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士鋼琴作為流行樂的一分子,在國內外一直以即興演奏自由、切分節奏豐富而備受歡迎,其中的偶然性因素是即興音樂的魔力之一。演奏爵士鋼琴的精髓在于表演者對鍵盤的即興技巧和對爵士風格的把握。爵士鋼琴的即興演奏需要儲備一定量的爵士和弦理論,還要以較多的實踐經驗積累作為根底。
法佐·賽依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爵士鋼琴)與傳統爵士鋼琴曲的不同之處在于,作曲家運用相當成熟的爵士和聲對傳統作品進行改編,并運用傳統的記譜方式使演奏家在進行二度創作時不需要即興發揮,爵士樂愛好者在演奏時可以像演奏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的曲目一樣演奏爵士鋼琴曲,因此這一爵士鋼琴改編曲成了音樂會表演曲目和音樂教材上的一個新的選擇,讓鋼琴演奏和練習比以往愈加具有趣味性,有寓教于樂的作用。
一、法佐·賽依的音樂生涯及《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作品介紹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法佐·賽依鋼琴作品中運用爵士風格改編得比較經典且全面的一首作品,帶有強烈的和聲感、動蕩感和律動感。作品完成于1995年,是參照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中的主題進行爵士變奏得到的。賽依對其主題的詮釋和改編也都是取其精華、推陳出新,十分具有結構感。全曲包含了1個主題、6個變奏,是一首相當具有音樂性、組織性的爵士鋼琴風格改編作品。在調性構造及特征方面,賽依遵循了傳統鋼琴變奏曲中的調性結構規律,6個變奏在同一主題中并沒有變調,以a小調為主,主題和變奏1到變奏4、變奏6是a小調,而變奏5是A大調加a小調,即相同主音調式作為輔助,這完全符合傳統變奏曲的調性結構特點(詳見表1)。
二、《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演奏處理分析
(一)作品風格分析
該作品是以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為依據創作的,兩者旋律主題基本相同,調性一致?!兜?4首隨想曲》是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中最著名也是最經典的曲目段落之一。賽依在音樂要素﹑和聲織體等方面均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寫、加花。正如賽依本人所說:“這樣的改編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爵士變奏曲,而是對這一主題的6種反思?!?/p>
(二)作品演奏技巧分析
賽依的這部作品里共有6個變奏﹐在演奏上,特別是在樂句的處理上是比較復雜的。其中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就是要先分別熟悉不同變奏的演奏風格和手法,明確每一個變奏的旋律、速度和左右手的任務與配合情況。從主題一開始,和弦就被強音突出,之后的節拍變成了切分節奏,重音時而落在第三拍的后半拍。爵士風格的音樂性格在節拍與和弦中滋生,其中最后一個小節出現了爵士和弦中典型的十三和弦,而后變奏部分拉開帷幕。
變奏1承襲了爵士樂的“大跨度”奏法(跨步彈奏)。大跨度演奏時左手采用連續不間斷地大跳進行,負擔較輕,始終像節拍器一樣嚴格地保持著拍子,而右手則需要更加靈活和主動,使旋律更加靈動多彩。首先,這里要注意的演奏技巧是,要將全身的力量集于指尖下放,注意音色、節奏。事實上這個部分在實際演奏時音色是比較難控制的,尤其在演出時很容易讓人感覺在“砸琴”。其次,在進行左手大跨度彈奏時,若僅僅靠手腕左右來回移動完成便很容易造成手部的僵硬,所以大跨度彈奏不能只依靠手腕活動,而是需要借助手臂活動轉移重心,從而更好地拉開手指間的距離。另外,變奏1的和弦上增加了一些不協和音,爵士風格的個性顯現,詼諧有趣。
變奏2需要通過左手與右手的相互配合,使節奏有所變化,樂句更富有層次。作曲家繼續運用變奏1的“大跨度”奏法,但左手的第一拍重拍都被休止符所替代,重點都落在了弱拍上,這就是著名的“比波普”伴奏風格。比波普也稱為波普,特點是彈奏速度極快,強調手指的快速跑動,分為音階跑動和琶音跑動,其實都是考驗演奏者高度控制手指和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在爵士變奏曲中更是如此。因此,彈奏不均勻是影響變奏2的演奏效果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演奏中,無論是音階還是琶音,都要求演奏者最好達到準確清晰、流暢連貫、均勻集中、干凈利落的效果。但變奏2并不是完全的比波普風格,音樂高音聲部旋律樂句部分并沒有出現十六分音符的連續跑動音型。但雙手銜接、呼應和自由變奏的寫作方式帶有賽依個人的寫作風格,音樂語匯更加生動、豐富。
