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素娜 陳旖嫻 高朗峰


關鍵詞: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稽查機器人
1引言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的高速發展,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認知科學等數字化技術融人工作,使企業通過使用自動化及智能技術,不斷釋放自然勞動力,讓員工追求更有價值的工作。近年來,軟件機器人已經在電力企業財務、人資、生產等業務領域進行應用并發揮作用,且取得一定成效。
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高速發展對電力營銷稽查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傳統稽查手段、管理理念、稽查模式和執行方式都發生了極大變化。汕頭供電局在電力營銷業務的智能稽查系統搭建過程中探索建立營銷智能稽查“1+1+5”體系(創新一種稽查工作模式,完善一套智能稽查工具.建立五項稽查工作機制),借此契機開發一套基于RPA技術的前置稽查智能工具,對運行中業擴工單“量、價、費”信息進行智能監控、自動下發、差錯分析,實現無人化下單的智能稽查模式。同時,將稽查人員從以往“差錯挖掘角色”轉型為“營銷業務風險評估師”,其工作重點將不再是單純的數據分析,而是通過數據對問題進行追根溯源,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撐意見。
2RPA的技術特點
RPA(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指在業務中使用計算機軟件來執行本該由人操作計算來完成的有規律、重復性的工作,其優勢在于可以24小時無間斷,效率要遠高于人工操作且不會出錯。RPA的技術特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機器自動化處理。RPA是通過事先編寫好的腳本程序來處理高度重復、較為機械的工作。鑒于計算機程序具有速度快、無差錯、不會疲勞等特點,避免了人工效率低、易出錯、易疲勞等問題。
(2)運行于預先制訂好的規則下。RPA的主要作用是取代人力處理機械重復的工作。RPA的運行是通過預先編寫好的腳本來進行,而這些腳本均是對明確無誤的規則的表述。因此,適合使用RPA的業務流程必須具備“可通過明確無誤的規則來描述”的特征,工作場景都是可預期的,即可在規則中提前明確定義的。所以,RPA不適用于以創造為重心,或者流程和場景不確定的業務。
(3)以外掛形式進行安裝部署。RPA是工作流程的自動化,不影響具體業務環節的內部操作,因此不會破壞企業原有的信息系統架構。比如,對于一個高度信息化企業而言,最核心的是數據,然后是建立于數據之上的基礎操作軟件,最后是企業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綜合性業務系統,而RPA是在整個信息化系統之上的軟件,是以外掛軟件的形式進行安裝使用的。
(4)模擬實際用戶與軟件的交互。RPA的原理是通過計算機程序來模擬用戶的軟件操作動作,具體實現是通過程序腳本,最終交給計算機硬件來執行,從而實現諸如辦公軟件中數據轉換、修改文檔格式、進行文本排版、郵件自動回復、自動檢驗互聯網鏈接、文獻自動搜索、資料自動歸檔等工作。
3RPA技術的稽查應用
