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中國攝影發展史,鄉村紀實攝影始終有著重要地位,但其拍攝的界限卻十分模糊,有人將賞心悅目的田園圖景也規劃在鄉村紀實攝影的范圍內。本文探討的鄉村紀實攝影主要是以中國的農村環境為背景,以“三農”為主要拍攝對象,秉承著客觀真實記錄的原則進行的攝影創作,進而總結研究其拍攝技巧和藝術表現方式。本文以著名攝影作品《俺爹俺娘》為例,解析其創作價值和藝術表現手法,探究鄉村紀實攝影的創作思路。
2000年以來,相對開放的媒體環境為鄉村攝影提供了很多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紀實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鄉村紀實攝影的選題越來越多,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但數量的增多并不代表質量的提升。現在人人只要有手機就可以拍照,參與的人多了不代表整體創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們將對鄉村紀實攝影的拍攝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分析總結,以期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鄉村紀實攝影創作。
一、鄉村紀實攝影的內涵
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對于鄉村的紀實文字和圖像的記錄就是一部人類鄉村史,對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鄉村紀實攝影是指用攝影的方式對鄉村的人物、景物、風俗、物件、風光等進行記錄。從攝影術誕生之日起攝影就具有記錄的功能,這是攝影的基本特性。因此,將鄉村生活真實地展現出來一直是攝影人的創作目標。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安全局發起“FSA紀實攝影活動”,當時雇傭了30位攝影家對美國的農村進行大規模的攝影考察和記錄,這成了鄉村攝影的典范。而攝影剛進入中國時,只是當時上流社會的娛樂和消遣,中國的農村地區無人關注,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漸漸進入大眾的視野。由于起步較晚,鄉村紀實攝影作品的數量本就不多,而質量也不盡如人意。
二、鄉村紀實攝影如何選擇拍攝對象與拍攝技巧
鄉村紀實攝影發展至今,在內容上、形式上和藝術風格上都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其關注的對象一般為社會的邊緣和底層群體。目前在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領域以這類群體為拍攝對象的作品數量頗多,相比之下這方面的攝影作品數量較少。像鄉村的風土人情、社會現象、地方民俗等都是可以收進鏡頭的拍攝對象,作為攝影人應該多去展現中國鄉村的獨特風貌。
(一)鄉村紀實攝影如何選擇拍攝對象
鄉村紀實攝影的拍攝對象是十分多元的。主要有以鄉村的某個人或者某類人群為主要拍攝對象的,也有針對某類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物件和文化進行拍攝的,還有為揭示某些社會問題或矛盾而拍攝的等等﹐能夠拍攝的內容覆蓋了鄉村的方方面面。
(二)鄉村紀實攝影的拍攝技巧
1.鄉村人物紀實
鄉村人物紀實是鄉村紀實攝影的重要拍攝題材。這類人像的拍攝區別于攝影棚中的人像,它是環境和人像的結合,反映的是鄉村紀實的主題。這類人像攝影在拍攝時有一個共性——突出鄉村人物質樸的特點。要做到形神兼備就要在拍攝時捕捉好人物的姿態和動作,強調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氣質。
首先要注意用人物臉部的微表情和神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并反映其精神面貌,這是在拍攝鄉村紀實人像作品時必須掌握的重要原則。因此,攝影師要在拍攝的極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被拍攝人物的生動神態。人物典型神情的流露往往只在一瞬間,而作為攝影師應該抓取到這一決定性瞬間。其次是借助光源。進行鄉村人像紀實攝影創作要善用光源進行人物塑造。根據實際情況敏銳地觀察光線,合理利用側光和逆光是鄉村紀實人像拍攝的重要技巧,還可以利用弱光突出畫面的明暗對比﹐營造出厚重的影調氛圍,為鄉村紀實人像攝影作品增加無窮的魅力。再次是巧用構圖。在拍攝人物臉部特寫時可以運用經典的九宮格構圖,將人物的眼睛放在視覺中心的位置,突出人物的眼睛以傳達人物的情感。運用被拍攝者身上的物件或肢體形成框架式構圖(比如帽檐、手等),可以將觀者的視線聚焦在被拍攝者身上。還可以運用框架式構圖拍攝人物的全景,營造故事的氛圍感,同時對人物進行解釋說明,深化主題。