變奏3是來自拉丁美洲的舞蹈——倫巴節奏中的一種。它有著婀娜、浪漫的特征,在節奏上也別具一格。賽依將其運用進作品里,使重音出現的位置無規律、變化多端﹐調性也從a小調向A大調的方向進行離調。在彈奏過程中,這個片段左手是相對規整的,但右手部分要清楚爵士音樂的特點在于休止符零散,一些旋律重置了重音的位置,節拍重音時而提前或延遲﹔節奏搖擺不定,給人靈活、動蕩的感覺,不協和和弦運用較頻繁。所以練習時切莫急于求成,必須細化局部,并且注意樂句間的停頓、呼吸。
變奏4則是布魯斯風格,給人憂傷的感覺。作品中切分音比較明顯,在演奏上主要用切分節奏和不協調的和弦表達這種音樂風格。所以在演奏這種風格的變奏時,技巧方面要注意一般情況下左右手要相對獨立并形成對比的狀態,突出主題和音樂的層次感。因為爵士變奏曲本身就講究突破傳統束縛,所以演奏時切不可一成不變、過于死板。作品中旋律由低到高快速跑動,彈奏時要清晰。這里的節奏相對自由,但比較難把控。練琴時,這一段的臨時變化音的加入增添了布魯斯所帶來的憂郁的情緒,給人以玩趣感,頗有韻味。
變奏5出現了新的風格,即新世紀音樂風格。這是與前面的變奏不同的另外一個領域。它與傳統爵士樂曲有相似之處,但絕大部分呈現的是自身獨特的個性。新世紀音樂不強調某個局部,而是像印象派音樂一樣,注重整體的效果,并帶有一種凈化心靈、超凡脫俗的境界。賽依讓左手琶音織體配上右手縹緲、幽靜的旋律,使變奏5舒緩、溫柔,帶有秘境的美感。調性也從A大調轉回了a小調,調性回歸。這個部分演奏者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演奏者的表演狀態以及欣賞者、聽眾的感受,因為爵士變奏曲本身就帶有一種“即興感”,這是爵士樂的靈魂,而且旋律不固定、節奏多變。所以,這部分應保持放松狀態,給予自己和聽眾舒緩、寧靜的感覺。
搖擺風格屬于爵士音樂中特征性較強的風格﹐在安寧的變奏5后,賽依再次使旋律躁動起來。搖擺風格的爵士樂強調即興和自由,所有的音都為強音,將樂曲推向一個高潮。這個部分的彈奏需要強有力的爆發感,使每個音結實、靈活、有彈性。其次,休止符在這個變奏中顯得非?,嵥?,彈奏時一定要注意好時值。這里爵士的自由和即興感都體現在休止符上,如何控制好節奏是關鍵。
(三)演奏心得及體會
首先,想要演繹好這部爵士作品,要做的功課就是反復聆聽音頻﹐摸索其中的規律與風格特性,了解作曲家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通過基本的資料更好地掌握作品的風格以及要表達的情感。因為鋼琴演奏除了技巧之外,還需融入情感,只有演奏者的情感與作品本身形成共鳴,才能做到有靈魂的演奏。
其次,演奏變奏曲必須要整體分析和歸納每一層變奏的風格及演奏手法,從調性到旋律、節奏、節拍,再到風格各異的演奏方法、技巧和音樂情感等等。理解作品時要從整體到局部,練習時要從樂句、樂段﹐再到整體銜接,特別是爵士作品,需要去牢牢抓住拍點與重音。
最后,要松緊有度、張弛自如,調整好緊張與放松、秩序與自由的關系。演奏作品時要想達到較為完美的效果,則需要將熟練的鋼琴技巧與真實的情感相結合,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在熟練的前提下以一種輕松的心態來演奏,這樣才能通過音樂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傳遞給聽眾。筆者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演奏發現,與聽眾達到感情的共鳴,并同時表達出演奏者的情感十分重要,如果演奏過程中受曲目復雜的影響而過于緊張,就會使身心無法達到一種放松的狀態;而緊張會使手指、手臂處于麻木、僵硬的狀態,這時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演奏,也不能很好地展現演奏者應有的技術水平,演奏技術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但是這種放松是與緊張和僵硬相對而言的,是要在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運用正確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幫助演奏者脫離只注重演奏技巧而忽略主觀情感的方式,而不是全然拋棄正確、合適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所以說,有控制的放松是演奏此類曲目很有必要掌握的東西。當然,若想達到這種有控制的、有秩序的放松狀態,需要演奏者對自己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十分有信心,對作品的解讀也要做到透徹。扎實的演奏功底和反復的練習是演奏達到最佳狀態的先決條件。
