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時代,民間傳統舞蹈傳播與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傳播手段更加豐富,極大地促進了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和發展。然而,在使用新媒體傳播民間傳統舞蹈過程中,存在照搬套用和缺乏靈活性、創新性的問題,未能打造出適合平臺傳播的民間傳統舞蹈內容與形式,造成民間傳統舞蹈傳播效果不夠理想。也有部分民間傳統舞蹈傳播及發展中尚未應用新媒體,仍處在自主傳承和內向傳播的狀態,在自身條件的制約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力明顯不足,影響了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效果。可見,如何應用媒介融合手段創新和促進民間傳統舞蹈傳播及發展已是當前亟須探討的問題。
《媒介融合時代漢族民間舞蹈及其發展傳播研究》(曲笛鑫著,2021年3月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一書,以漢族民間舞蹈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發展歷史和舞蹈技能,探討了媒介融合時代漢族民間舞蹈的傳播及發展問題,這為本文分析和探討融媒體環境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與發展問題帶來了新啟發和新思路。
啟示一:借助融媒體傳播手段樹立傳統舞蹈品牌
品牌化是民間傳統舞蹈發展的出路之一,每種民間傳統舞蹈都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民間傳統舞蹈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時間的洗禮,擁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并成為當地文化的標志和特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自身便具有品牌化發展的優勢,能夠借助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打造民間舞蹈品牌,以提升其傳播力和競爭力。品牌化發展不但能夠讓民間傳統舞蹈具有了標識性,也使其擁有了辨識度。恰如曲笛鑫學者所言,民間傳統舞蹈凝聚著當地深厚的文化,其內容豐富多彩,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風景。各種類型的民間傳統舞蹈要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依據其發展軌跡,創造出具有識別度的舞蹈文化藝術品牌。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的民間傳統舞蹈,如山東的鼓子秧歌、海陽秧歌、膠州秧歌,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的花鼓燈、獅舞和龍舞等,這些民間傳統舞蹈均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在其品牌化的過程中必須借助融媒體技術,拓展其傳播范圍和傳播渠道,以更好地吸引受眾。可以通過策劃一些充滿趣味的網絡活動,利用短視頻、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通過這些平臺龐大的用戶量去拓展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范圍,促進民間傳統舞蹈的發展。
啟示二:強化融媒體思維打造優質舞蹈內容
民間傳統舞蹈是地方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媒介融合也為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播帶來新機遇和新局面。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不再是單純圖片式傳播,而是圖文和視頻的融合式傳播,受眾能夠從各種平臺中獲取信息,并參與互動,反饋和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從曲笛鑫論著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與融媒體的有效合作,是推動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傳播發展的有效方式,能夠促使民間傳統舞蹈更有效地向受眾傳播。
當然,若要獲得良好傳播效果,就要有優質的內容,任何時期,生產優質內容都是永恒的話題,也是獲得競爭力的王道。在民間傳統舞蹈傳播中,既要注重建設新媒體平臺,融合應用公眾號、微博、微視頻、抖音及其他社交媒體開展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實現其傳播的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并注重平臺運營維護。同時,也要注重傳播內容的優質化,這就需要深度挖掘民間傳統舞蹈,從創作理念上、視覺享受上入手,打造出極具美感和悅感的舞蹈文化。在融媒體時代,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播,不但要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也要滿足受眾對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體驗需求,使其能夠對民間傳統舞蹈藝術有所感悟,進而認識和了解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色及魅力。每一個舞蹈動作、每一個音樂旋律,都蘊藏著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及文化,它既是民間傳統舞蹈藝術魅力的彰顯,又是文化內蘊之所在。因此從表演上、音樂上去吸引受眾,打動受眾,引導受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還應使其能夠重新認識和理解民間傳統舞蹈的精髓和藝術魅力,從而獲得藝術上、文化上的獨特享受。
總之,《媒介融合時代漢族民間舞蹈及其發展傳播研究》一書分析了民間傳統舞蹈在融媒體時代的傳播與發展問題,闡述了如何應用融媒體傳播和發展民間傳統舞蹈的問題,該書論述嚴謹,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和經驗總結,對探討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傳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文為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漢樂舞在徐州民間舞中的活態流變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1030)]
(王元翠/碩士,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