最后,在鄉村人像攝影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拍攝者要和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關系。攝影師要取得對方的信任,否則很難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中國個別的鄉村地區極其閉塞,與外界交流不多,再加上人物對于相機的鏡頭很陌生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拍攝效果。因此,在拍攝前可以和村民進行溝通和交流,有一定的了解后再進行拍攝將事半功倍。
2.鄉村老物件紀實
鄉村中的老物件會勾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感受到某個階段的生活軌跡等。老物件通常給人的感覺是“老”和“舊”,那我們在進行攝影創作時不僅要充分展現這些特點,還要突出強調他們,拍出歷史氛圍感和歲月滄桑感。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物件散發其獨特的魅力。
首先要巧妙運用現場光線。比如借助縫隙透出來的光線投射到老物件上形成的光影拍攝。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光線有敏銳的觀察力,要能夠捕捉到樹葉、屋頂、窗口等處的光線,運用側光拍出光影斑駁的感覺,這樣的光線方向很容易造成物體的受光面和陰影部分形成明暗對比。由于老物件本身的色彩都不太強烈,這樣的光線能突出老物件的“老”和“舊”,從而為老物件增加歲月的質感。其次是學會調整光圈。當一個老物件是畫面主體時,需要將背景虛化,光圈需調到最大(數值最小),這樣能夠更好地突出主體,使畫面虛實結合﹐更有空間層次感。最后是選擇拍攝角度。人們肉眼觀察到的角度往往并不是最理想的攝影角度,如果在拍攝老物件時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非常規的角度﹐也許會為畫面增加一些趣味性。
拍攝老物件最重要的是拍出故事感。在拍攝時要對用光和構圖進行設計,如果拍攝場地里有蠟燭、煤油燈等光源,可以將其作為道具以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然后運用合理的構圖,使照片在微弱的光線下更加有質感和年代感。
3.鄉村風光紀實
對于鄉村風光紀實攝影的拍攝范圍很多人是非常模糊的,他們會認為沒有可拍攝的對象。但實際上鄉村風光方面可拍攝的內容非常多,從遠景的鄉村全貌、云霧、炊煙升起、獨具特色的民居﹐到近景的趕鴨子等都可以作為拍攝對象。在進行鄉村風光攝影時我們需要掌握的技巧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拍攝的時間。鄉村中沒有過高的建筑物,但有很多非常遼闊的畫面,因此一般可以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拍攝,此時的光線和色彩比較好。
其次是拍攝的角度。對于鄉村中有坡度的地方,多用從上到下的拍攝視角進行俯拍,這樣可以讓鄉村的畫面體現得更加完整,照片視線更加開闊,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
最后,還要注意畫面中線條和點的搭配。在景色中出現的直線、曲線以及人物、車輛、小船等等都可以給畫面增添色彩,使鄉村風光看起來更有韻味。
三、鄉村紀實攝影作品《俺爹俺娘》賞析
《俺爹俺娘》是以情感為寄托,以父子、母子以及父母之間的情感為題材的攝影作品。作品將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刻畫得生動形象,并且透露出父母質樸的生活狀態,整組照片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俺爹俺娘》的拍攝者是焦波,也是作品中被拍攝主角的兒子。他于1974年開始記錄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拍攝了12796張照片,將30年來父母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照片中處處體現真情實感,其中的人文關懷打動了無數觀眾。
《俺爹俺娘》這組照片采用黑白影調。黑白照片沒有過多的裝飾,整組照片都透著純樸,在平靜中飽含深情,一如照片中的爹娘。整組照片多采用環境人像的拍攝手法,以兩位老人為拍攝主體,周圍的鄉村環境為陪體,讓觀者觀看照片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照片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場景,比如包包子、打電話、送別、干農活、撓背等,這些對于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抓拍,將兩位老人半個世紀的相濡以沫刻畫得淋漓盡致。整組照片主要運用全景、中景、近景以及兩位老人面部的特寫來展現,尤其是特寫,借助微弱的側光、飽滿的構圖將人物面部的皺紋刻畫得質樸生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有在中近景時對兩位老人神情的捕捉,開始的害怕、生硬與后期的自然、生動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兩人的表情神態中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爹娘深厚的感情。