“量、價、費”一直都是營銷風險業務重點管控內容,根據以往營銷差錯數據統計,這部分差錯占比較大,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一定的風險。目前,該風險業務主要通過營銷系統固化的在線稽查規則對新裝、變更客戶檔案于次月進行人工稽查、下發整改,該模式時效性較低,且由于發現時間不實時造成首次計費錯誤,使業務單位在對客戶進行追補時面臨一定的追補難度。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企業營銷系統,將RPA技術應用到稽查工作中,使稽查機器人自動對營銷系統業擴工單現場勘查環節的信息進行前置稽查,取代常規事后稽查模式,有效提高首月計費的準確性。
結合RPA技術的特征和功能,可把稽查機器人將要處理的工作分為3個步驟,即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數據輸出。
3.1數據獲取
數據獲取是稽查機器人最基礎的功能(圖1),根據設定時間,統計當天新裝的業擴工作單并建立新裝臺賬,根據工作單號進入現場勘查環節獲取信息,對勘查人員錄入的相關計費信息進行數據檢索。
3.2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是稽查機器人的核心部分,該部分關系到異常樣本的準確率和可信度,也是最為復雜、關鍵的環節。該部分利用RPA與計算機編程技術,針對當前新裝流程存在的“量、價、費”風險,設計如圖2所示的5個判斷模塊,稽查機器人按照預先設置的判斷規則自動分析數據,完成異常數據的分析工作,鎖定異常樣本并進一步分析,得出差錯樣本。
3.2.1“階梯類型差錯”判斷規則
“主要用電類別“為非工業、非居民、農業生產、農業排灌、大工業用電、普通工業、商業,“階梯類型”不為“非階梯”的視為異常,在新裝臺賬對應的新裝工作單備注“階梯類型與用電類別不符”。
3.2.2“功率因數異常”判斷規則
(1)計量點用電類別≠【居民】,其用戶計量點容量≥【100kVA】,功率因數考核方式=【不考核】,視為異常。
(2)計量點用電類別=【居民】,功率因數考核方式≠【不考核】,視為異常。
(3)計量點用電類別≠【居民】【躉售】【農業生產】【稻田排灌】,用戶計量點容量≥【100kVA】,功率因數考核方式≠【0.85】,視為異常。
(4)計量點用電類別≠【居民】,合同電容量<【100kVA】,功率因數考核方式≠【不考核】,視為異常。
(5)計量點用電類別=【普通工業】【非居民】【非工業】【商業】,合同容量≥【100kVA】,功率因數標準≠【0.85】,視為異常;(剔除【用戶類別】為地方電廠戶)。
(6)計量點用電類別=【躉售】【農業生產】【稻田排灌】,合同容量≥【100kVA】,功率因數標準≠【0.8】,視為異常。
(7)計量點用電類別=【普通工業】,合同容量>【160kVA】,功率因數標準≠【0.9】,視為異常。
(8)計量點用電類別=【普通工業】、【100kVA】≤合同容量≤【160kVA】,功率因數標準≠【0.85】。
(9)計量點用電類別=【大工業】,合同容量≥【100kVA】,計量方式=【低供低計】,功率因數≠【0.85】(充電樁)。
3.2.3“變損異常”判斷規則
根據客戶計量方式、變損分攤方式、變損計費標志進行判斷。
(1)【計量方式】=【低供低計】,其【變損分攤方式】≠【不分攤】或【變損計費標志】≠【否】或【計算方法】≠【查表法一】,視為異常,在*月*日新裝”文檔里面對應備注“低供低計客戶變損標志異常”。
(2)【計量方式】=【高供低計】的用戶,其【變損分攤方式】=【不分攤】或【變損計費標志】≠【是】或【計算方法】≠【查表法一】,視為異常,在“*月*日新裝”文檔里面對應備注“高供低計客戶變損標志異常”。
(3)【計量方式】=【高供高計】,其【變損分攤方式】≠【不分攤】或【變損計費標志】≠【否】或【計算方法】≠【查表法一】,在“*月*日新裝”文檔里面對應備注“高供高計客戶變損標志異常”。
3.2.4“電價執行”判斷規則
(1)工業用戶未執行峰谷電價
針對高壓客戶,若計量點被用于常規計費表格,并且計量點的用電分類是大工業用電或者普通工業用電,但計量點的分時間計費標志是“否”,則該計量點將會被視作異常。
(2)電價代碼為空
電費復核單或計量點的電價代碼為【空】或【00000000】,計費電量或計費電費≠【0】,視為異常。
