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棟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指明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路徑。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作為,乘勢而上,砥礪前行,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一、準確理解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的重要現實意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和本質特征。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化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兩山論”理念是破解現代化發展中的生態悖論的重要方法
從我國現代化進程來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是仍要看到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存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地區間的生態不平衡的現實情況;未來的現代化發展仍然要面對無限的經濟增長沖動與有限的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與對抗氣候變化的地緣政治之間的矛盾,新發展理念亟待落實與改革深水區的復雜局面之間的矛盾,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系統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關鍵。
從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來看,資本主義工業化推動的經典現代化雖然在人類現代化進程初期發揮了歷史作用,但是隨著工業文明的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世界化,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之路越走越艱難,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表現為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災難頻發。到底是只要發展不要環境的“竭澤而漁”,還是只要環境不要發展的“緣木求魚”,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生態悖論。“竭澤而漁”和“緣木求魚”都是靜止、片面、孤立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我們應在統籌二者關系基礎之上探索出既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又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雙贏之路。“兩山論”理念跳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零和博弈悖論,改變了傳統的價值評判方法,通過激發生態資本,構建了基于自然系統的共同體基礎的新發展模式,為后發國家跨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新的方案和路徑。
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需要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關鍵,生態環境是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大原則。沒有高質量的發展,就無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科技工具;沒有生態環境,則高質量發展缺少根基。只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才能夠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可持續。“兩山論”理念通過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跳出傳統的一分為二的生態悖論,站在協同共生的角度,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推動中國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二)“兩山論”理念體現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下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兩山論”理念體現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
“兩山論”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是推動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的需求不斷增長,轉換為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大,能夠激發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價值。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怎么把生態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因此,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為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兩山論”理念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自信自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兩山論”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我們有信心能夠走好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中國道路,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兩山論”理念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創新,它既有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與生態智慧的傳承,也有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系統完整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在新時代中國的創新發展。“兩山論”理念從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實際出發,直面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環境和發展的沖突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跳出概念的爭論,真正實干興邦。“兩山論”理念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出發,辯證統一地看待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自然觀、世界觀、文明觀和諧統一,完成了現代化觀念的重大轉變。“兩山論”理念是中國解決人類共同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僅心系人民,也胸懷天下。
(三)“兩山論”理念是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任務,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重要內容,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兩山論”理念是重要理念和方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美麗中國是生態美、產業興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正是通過綠色發展的方式,將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發展動能,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勤勞肯干,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寶貴的財富,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把守好綠水青山和再造綠水青山相統一,以系統性思維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兩山論”理念是能夠有效統籌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可以把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形成生態環境的集聚效應。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有效吸引生產要素的聚集,為產業發展帶來動力和資源,和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展現國際形象、承擔國家義務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動中國能源革命與產業轉型的重大機遇,踐行“兩山論”理念,能夠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領域占據有利位置。
“兩山論”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地方工作實踐和治國理政的頂層設計形成的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是實踐檢驗過的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扎根中國實際、立足中國國情的重要理念。新時代的美麗中國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謀劃,我們應當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不斷提高綠色發展能力,推動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
二、踐行“兩山論”理念的現實路徑
如何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是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關鍵,也是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的具體體現。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徑。
(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綠色轉型是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基礎,以綠色管理為保障,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通過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使經濟社會實現效率、和諧、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中重要的一環,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實現綠色轉型,需要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之上,從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方位貫徹綠色發展要求。因此,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的發展方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要求從全產業實現綠色發展,并且在各領域持續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實施全面節約的戰略布局,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使其成為更多人自覺選擇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大量消耗資源、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企業,要堅決關閉淘汰。”環境保護與預防治理應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舉措。通過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切實找到環境與自然污染的源頭問題,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追根溯源,方能從根本上杜絕污染問題的再發生。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要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嚴密防控環境風險。要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在繼續堅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還人民群眾一片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從根本上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三)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綠水青山要求的是構建一個具有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生態系統。具有生態多樣性的系統才能夠帶來其生態穩定性,進而實現生態發展的持續性,三者是不斷提升的生態建設目標、相互遞進的生態建設要求。要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兩大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防治外來物種侵害。要讓綠水青山保持其生態本色,讓生態系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既是將綠水青山生產出的優質生態產品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
(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雙碳”目標的實現是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優勢的重要環節。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要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雙碳”目標的實現,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始終堅持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相關工作。要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系,正確認識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建設過程,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這是中國對世界發展作出的承諾與保證。
討論題:
1.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的重要現實意義是什么?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