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奔ぐl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關鍵路徑和關鍵舉措。
一、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意義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國際上,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在國內,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再鑄輝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一)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堅定文化自信,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是時代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既是文化創新創造的源泉,又是文化創新創造的主體。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創新推出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優秀文化產品、作品,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中華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在全球社交化時代,中國要想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就必須做到全民參與、全民族參與,必須組建多元統一的國際傳播主體,充分發揮全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增強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需要
當今世界的國際博弈,不再只是由經濟和軍事力量制勝,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自己國家的文化發展,希望借助文化的國際傳播在國際社會中提高自身地位,個別強國甚至推行文化霸權主義,用自身文化軟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企圖破壞別國的文化認同感,瓦解其文化自信,以達到自己霸權主義的目的。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是和文化自信緊密相連的,對文化有自信,人民就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面對中西方價值觀念沖突強化的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時代、面向未來,我們應努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塑造中華文化更加積極、開放,越發自信、從容的姿態。
二、新時代黨和國家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主要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用真理之光照亮復興之路。
(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我們黨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建立健全黨、國家和軍隊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隆重舉辦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動,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同時,大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出臺《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設立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及國家版本庫,完成《復興文庫》編撰工程,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更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推動人民群眾自覺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主動汲取歷史智慧,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不斷夯實。
(二)文化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兩個領域充分發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主陣地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以來,文化藝術界、哲學社會科學界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事業發展欣欣向榮,隊伍面貌煥然一新。文藝創作唱響主旋律,眾多革命歷史、英雄故事、時代先鋒題材的國產電視劇在全國集中展播,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圈粉”無數;傳統節日文化深入人心,“文物熱”“非遺熱”等紛紛興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煥發當代價值和永恒魅力。哲學社會科學不斷強化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自主知識生產體系建設得到強化,哲學社會科學主要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教材編寫持續推進,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中建設文化強國,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這一良好局面和態勢,為我們在新征程上繼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堅定信念。
三、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正確把握幾對關系
文化對于個人是精神食糧,對于社會是價值觀,對于國家是意識形態,文化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勢在必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須正確把握以下關系。
(一)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在任何時代都嚴格地被該時代的經濟、政治所制約。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文化觀念才能得到更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發展和繁榮。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調配各種資源來支持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進而給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做強文化產業的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不斷推出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文化的民族化與世界化的關系
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林立的大家庭中,一個民族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否則就很難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同樣,一種文化要想存續發展,也必須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充滿生命力和創新力的民族文化,必然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會、也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閉起來,與世隔絕,而是在堅持自主發展、自我創新、自我超越的同時,進行全球化的競爭與交流,并在競爭和交流中實現更高層次的超越和創新。全球化并不一定導致文化一體化,即使最新出現的網絡文化、元宇宙文化,其交流的內容本身也帶有各種民族文化的痕跡和印記。我們不能將文化的民族化和文化的世界化對立起來,而是要倡導文明互鑒、文化多元。
(三)文化的繼承與吸收的關系
為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必須保持批判的態度,棄其糟粕、揚其精華,既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又要防止滑入民粹主義陷阱。在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互鑒中,要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化,擇取有利部分,用以發展壯大自己。在新征程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必須堅守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保有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包容性和創新性。
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現有基礎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從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老樹發新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廣大炎黃子孫的文化底色,隱藏著“何以中國、何以中國人”的秘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要用好當代先進媒介技術和形式手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鮮活實踐,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共同價值。要發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蘊藏的傳統文化,不斷做大這個中國人心中極具凝聚力的最大公約數。要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積極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結合點,賦予其新的時代氣息。要強化對中華文明源起的考古和論證,不斷增強當代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二)讓革命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革命文化及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豐功偉績,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只有讓體現崇高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傳承下去,才能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接續推進“四史”學習,尤其是黨史學習,運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要引導黨員群眾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大歷史觀,在守正創新中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全面展示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建黨精神。要注重抓好“三個結合”,即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建設、旅游提質相結合,與鄉村振興、老區發展相結合,與惠及民生、增進福祉相結合,讓革命文物在文化建設、鄉村振興和老區發展中發揮精神引領作用。要借助“互聯網+革命文化”,讓革命文化及革命文物數字化、可視化、沉浸化,讓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更好地走進青年一代。要用青年一代最能接受、最常接觸的媒介形態和方式方法,最喜歡的敘述話語體系,講述和展演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培養青少年對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的親近感,從而增強廣大青少年弘揚革命傳統的自覺性、主動性,推動革命文化入腦入心。
(三)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唱響主旋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當代文化藝術作品應是時代的作品,文藝創作要唱響時代精神,滿足新時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藝創作應積極創新唱響主旋律的理念和實踐,提升當代文化創新力,探尋藝術創作新道路,在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上要揚正氣、發新意,在藝術本體和藝術規律上要守正道、開新路。
要積極鼓勵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發展,對鮮活的當代中國故事進行采風提煉、予以藝術審美創造,提升文藝創作的創新力,構建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話語體系。事實證明,凡是在聚焦樸實感人、真實動人的故事下創作出的文化藝術作品,都能較好地實現藝術性、思想性、知識性和娛樂性的有機統一,推向市場叫好又叫座。要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為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體制機制保障。要更加重視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的高質量和創新性發展。要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和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文運興國運興,文脈連國脈續。在新征程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始終堅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牢記中華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交鋒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以創新為本、以創造為用,不斷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賡續中華文明;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自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討論題:
1.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有何重要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在新征程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