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改團隊在15年的教改、科研和學生比賽指導成果的基礎上,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學生項目孵化機制,即五方聯動、反哺式、項目驅動式電子商務教學改革與實踐:學校、企業、校友、在校生和導師五方聯動機制。學校提供政策支持,企業和校友共同發布實際項目需求和傳授項目運營經驗,在校生作為項目落地成員具體運營項目,導師團隊提供顧問服務。在該機制的引導下,團隊在科研、教研和學生項目孵化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關鍵詞:產學研;五方聯動、反哺式、項目式;教改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2 — 0146 — 04
引言
關于產學研的模式創新研究,國內外有不同的方向和觀點。國外的部分研究以企業創投為主線,即企業在校園團隊萌芽階段就介入,以協議的方式進行技術或者資金的創投。這類創投產學研合作類型的代表有美國和英國。而德國和日本的產學研合作則更多地使用共享模式,即企業共享自己的平臺和設備,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訓實操場所[1]。但是德國和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的主導者并不相同,德國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參與;日本以政府為主導,并全程參與合作[2]。國內的研究發現:高校產學研合作積極性高,但是存在資金不足、政策缺乏、產權不清晰、師資招聘和評價機制僵化等問題[3]。借鑒國外優秀的合作機制,從當下國內高校實際合作情況出發,筆者所在的電子商務教師團隊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學生項目孵化機制——五方聯動、項目驅動式電子商務教學改革與實踐:學校、企業、校友、在校生和導師五方聯動機制。在該學生項目孵化聯動機制的引導下,學生項目從一開始的天馬行空,到后面的穩扎穩打,以落地、以數據為導向;從一開始的創意策劃為主,到如今的創業落地為主;從最初的模擬團隊建設,到現在的創辦企業,進入萌芽和初創。由于電商的專業屬性和特色,各類創業大賽成為電子商務理論和實踐的試金石。近幾年來教學成果豐碩:有8個省級獲獎項目,同時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先后立項2項省部級項目、6項市廳級項目。教學團隊在指導學生團隊比賽過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收獲了不少比賽獲獎成果:國家級獲獎項目2項、省級獲獎21項、孵化成功2項(總融資數百萬)、師生發表論文7篇。此外,教改團隊初具科研指導能力:指導大創項目立項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5項。
一、存在的主要教學問題
(一)學校學生項目的匱乏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學校作為最初的參與方,經常因為項目的匱乏而捉襟見肘。創業類項目需要團隊磨合、技術沉底和數據積累。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較有競爭力的萌芽企業。這些都需要以時間積累。作為獨立學院,在沒有研究生項目的情況下,大學四年想要用在校生團隊孵化出色的項目難度不小。
(二)創業類項目孵化和迭代難
團隊所在電子商務專業是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項目的孵化需要時間和空間。項目經常因為學生的畢業而夭折,商業模式迭代難。筆者所在的導師團隊,歷經10年孵化了30余個學生創業項目,真正成功的學生團隊只有2家。
(三)學生實際經驗薄弱
沒有實際項目的運營或者開發,學生團隊的實際經驗是薄弱的。電子商務專業大致分為四個方向:運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UI設計和信息技術。在傳統的淘系運營管理訓練中,想要成為合格的運營管理者,根據筆者的經驗至少需要半年的實操訓練。客戶關系管理大致相同。UI設計和信息技術在軟件公司培訓機構的課程體系內,要求130天的集訓,如北京中軟國際的Java、PHP和前端培訓。大多數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培養方案無法滿足一整段的時間供各個方向的學生集訓,這造成了學生實際經驗與企業要求的背離。
(四)教師科研項目背離教學
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師為了在科研領域有所作為,如果沒有高大上的研究領域,很難在眾多研究型高校的競爭下,斬獲項目。這就導致了教師項目的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研究和教學背離,也背離了應用型高校做研究的初衷,即服務社會又服務學生。擁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師多為博士生導師或碩士生導師,獨立學院一般沒有碩博專業,碩博導師更是鳳毛麟角,本科生和專科生的課堂上接觸到前沿研究領域的機會較小[4]。
(五)企業用人難用工荒