(3)執行大工業電價未計收基本電費
【用電類別】為【大工業】但【基本電費】=0,視為異常。該判斷范圍需剔除子表關系、光伏發電戶、用戶名稱包含“充電樁”“車庫”“污水”“港口岸”“海水淡化”等執行大工業但不需繳納基本電費的用戶。
(4)兩部制電價執行異常
運行容量<315kVA的大工業或普通工業客戶,執行兩部制電價,視為異常。
(5)電價電壓等級異常
1高壓客戶計量點【電價代碼名稱】=【不滿lkV】,則視為異常;低壓客戶計量點【電價代碼名稱】≠【不滿1kV】,視為異常。
2客戶基本檔案【電壓等級】<交流10kV或【電壓等級】包含“直流”,視為異常。
3計量點【電價代碼名稱】=【無電價】,視為異常。
4計量點【計量方式】=【低供低計】時,計量點【電價】的【電壓等級】為“1~10kV”時,視為異常。
3.2.5充電樁電費異常判斷規則
(1)【用戶名稱】含“充電樁”,【電價代碼】不為【大工業1~10kV】,視為異常。
(2)【用戶名稱】或【用電地址】含“充電樁”,【基本電費計算】=【計算】,視為異常。
(3)(用戶名稱】或【用電地址】含“充電樁”,【電價代碼】=【大工業1~10kV】,用戶計量點容量<【100kVA】,若執行力調為考核,視為異常;【100kVA】≤合同容量≤【160kVA】,并且功率因數標準≠【0.85】,視為異常;合同容量>【160kVA】,并且功率因數標準≠【0.9】,視為異常。
(4)【行業分類】=【充換電服務業】的客戶,【電價代碼名稱】≠【大工業充電樁電價】,視為異常。
3.3數據輸出
3.3.1差錯樣本下發整改
營銷稽查機器人會依照預先編寫好的規則進行工作任務分發、銜接處理,完成稽查工作流程的自動化推進。對于數據處理模塊稽查出來的異常樣本(圖3),稽查機器人自動生成信息通知指令,將異常樣本通過企業移動辦公軟件e-Link發送至各業務單位進行差錯整改。
3.3.2差錯情況統計分析與推送
稽查機器人根據預設的統計模板,以網格為單位,按照差錯樣本、差錯類型、整改情況進行統計,以“可視化”呈現環比差錯增長情況、整改進度和“舉一反三”預警提示,并將統計結果自動推送至業務管理群,實現前置稽查問題處理的全過程監控,確保“立行立改”按期保質。
4稽查機器人的效果分析
從數據下載到發送通知,完全由流程機器人定時執行,無須人工干預,釋放人力,減少多環節操作過程中出現的誤操作,確保數據準確性。原先按照區域分工需配置3個稽查人員最少需要人工上機查詢1個小時,現通過應用稽查機器人,系統會在5分鐘之內自動完成全部操作,效率至少提升10倍。同時,稽查機器人自動對某一段時間內發現的差錯問題進行統計、分析,細化網格差錯分布情況,給稽查人員現場檢查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持。該模式有效地將稽查人員的工作重心從單一、繁瑣的數據分析轉向對差錯問題的根源剖析。
雖然RPA技術在稽查工作的流程自動化改進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功能強的自動化任務處理工具。但由于RPA技術的限制,存在智能化程度低、靈活性低、自適應性差等缺點。針對該問題,通過建立融人大監督體系的內外聯動機制,常態化整合各營銷專業資源,對接各業務部門及監督部門發現的“量、價、費”差錯,及時修正數據判斷模型,提高差錯樣本的準確性及實現稽查項目的全覆蓋。
5結束語
RPA技術作為傳統平臺開發方式的一個補充,在特定的應用場景和需求上具有較強優勢。其低成本、定制化、獨立化運行的特點,可充分發揮自主研發優勢。通過在電力營銷稽查工作中引入RPA技術,自動執行重復性較強的常規業務流程,實現業務流程電子化、自動化,實現持續7*24小時無間斷工作,實現業務實時稽查、自動接派、稽查結果自動統計及發布等功能,有效減少稽查人員的疏漏和差錯,將稽查人員重點專項差錯問題的背后成因,進行“差錯見底”的根源性整改跟蹤,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