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主題闡述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有理由為璀璨的中華文明而自豪,有理由對傳統文化滿懷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對接高考
“文化自信”是多年來高考作文中的高頻主題或話題。例如:2018年浙江卷作文對“歷史上浙江大地曾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的思考;2019年北京卷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2019年全國Ⅰ卷作文對“熱愛勞動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的感觸;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故事中體現的中國古人的胸懷、才華、智慧的思考;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從中國書法中體悟做人的智慧,2021年全國乙卷作文對漢代揚雄闡述的關于理想追求的感受,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對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感悟;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命題從經典名著《紅樓夢》中擷取素材,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借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闡發人生哲理……近五年來,高考作文多次涉及“文化類”話題的作文,與“文化自信”密切相關,尤其與中華傳統文化多有關聯,值得我們重視。
立意解讀
常規角度:中華文化,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五千年生生不息,創造了璀璨的東方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飽經憂患而不倒,歷盡苦難而不衰,就在于我們有中華文化這一精神根基。中華文化蘊蓄無限、博大精深,她是中華民族用以武裝自己、戰勝強敵、永葆青春的精神武器!
高分論點:中華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子;中華文化,是鍛造民族性格的最火熱的熔爐;中華文化,是構建民族脊梁的最堅韌的材質。
核心角度: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不竭的精神養料。
中華文化,吐故納新,兼容并包,與時俱進,歷久彌新,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有著深厚的底蘊,蘊含豐富的精神營養。她滋養著我們這個民族,讓一代代華夏兒女體現出鮮明的特質。中華文化作為寶貴的精神遺產,會永遠養育著我們這個民族,讓我們精神豐盈!
高分論點: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吐故納新,是優秀的文化;中華文化,經過時間的考驗,有頑強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滋養中華兒女,使我們的精神豐盈。
創新角度:中華文化,是潤澤著全人類的精神瑰寶。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產。中華文化,本是東方文化的根基;今天更是走向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漢語熱持續升溫、中醫中藥走出國門、中華文明驚艷世界……中華文化,潤澤全人類!
高分論點:中華文化,東方文化當中最具主導性的元素;中華文化,正漂洋過海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中華文化,以其豐厚的人文內涵令世人崇仰。
實用論據
名言素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習近平)
——這段話告訴我們:文化自信是民族奮進的動力,優秀文化是民族團結的紐帶。
文化猶如一個生命體,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孕育著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依舊富有生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歸根結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人民日報》評論)
——這段話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根,文化自信使民族生機勃勃。
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根,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意識,并會以史為鑒。(馬丁·雅克)
——這段話告訴我們:中國人能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在于我們有悠久的文化。
我們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對自己文化更新轉化、對外來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適應全球大勢、進行最佳選擇與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謀求發展的能力。(王蒙)
——這段話告訴我們:文化自信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勇于吸納優秀文化充實自己。
通過作品關注中國、梳理中國人的歷史和現實,本身就是在為建立文化自信盡一份力量。(賈平凹)
——這段話告訴我們:文藝工作者應以自己的作品為建立文化自信貢獻一份力量。
熱點素材
“國潮”流行彰顯文化自信
2022年6月30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挖掘中國文化、中國記憶、中華老字號等傳統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新生消費群體消費取向研究,創新消費場景,推進國潮品牌建設”。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變更、部門企業對產品文化的重視,“國潮”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新生代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消費主張加速了“國潮”興起。“國潮”產品走紅、國產動漫爆火、“老字號”紛紛推陳出新……“國潮”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消費時尚。近年來備受追捧的“國潮”產品,幾乎都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影子。“國潮”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形象和理念,而時下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關注,根植于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被喚醒,購買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成為年輕人表達情感、彰顯個性的重要方式。
曾幾何時,年輕一代受歐美潮、日韓風影響不小。今天,新生代群體放下了對國外品牌的盲目崇拜,開始熱衷“國潮”,喜愛“國風”,這是國人消費升級、愈發注重精神需求的結果,更是國人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中華傳統文化構成了“國潮”的文化根基,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助推了“國潮”的興起。進一步筑牢國貨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持續的“國潮”熱,必將為弘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國人的文化自信會愈加堅定。
對接主題:文化自信促成國潮流行,國潮流行彰顯文化自信
速用示范: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總是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具體言行上。當帶有中國特定元素的潮品成為年輕一代的普遍追求,當“國潮”產品走紅、國產動漫爆火、“老字號”紛紛推陳出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自信已在中國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進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隨著中華文化符號、形象和理念為被年輕一代認知和認同,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強盛,“國潮熱”定會長盛不衰、永無窮期。
三星堆文明,或許記錄的就是被我們忽略的一部分中國史
三星堆出土的迄今全世界發現的最大的青銅人像,高2.62米,由一個基座和身高1.7米的直立人像拼接而成。人像頭戴面具,身著華麗的服飾。它手勢奇怪,感覺是在極其正式的場合,手中緊握一物僵立于前,而這個物件是什么,卻讓考古專家猜了30多年。
前不久,在三星堆遺址附近挖出一件青銅小立人。他手里握著一條鳥首蛇身的龍,這物件在《山海經》中有類似的記載。那青銅人立像在《山海經》中也會有類似描述嗎?
