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堯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促進以新媒體和互聯網為載體的數字出版業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沖擊了以紙質媒介為載體的傳統出版業。在新時期下,我國正在從數字出版大國向數字出版強國邁進,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是解決傳統出版發展瓶頸、實現出版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歸屬,也是出版行業在激烈社會競爭中提高自身優勢的最佳選擇。本文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理論,提出了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從平臺、內容、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的策略,希望有助于出版行業的長期、健康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傳統出版;數字出版;融合發展;路徑探討
信息化時代,很多行業與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尤其是在出版行業,一些傳統出版讀物逐漸被電子書出版、手機出版、互聯網出版等數字出版讀物所代替[1],不僅形成了龐大的產業新集群,而且給廣大群眾特別是現代年輕人帶來了新的閱讀體驗和享受,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消費理念。傳統出版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中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引用創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在數字出版席卷市場與“紙媒將死” 的輿論背景下,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是當今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最佳選擇。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的發展,傳統出版擁有著龐大的組織機構與硬核的內容生產,數字出版具有成本、內容、速度、廣度、技術、形式等方面優勢,二者進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與合作創新,逐步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才是現代出版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積極創造順應時代潮流的重要舉措[2]。
一、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政策指導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在1978年由尼葛洛龐蒂在探究廣播界限的問題中所提出。隨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將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了中國。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歷史語境,首次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概念。這一概念的誕生,正式拉開了我國媒體行業發展演變和創新改革的序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利用新興技術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這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3]。隨著《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我國媒體逐漸從“融合發展”發展為“深度融合”,并呈現出“跨行業、全產業”的發展趨勢。2021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該政策的實施正式吹響了“十四五”時期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號角,從理論創新到實踐探索,打造適應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網廣泛應用而發展的融合出版方式,以適應時代和潮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出版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已經完備,這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行動指南,二者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大有可為[4]。
二、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數字出版作為出版體系中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由于媒介技術發展與變化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種新興出版模式,并憑借其科技感十足、別具一格、耳目一新的形式,沖擊著全球傳統紙媒出版行業。數字出版的實質是對傳統出版技術和出版理念作出的一種創新與發展,然而傳統出版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不可忽視,數字出版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只有將二者合而為一,才能切實推動出版行業向縱深處發展,總的來說就是兩者融合創新、共同發展是必然趨勢。
(一)傳統出版為數字出版提供了內容
內容是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重要載體。傳統出版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原創內容進行精心的編輯、加工和營銷,積累了豐富的內容資源,這也是傳統出版能夠一直占據出版業龍頭位置的重要因素。數字出版的內容雖然非常廣泛,但其大量的傳播內容仍然來源于傳統的出版內容,如紙質圖書、紙質報刊等,傳統出版將其內容的電子版權售賣給電子出版后,形成電子圖書、電子報刊,就能通過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實現更為廣泛的傳播,從而可以實現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資源共享、互惠互利[5]。
(二)數字出版為傳統出版提供了渠道
數字出版的傳播形態和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內容不僅可以觀看、收聽、分享與互動,而且隨著微信、微博、QQ、快手、抖音等社交APP軟件的廣泛應用,其傳播即時性更高、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此外,還可以根據閱讀群體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從而使得出版企業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
就目前而言,傳統出版市場雖然受到數字出版市場的沖擊,但卻具有數字出版不具備的優勢,如作者資源、讀者的認知度及出版內容來源等,為突破傳統出版發展的瓶頸問題,只有在保存其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結構化、知識化深加工,實現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才能保證傳統出版行業的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市場文化需求。
三、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路徑
出版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教育廣大群眾、傳播哲學真理和服務大眾社會的重要職責。面向“十四五”新征程,出版行業加快融合發展,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媒體融合發展離不開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關鍵在于創新,只有以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融合發展的基本問題和關鍵問題,綜合運用多種新技術,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并實現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才能打造出一批具有時代影響力的新型融合出版媒體,實現多領域、多元化發展。
(一)平臺為始,搭建一體化全媒體平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出現了以微信、微視頻、手機報、移動電視等為典型代表的移動載體,這些載體傳播途徑更加便捷、傳播速度更快。在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邁進和融合的進程中,應積極擁抱互聯網和新科技,傾力打造集音、視、網、報等于一身[6],且集“采集、編輯、制作、存儲、發布”于一體的全媒體平臺,建立全媒體傳播運作聯動和優勢互補機制,對區域內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出版企業,實現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信息資源的共享,推動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此外,還應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擴寬出版企業的營銷渠道,如線下可以通過實體書店、圖書館、展銷會、研討會等渠道,擴大出版產品的宣傳力度;線上可以通過利用淘寶、京東、當當、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展開線上銷售的新模式,促進出版物銷售利潤的最大化,最終發展成為“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主流媒體陣地[7],并形成一種嶄新的業態模式。
