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聰 吳智龍
英國學者沃特森認為,多元文化主義不只是一種文化觀,還是一種歷史觀、教育理念,在社會力量動員、促進社會改革、對文化及物質繁榮的追求,以及對自由尊嚴的追求等方面都有其功能表現。而帕雷克則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是指人類文化構成的復雜性、不可逃避性等,也即文化內部與外部的多元性。沃特森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了國家本位色彩,帕雷克的洞見則肯定了認同政治。但在現代語境下,多元文化主義又給出了消極、悲觀的描述,我們在認識多元文化主義這一舶來品時,應全面客觀地剖析其核心機理及來龍去脈,以幫助我們認清西方政治、教育等理論的地域局限和文化局限。
《多元文化與教育》由理查德·雷斯著,盧會志和金燕娜翻譯,2022年1月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分析了國際事件和政策對多元文化辯論的影響問題,介紹了移民及融合的最新研究,為世界范圍內教育理論的革新提供了有益參考,為理解現代語境下的多元文化主義帶來新思考。
一、現代語境下的多元文化主義教育理論的價值
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差異的積極意義便是一種賦權和解放的政治。在多元文化主義者看來,此差異并非是偏離規范、封閉自我、對立和排他等的貶義概念,反而是異質性、多樣性及特殊性等褒義性、中性的概念。而多元文化主義的教育則可對傳統教育進行有益補充,并非是取而代之。
事實上,應用多元文化主義教育的國家獲得了較為積極的結果,少數群體能夠更好地融入族裔文化和社會文化群體,或在土生土長、移民的人群中,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同融合結果間無負面關系。而實行文化同化模式教育的社會,其少數群體的融入程度卻很低,民眾強烈反對多元文化主義。這正如《多元文化與教育》一書所言,當下歐洲政治局勢從多元文化向融合主義轉變的政治政策轉變為更加排外的政治政策,此轉變不符合當今全球局勢所應具備的包容性態度??穫?、默克爾、克萊格等政治家的演講都強調了多元文化和融合主義的本質差異。默克爾認識到德國存在多元文化主義,巧妙地將其提升至融合主義立場上,進而成功獲得倡導文化多樣性選民的支持。英國的政策也一度強調注重共同的民族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所以不會抵觸多元文化主義的公民教育,而是由此教育提供了公民的再平衡,注重在容納少數群體的文化身份時共享公民身份??梢?,多元文化主義教育不但不威脅或抵觸民族認同,還會促進其融合。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等國家實施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在促進其國家統一方面取得了成效。這表明,多元文化主義教育不阻礙政府與社會的交往,甚至會助長或促進這種交往,多元文化主義教育也不會對國家認同之核心地位構成威脅,更不會威脅其穩定及安全,反而能夠推動公民的融合。
二、現代語境下多元文化主義的啟示
《多元文化與教育》一書強調,多元文化主義能夠促進公民文化身份的認同和促進其融合。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在教育領域的推行最有代表性。經過大量的嘗試與實踐,多元文化視角被認定是較適合于大多數人的教育方法,是較為理想的一種全民教育。同時,在教育中推廣反種族歧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成效較佳。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多元文化主義的治理方式已成為政府在形式上順應少數族群需求的表現。此外,作者雖在文中對多元文化政策進行了討論和反思,但也肯定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在改善不同種族關系、推動移民族群的社會地位、促進種族間和睦相處、穩定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尊重不同民族的習慣,萃取其文化精髓和思想精華,推動各民族共同創新發展。教育方面,崇尚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倡導民族大團結,民族一家親,在此基礎上還要重視不同種族青少年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尊重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特征,尊重世界各國人民所選的發展道路,從世界文明中汲取營養和尋求智慧。教育方面,倡導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地區間青年學生開展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總之,《多元文化與教育》一書介紹了多元文化主義、多元文化觀等相關概念,闡述了多元文化教育問題,對為何要關注多元文化主義及其教育,以及現代語境下教育領域所涉及的多元文化議題等進行了分析和論述,為理解和研究多元文化主義提供了重要思路,為現代語境下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認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啟示,提供了新思路。
(課題來源: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園藝療法在高職大學生自殺預防中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20GXJK525)
(方俊聰/碩士,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吳智龍/碩士,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