其中有一張爹娘的合照,照片以家中的場景為背景,爹坐在前面,娘坐在后面,生動地體現了爹在家中的地位——任何時候都是“主角”,這也以小見大地展示了中國大多數農村夫妻的相處模式,詮釋了丈夫在家中的地位。還有一幅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是母親送兒子的照片,小腳的母親站在街口目送著兒子遠行,眼神中的擔心、惦念和不舍充滿整個畫面,讓所有的觀者產生共鳴,因想到自己的母親而淚流滿面。還有反映母親病重的照片,畫面里母親躺在床上,父親以試試發不發燒為由用最前衛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情。這張照片作者采用近景拍攝,飽滿的構圖烘托了父母之間濃厚的感情。還有展現兩位老人在結婚70周年時穿上艷紅的新衣服、坐飛機到北京游覽等生活細節的照片﹐其中有一張發人深思:在故宮,兒子說:“娘,你抱了我一輩子,我也抱抱你吧。”這張照片沒有高深的攝影技巧,只為記錄下這一瞬間。親情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用這樣的方式回饋母愛,讓看過這張照片的人無不動容。創作者說:“爹娘一天天變老,我舍不得爹娘走,所以要用相機把爹娘留住,留住他們生活的瞬間,留住活生生的爹娘。”每次觀看影集中的這張照片,筆者都不禁淚流滿面。
作者用他的相機做了一件讓每一個為人子女者都感到觸動的事情——用照片記錄自己的父母,留住父母的音容笑貌。它們被展出時感動了京城、轟動了全國,幾十萬觀眾為之落淚。因為每一個人透過照片都能看見自己父母的身影,從而產生共鳴,在心中激起漣漪。這組照片榮獲首屆國際民俗攝影比賽最高獎——“人類貢獻獎”,即使在海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從這組照片我們能夠看出,不論是紀實攝影還是鄉村攝影,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是真實,真實才是紀實攝影的靈魂。因此,在真實記錄的同時運用攝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使照片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鄉村紀實攝影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反思
綜觀攝影史,紀實攝影家都是以“人”為主體展開創作的,而鄉村紀實攝影作品也是通過對鄉村人民的拍攝來反映當代生活的客觀事實和村民的精神狀態。著名的紀實攝影家多羅西婭·蘭格拍攝的《逃難的移民母子》是紀實攝影無可爭議的代表作,照片中母親滿臉疲憊地望著遠方,身邊靠著饑餓的孩子。這一切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美國,一場嚴重的干旱災害使當地的農民生活悲慘、背井離鄉、到處流浪。整幅照片真實生動、簡潔質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而這張照片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大的情感力量,是由于創作者蘭格以女性特有的視角關注著當時的世界,關心并且同情所有不幸者的遭遇并為其發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沒有對人本身的關注便很難拍攝出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攝影作品。
21世紀初,攝影評價標準已經有了變化,不再以是否獲獎來判定一個攝影師的成敗,而是看一個攝影師的某個系列的照片是否有分量、有深度、有影響力和專業素質。因此,一幅優秀的鄉村紀實攝影作品的關注點應該在人本身,在人的生活、生命狀態的展現以及真實的社會問題的反映。
五、結語
對于拍攝鄉村紀實攝影作品,創作者不僅要有一定的攝影技巧和專業素養,還要有深切的人文關懷。由于鄉村紀實攝影的拍攝對象屬于社會底層的人群和環境,作品主要展現鄉村地區獨特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價值,創作者應本著通過照片讓更多人關注并了解中國的鄉村這一目標進行拍攝。鄉村紀實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包括環境、人文、道德、法制以及宗教等等,攝影師運用鏡頭將其轉化為具有時代特征的影像,從而拓展鄉村紀實攝影的范圍﹐提高鄉村紀實攝影的質量,產生更多更好的作品,讓觀者深刻地體會到鄉村之美、質樸之美。本文在鄉村紀實攝影的攝影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進行了探索,同時對著名攝影家的作品進行了剖析闡述,希望能為鄉村紀實攝影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思路﹐為增加其作品的視覺美感和傳播價值提供一點幫助。
[作者簡介]關山月,女,漢族,黑龍江人,長春光華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碼影像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