教學團隊所在的部門為校企深度合作單位,有軟件工程、金融工程、物聯網工程和電子商務等專業。其中2022年本院的電子商務專業實際就業率高達90%。四個專業更多的就業導向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高校所在地的企業如果沒有提前介入學生的培養和指導,很難招到合適的人選,更不用說優秀的畢業生。
(六)校友資源未充分開發使用
截止到2022年8月,學校成立校友會的地區主要局限于省內(目前只有廈門、漳州、莆田、福州和泉州校友會),雖然這契合學院招生的生源結構,但是也意味著很多省外優質的校友資源并未得到充分開發使用。
二、解決教學問題的機制和具體措施
(一)教學成果轉化機制
針對以上存在的教學問題,電子商務教學團隊通過十幾年的摸索,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五方聯動、反哺式、項目驅動式電子商務教改機制即:學校、企業、校友、在校生和導師五方聯動機制。學校提供政策支持,企業和校友共同發布實際項目需求和項目運營經驗,在校生作為項目落地成員具體運營項目,導師團隊提供顧問服務。學校的政策支持在物理層面為建立創業園,為學生團隊提供落地的辦公場所;在邏輯層面如學分政策的傾斜、獲獎項目獎勵辦法的推出。企業和校友是整個孵化機制的關鍵環節,企業可以來源于跟學校或者導師有合作的企業,也可以是校友創辦的企業,他們作為項目的甲方,發布項目需求的難易和好壞決定了孵化團隊的成功與失敗。在校生作為項目的實際運營方,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逐步完成企業和校友的項目需求,在實際項目的驅動下完成團隊的磨合和構建,最終完成項目的孵化,成立自己的公司,隨著公司的成長和學生的陸續畢業,原先的在校生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成為了校友,反哺在校生,發布項目需求,傳授項目經驗,形成了五方有機聯動的閉環。導師團隊不是簡單地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可以是細節的運營輔助,也可以成為項目需方,將自己的科研項目分解成項目需求,供養學生團隊,真正達到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綜上所述,具體的教學成果轉化機制如下圖所示。

(二)解決相關教學問題的具體措施
1.五方聯動充實學校學生項目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學校作為最初的參與方,經常因為項目的匱乏而捉襟見肘,近3年來本院創業類項目的省級即以上獲獎數量年均為個位數。有了該機制的聯動,企業和校友項目將會不斷涌現,形成了反哺式的模式閉環。
2.促進創業類項目孵化,提高商務模式迭代能力
團隊所在電子商務專業是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有了實際的項目需求,團隊的孵化有的放矢;有了校友企業的反哺式的需求和支持,在校學生項目不會因為方向迷茫而造成項目難以孵化,更不會因為學生的畢業、團隊解散而導致項目夭折。有了良性的項目生命周期,自然提高了商業模式迭代能力。
3.實際團隊協作提高學生實際經驗
企業和校友的不吝賜教、導師團隊擼起袖子加油干,雙重加持下,學生經驗將會得到很大提升。學生以傳幫帶的方式建立創業隊伍,讓學生盡早介入團隊的合作和項目孵化,可以解決在校生實際經驗不足的短板。
4.教師科研項目接地氣
有了這套五方聯動機制,導師能夠分解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一方面指導了學生,另一方面也真正實現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此外,校友項目的引入和支持,也可以讓教師項目很好地服務社會,實現科技成果的真正轉化。
5.企業提前介入未來員工的培養
在該成果模式的驅動下,企業的真實項目需求已經提前錘煉了學生團隊,如發現好的苗子,便可近水樓臺先得月。
6.充分開發使用校友資源
獨立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名牌高校相比,由于“杰出校友”更少,校友資源的開發效益普遍偏低[5]。開發已有的校友資源對于科研、教學和建設經費都較為短缺的獨立學院有很大裨益:一方面長期的校友互動,可以提高學校的社會責任感和認可度;另一方面,校友在資金和項目上的扶持,又可以反哺母校和在校生。校友的貢獻意愿跟其在校獲得的培養有較大的相關性[5]。
三、成果的創新點
(一)項目式驅動
項目的甲方提供的需求是實際的需求,可以提前讓學生接受企業的錘煉,不管在技術上,還是在心態上都能夠盡快成熟,盡快與社會接軌。有了實際項目的驅動,學生可以較快地進入企業需求的磨合鍛煉,可以摒棄教條式的推式學習方式,進入主動性強的拉式學習方式。
(二)反哺式培養機制
校友企業在其萌芽期和成長期都在學校、導師和企業的庇護下,具有較強的抗擊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一旦創業成功,反哺母校的資源和決心會遠遠大于一般的合作企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直孜孜不倦的母校和導師們,定會在一輪又一輪的創業浪潮中立于潮頭。
(三)深度產學研融合
