校應建立“學分銀行”,優化完善學分積累與兌換制度,保證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證書相關課程的學分具有延續性和互換性,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發明創造、雙創大賽、技能大賽等個性化項目課程來充實學習內容,實現評價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