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滿 黃倩


關鍵詞 專創融合 三螺旋理論 信息安全 課程體系
1引言
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我國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蓬勃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存在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創新創業教育往往只針對少部分學生開展,如停留在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第二課堂等層面,并沒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有必要探索構建將創新創業理念和內容根植于專業課程和教學全過程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以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真正落地和全面實施。
“三螺旋理論”指出,在知識經濟社會內部,政府、企業和高校是影響創新制度環境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合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動力機制,三種力量彼此扶持、相互重疊、交叉影響,建立三螺旋關系。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恰好正處于政府、企業和高校的交叉區域內。“三螺旋理論”提供了一個協同創新視角,強調發揮多元主體力量促進社會系統創新,從頂層設計助力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完善[1] 。因此,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論”,解析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困境及成因,研究理論、實踐、實訓三結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高職院校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以下簡稱“信息安全專業”)專創融合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在課程體系中將創新創業實踐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全過程,實現“創意”到“創新”再到“創業”的遞進式創新創業素質培養。
2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信息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信息安全領域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能夠從事數據信息安全系統集成、網絡安全運維、信息系統管理與評估、數據安全與恢復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領班”人才。本專業強調要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型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人才,并服務于本地區“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新經濟發展模式。然而,在目前的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中,尚未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離全面完成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課程體系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缺乏政府和企業的直接參與和協同建議;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在“浸潤式雙向”融合程度上有待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課程的開發上有待完善;課程體系不能體現能力培養層級遞進的教育規律,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需求等。
3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創新教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雖然存在較大區別,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而創業實踐能力的教育離不開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2] 。
因此,創新教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需要進行有機融合,使得三者呈現動態上升的螺旋結構。基于“三螺旋理論”,“政校行企”應協同開展專創融合教育,共同制定和實施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全過程。
經多方調研、政校行企專家聯合論證,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制定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應遵循以下思路與原則:(1)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并體現專業特色;(3)面向全體學生,而非少數學生;(4)強化實踐環節,同步提升專業與創業實踐能力。
信息安全專業專創融合課程體系的制定路徑如圖1 所示。
根據圖1 所示的課程體系制定路徑,本校信息安全教研室通過對知名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設置開展深入調研,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同時聘請行業企業資深工程師、教育領域專家與學校的專業骨干教師以及專業帶頭人,以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的形式進行信息安全專業領域的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3] 。
4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制定
針對目前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三螺旋理論”視角,從政府、高校、企業三方面出發構建并制定專創融合課程體系[4] 。一是以政府為導向,以國家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和文件為指導,與政府相關部門緊密聯系,制定和創新創業相關的激勵措施,在課程體系中體現政策導向。二是以高校為主體,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素質教育課程、公共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隱形融入創新創業思維,強化并推出多門職業方向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創新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實踐能力。三是以企業為平臺,以“產教融合”建設為契機,深入了解并結合當地企業的發展需求,以企業跟崗、頂崗實習為抓手,重視實習實訓課程建設,引入優質行業企業資源,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熱情,提升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5] 。
結合高職院校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本校信息安全專業經過多方調研和專家論證,重構并制定信息安全專業的專創融合教育課程體系如圖2 所示。
課程體系完整包含了“職業認識提高+知識技能完善+職業能力提升”的創新創業教育三階段。在新生入學階段,通過參觀行業企業、舉辦業內大咖講座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學生對信息安全的專業前景和職業發展有初步的認識;在主體課程學習階段,通過行業前沿理論跟蹤講解、校內及企業實習實訓、參加行業知識與技能競賽等多種方式完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業后期階段,通過積極承接并參與企業橫向項目、開展社會服務、進行企業“1+X”認證等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職業技能需求,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整個課程體系設置合理科學,體現了遞進式的創新創業素質教育規律。
5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實施與評價
基于“三螺旋”理念的專創融合教育課程體系的實施,重點在于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標準,重構教學計劃,形成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地點靈活化、師資隊伍合理化的特點。通過鏈接政府與企業界的導師資源,引入企業實際項目,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打造出一套理想而完善的專創融合學習流程。高校應在政府、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專任與兼職相結合的方式,吸引經驗豐富的創業者、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完善教師隊伍結構,從而為實施專創融合教育體系提供人才保證。同時,高校還需制定政策鼓勵推動教師參與企業實踐鍛煉,并與行業內優秀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定期選派優秀教師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在實踐中了解企業一線需求,更新專業知識儲備,從而提升整體從業隊伍素質水平,滿足專創融合課程體系的人才發展需求[6] 。
高校需建立科學的信息安全專業創新創業監督評價機制,評價方式應多樣化,評價主體應多元化,以盡可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素養,保證公平合理的評價效果。要有機地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兼顧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基因,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成效具有較為明顯的滯后性特征,要注意做好對畢業學生的跟蹤調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與管理體系,將專創融合培養貫穿學生學習與工作的全過程,并從畢業生的調查反饋中積累經驗,分析課程培養體系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從而反哺信息安全專業的教育和發展。課程體系的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充分利用“三螺旋理論”,除了高校自身評價之外,還需納入政府、企業方面的相關意見,提高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權威性[7] 。高校應與企業聯合建立企業實習導師評價制度,并積極推廣“1+X”證書,將其納入課程綜合評價體系中。通過構建“學生+教師+行業企業+政府”四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對在校學生和畢業學生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周期性第三方評估,讓政府部門、行業專家、教育教學專家全面參與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根據反饋結果對課程體系持續改進,同時實行“1+X”職業證書制度,使職業資格等級技能鑒定融合到教學過程和評價機制,從而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
6結束語
通過在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中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全過程,實現了遞進式創新創業素質培養。構建基于“三螺旋理論”的高職院校信息安全專業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強調政府、高校、企業協同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實現理論、實踐、實訓三結合的培養體系,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與適應性,同時豐富了高校創新創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