(二)內容為王,加強紙媒閱讀版式創新
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優質的出版內容才是其站穩市場腳跟的關鍵。對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是數字出版的顯著優勢,要促進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就要加強先進信息技術在二者融合中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構建立體式閱讀模式,是突破傳統出版方式瓶頸的有效途徑,也是讓廣大讀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得更加全面、豐富閱讀信息的重要手段,如傳統出版在出版紙質書籍的同時,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和二維碼技術,鏈接書籍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文檔等內容,將二維碼標識附注在書籍上,這樣讀者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手機掃描就可以輕松地獲得閱讀內容的相關資源,從而滿足讀者多渠道、多介質的閱讀需求[8]。另外,還可以利用AR和VR技術,將傳統出版的書籍內容以立體化、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享受,如《AR涂涂樂》圖書,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色彩世界的巧妙和豐富,而且能將書本中的平面涂鴉變成躍然紙上的3D動畫,有聲、有色且能互動,增強了閱讀趣味性,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信息技術的高效運用,促進了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有聲閱讀、視頻呈現等多樣化的閱讀體驗方式,為出版的高質量發展插上跨界的翅膀。
(三)用戶為本,打造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興社交媒體使人們的溝通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動了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整合與共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信、QQ等,尤其是微信公眾號這類新媒體,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一旦出現熱門話題,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流量集中爆發之地,能夠挖掘出大量潛在的閱讀群體[9]。當下,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成為用戶消費圖書內容、購買圖書商品的重要渠道,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如果能以用戶需求和偏好為根本,充分借助這些媒體平臺來打造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必然能吸引更多的用戶。比如,“十點讀書”微信公眾號聚焦于文化類內容市場需求,以治愈系和陪伴式美文為主,涉及情感、心理、美學、職場、生活五個領域。自2012年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和售賣,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訂閱量和轉發量。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十點讀書”還以抖音、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打造自媒體矩陣,目前已經積累用戶高達5000萬,成為國內領先文化類的自媒體。“十點讀書”實現了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有效融合,其熱度之高、關注量之多的主要原因是以年輕的女性人群為受眾,通過濃厚雞湯風格的美文,能夠較好地滿足女性想要得到心靈撫慰和自我成長的需求。由此可見,基于用戶的成長需求和閱讀偏好進行閱讀產品的精準設計和廣告的精準投放,能更好地觸達目標用戶群,提升用戶體驗,促進用戶規模增長,提高品牌影響力,這也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立足之本。
(四)人才為基,培養復合型發展隊伍
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數據信息的獲取、分析、整理、整合和重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出版的工作主要局限于對出版內容的審稿、編輯、裝幀、定價、印刷和銷售等方面內容,而數字出版則需要利用新技術創新出版內容、拓寬出版渠道、提高出版時效,要打通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之間的通道與壁壘,人才力量是基礎。因此,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并培養數字化編輯與營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是促進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傳統出版領域,傳統編輯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敏銳的洞察力和專業的編輯加工能力,需要對這批人才隊伍進行數字出版技術的培訓,提高他們的信息化處理能力,就能達到有效融合雙向編輯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通過與高校進行校企合作,構建新媒體傳播、數字編輯、數字出版、網絡營銷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崗位實習、學徒制、主題培訓等多樣化的方式[10],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復合型的新媒體人才,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奠定有力基礎。另外,國家還可以出臺一些激勵政策和福利待遇,共同激發出版從業人員的內生動力,同時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到出版融合的發展體系中來,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新業態,有利于加快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融合速度。
四、結語
出版行業要充分搭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車”,積極轉變出版觀念,合理應對新時代下出版領域的新特征新變化,創新產業運作模式,堅持聚焦科技賦能和內容建設,打通讀者、作者與出版企業間的壁壘,提高原創能力,推動優質數字化出版,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傳播形式和立體的傳播手段,將高價值、規范化的內容有力、有效地向世界傳播,以正確的出版方向,促使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融合發展一體走出去,將中國品牌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為講好中國故事和塑造可親、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不斷貢獻出版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美華,陳東有.全媒體出版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79-84.
[2] 章紅雨.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呈八大趨勢.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N].2019-08-23.
[3] 王坤寧.中國出版集團為戰“疫”全面發力[EB/OL].(2020-02-03)[2020-02-05].https://www.chinaxwcb.com/ info/559660.
[4] 張新新.吉光片羽:人工智能時代的出版轉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200-203.
[5] 梁華林.加快推進互聯網與數字出版產業的融合發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6(6):111-114.
[6] 劉帥,高海濤.融合背景下專業科技出版社轉型發展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3):47-51.
[7] 王雪威.新時期如何加快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8(2):38-39.
[8] 徐曼.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出版數字化的有益探討:評《新媒體與數字出版》[J].出版廣角,2017(8):93-94.
[9] 汪振軍,穆毅.融合發展背景下出版產業如何創新:兼對河南出版產業的一些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7(3):52-55.
[10] 陳丹,葛淼慧.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幾個辯證問題[J].現代出版,2017(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