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如
《公民導刊》9月號刊登的《基礎建設加速 發展有根基》,這篇稿件從采訪到成稿,給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為一名出生于城市的90后。
我曾經在想,鄉村到底為何要振興,鄉村該如何振興?
當我走進鄉村,采訪結束后,我想,我得到了答案。
我國的文化本質是鄉土文化,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鄉村,人們常說鄉土、鄉景、鄉情、鄉音、鄉鄰、鄉德等等,共同構成中國鄉土文化,也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
雖然,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支持。但是,近年來,農村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流向了城市,這也使得農村人口在年齡分布上極其不平衡,相對應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同樣日益突出。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成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一個突出體現,是鄉村建設不容忽視的關鍵一環。
隨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建設正加快推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開展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培育區域性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圍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一系列部署已經展開。
有了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加力,鄉村公共服務等軟環境的提升也同步推進,鄉村的美麗現在有“里”有“面”。
鄉村代表著什么?
從前,或許我會回答,鄉村是發展滯后、不宜生活、貧窮沒落。
現在,我會回答,鄉村就是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清風:讀完9期導刊《規范地名使用 為文化傳承“點睛”》,讓人明白保護地名文化,規范地名使用的重要性。《重慶市地名管理條例》的出臺,讓“大、洋、怪、重”地名徹底消失,伴隨著地名管理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相信在加強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推進地名管理法規制度建設、健全地名管理體制機制、保護和弘揚地名文化等方面將取得良好成效。
@王小寧:9期導刊特稿逐夢鄉村系列報道,生動展現了各地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干部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干勁闖勁十足,鄉村產業發展穩中有升,各地脫貧村發展呈現欣欣向榮良好局面。脫貧攻堅時期,我們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各地干部群眾沒有停歇,而是更加奮發有為,通過更多有益的嘗試讓“造血”更持續、健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