三、《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審美價值鑒賞及教學意義
(一)作品審美價值鑒賞
法佐·賽依作為一名土耳其鋼琴家、作曲家,其在思想和審美上都非常具有土耳其本土的特色。土耳其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歐洲與亞洲交界處,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音樂由此也方便向東西方傳播。在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許多作曲家都創作了帶有土耳其風格的作品,如莫扎特《A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等。土耳其風格裝飾性強,節奏和動力十足,其中軍樂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風格。這片土地給了法佐·賽依創作的靈感,他的音樂審美深受土耳其傳統音樂、土耳其民間音樂以及土耳其詩歌的影響,創作上承襲巴托克、埃奈斯庫和利蓋蒂等人的風格,帶有濃厚的民族音樂色彩。如《四城記》中,賽依以萬花筒般的旋律、節奏和色彩,描繪出土耳其四個文化與風情差異極大的城市,音樂中始終交織著喧鬧、歡慶、懷舊與鄉愁等錯綜復雜的情緒。為了更地道地傳遞出當地的風土人情,他讓大提琴不時模仿出土耳其傳統弦樂器薩茲或是巴拉瑪的音色,又將爵士與搖滾樂元素融入其中,再一次展現出自己多元的藝術風格。
當然,法佐·賽依17歲考入德國杜塞爾多夫“羅伯特·舒曼”音樂學院,開始接受德國音樂教育,也受到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影響,所以《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這部作品也體現了傳統的德國古典音樂的審美。該曲作為歐洲傳統古典鋼琴曲的改編曲,尊重和保留了歐洲傳統古典音樂的審美觀,保留了歐洲古典音樂傳統變奏曲中統一主導調性的調性結構特征,其中1個主題和6個變奏都是以a小調為主導,并且只有前面所說的變奏5是a小調與A大調結合,這就使作品在整體上保持了結構統一性和有序性的協調美。
另外,這部作品保留了歐洲傳統音樂的和聲元素,采用了傳統記譜方式,避免了爵士樂中的即興演奏部分,這也體現了追求創新的法佐·賽依對鋼琴傳統音樂規律性美感的尊重。同時又融合了爵士樂自由、靈活、多變的美,應用各種和弦替代的手法,打破傳統音樂的儀式感和框架感,擊破傳統音樂的常規節奏和律動,為作品增添爵士色彩。
最后,作品中的6個變奏各具風格,包括了跨步、漫步、波普、倫巴、布魯斯、新世紀音樂、搖擺樂等不同風格,法佐·賽依把它們有機地整合到一起,體現了作品的多元性和拼接藝術的美感。
(二)作品的現代鋼琴教學意義
法佐·賽依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一部突破傳統、十分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在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上也與日常所學習的傳統鋼琴演奏方法有所不同,將這部作品應用于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各種演奏技巧和演奏手法,不僅能夠讓平時的演奏練習脫離簡單乏味﹑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利于學生在鋼琴演奏時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開拓學生鋼琴曲創作的創新思維。
四、結語
法佐·賽依對《第24首隨想曲》的改編,讓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風格迥異的爵士變奏將聽眾帶入了賽依的內心世界。不得不說,法佐·賽依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古典樂與爵士樂以及現代音樂的有機結合體,具有多元化的藝術色彩,所以它也具有多重審美特征,在審美價值上值得我們深入剖析和學習。
[作者簡介]游歌,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