企業需求和初創學生團隊的磨合,形成的同事甚至戰友情誼,其配合的熟悉程度和認可程度是雙向的。企業解決了用工荒用工難,學生提前鎖定心儀的企業。教師科研成果的分解和實現,讓學生認可了老師的學術能力和了解了老師的研究方向,也讓老師認識到了學生的技術能力、學術思維能力和短板。此外,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定位于服務本地企業,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地緣上都是較優解。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術研究應當更多地來自企業需求,服務于本地企業。而與本地企業的深度合作,為高校教師提供豐富的素材案例和底層數據資源,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將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文獻或報告了,同時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向應用型研究高校的轉型埋下伏筆和積累寶貴的學術研究指導經驗。
四、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一)教師科研立項項目
教學成果所在團隊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先后立項2項省部級項目、6項市廳級項目。

(二)學生立項和獲獎成果
教改團隊初具科研指導能力,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5項。教學團隊在指導學生團隊比賽過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收獲了不少比賽獲獎成果:國家級獲獎項目2項、省級獲獎21項、孵化成功2項(總融資數百萬)。
(三)師生共同發表論文
產生一定的學術文獻,師生共同發表論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本科學報4篇、一般CN刊物2篇。在應用型的高校,師生共同參與項目的實踐,并產生科研成果,實屬難能可貴。
(四)企業服務項目
提供企業咨詢、開發服務成果豐碩,累計橫向開發課題經費達22萬,其中服務兄弟院校信息化建設課題經費12萬,提供企業咨詢服務經費10萬。
(五)孵化成功案例成長軌跡

結論
總之,在近15年的科研、比賽和創業指導過程中,成果所在團隊,經過不懈的努力,不僅科研成果喜人,教研成果基礎夯實,學生比賽成果更是豐碩。從科研到教研再到學生項目指導,無不貫穿了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團隊在剖析了電子商務專業在產學研融合的教改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校學生項目的匱乏;創業類項目孵化和迭代難;學生實際經驗薄弱;教師科研項目背離教學;企業用人難用工荒;校友資源未充分開發使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五方聯動充實學校學生項目;促進創業類項目孵化,提高商務模式迭代能力;實際團隊協作提高學生實際經驗;教師科研項目接地氣;企業提前介入未來員工的培養;充分開發使用校友資源。科研和教研成果的涌現,學生項目的孵化成功,讓團隊堅信:深度的產學研融合、反哺式的孵化模式和項目驅動式的團隊建設等三種方式是有機融合的項目孵化機制,更是可行的教改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團隊將在此思路和機制的引導下繼續探索可行的教改方案和有效的創新創業育人機制。
〔參 考 文 獻〕
[1]于天琪.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文獻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19(07):88-92.
[2]耿樂樂.發達國家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及啟示——基于德國、日本、瑞典三國的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0(09):35-39.
[3]楊志.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現狀、困境及發展建議——基于對九十五所高校的調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6):75-82.
[4]鮑艷.高校科技成果教學轉化的現狀、問題及其成因[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2):12-14.
[5]吳笑韜.高校校友資源開發的拓展:教育評價困境與破局[J].高教探索,2020(09):25-30.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2 — 12
基金項目:2020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平臺構建機制研究,FBJG20200317),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規劃2020年度課題(轉設背景下基于云服務的獨立學院私播課(SPOC)平臺構建機制研究,FJJKCG20-352)。
作者簡介:唐彬文(1982—),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