專家查驗后發現,大立人的衣服上一共有5條龍,分別是肩上一條、前身兩條,背后兩條。古代帝王才可身穿龍服,毫無疑問,這是位帝王。但是人像的底部,卻是個光禿禿的土方臺。據《山海經》中記載,土方臺名為軒轅之丘。這個銅像極可能就是軒轅黃帝。
黃帝戰勝炎帝和蚩尤,一統華夏。之后開始巡游天下,讓蚩尤為他開道,讓地方鳥為其引導,同時身旁以六條龍為伴。在大立人像身上有五條龍,卻唯獨沒有發現第六條龍,考古專家推測第六條會不會在手中握著。如果是這樣,一切就都說得清了。六龍為伴,中間有張怒目圓睜的臉,應該是蚩尤的形象。衣服的下擺處有一圈鳥的形象,這可能是《山海經》里提及的仙鶴一類神鳥。因此,他可能就是華夏始祖黃帝,而三星堆亦非外星人遺址。
由此看來,《山海經》的內容和三星堆中的文物,可能正是一種歷史呈現,但想要得到證實,還需要大量證據支撐。或許,三星堆文明記錄的正是被遺忘的一部分中國史。
對接主題:地下奇珍印證璀璨歷史,考古發現豐富華夏文明
速用示范:泱泱華夏文明,由來久遠,博大精深。隨著重大考古發現和典籍研究成果公之于眾,中華文化中許多被歷史掩埋的真相將重見天日。尤其是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更是展現給我們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歷史珍奇。它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在文化、工藝、冶煉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可能更印證了被人們視為神話的那段歷史。三星堆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三星堆中的發現會讓歷史改寫,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三星堆絕不會是唯一、孤立的存在。
經典素材
二十四節氣:北京冬奧會上的“中國式浪漫”
2022年2月4日,北京時間8點整,在全世界的矚目下,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如期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本次開幕式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是其亮點,尤其是開場的第一個節目“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特別令人難忘。每一幅節氣圖配上唯美詩句,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國式浪漫感染了整個會場。
二十四節氣早在戰國末期便已臻于完善,先秦時期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在民間流行。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中華優秀文化被搬上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一件令無數中華兒女自豪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向世界隆重推出了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智慧。衷心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像冬奧會的口號一樣“一起向未來”,展現出她永恒的生機!
對接主題:現代科技與中華文化,碰撞出炫動世界的火花
速用示范: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她質樸而又絢麗、厚重而又輕盈、古老而又時尚……尤其是當她與現代科技相碰撞,能夠綻放出炫動世界的火花。就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第一個節目“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便讓中華文化在現代科技營造的舞臺上展現出令人傾倒的風采,驚艷了全世界。這一誕生于數千年前的中華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無限魅力,感染了每一位為之凝眸的觀眾,讓你不能不為我們祖先杰出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而滿懷自豪!
傳統文化、時尚理念、現代科技的交融
細數中國航天器的名字,載人飛船叫“神舟”、行星探測任務名為“天問系列”、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航天站叫“天宮”、中繼通信衛星叫“鵲橋”、量子實驗衛星叫“墨子”、衛星導航系統叫“北斗”、全球低軌衛星系統叫“鴻雁”、太陽探測衛星計劃叫“夸父計劃”、暗物質探測器叫“悟空”……中國航天器的命名多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
再看今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綠》,以古典文學的敘事方式、傳統藝術的當代表達、意念的流動構建起全劇的精神世界,將悠遠綿長的傳統文化意象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
還有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是最大的亮點,讓每個人覺得美不勝收,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國式浪漫感染了整個會場。
對接主題:傳統文化與時尚理念結緣,古老神話借現代科技重現
速用示范:科技與文化是社會騰飛的雙翼,失去其中之一,社會便難以健康發展。科學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物質基礎,是硬實力的標志;文化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是軟實力的昭示。所以,當齊抓共管,力促全面發展。當傳統文化與時尚理念結緣,我們會領略到絕美的文化藝術精品;當古老神話借現代科技復活,我們會創造出令全世界驚嘆的奇跡!相信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民會將中華文化與時尚理念、現代科技相融合,創造出有益于世的精品。
中醫抗疫的文化自信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奮勇當先,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他們采取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治療,全程介入醫治工作。中醫藥工作者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繼承傳統醫藥精華,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為守護人民身體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抗疫過程中使用的中藥“三藥三方”療效確切,效果顯著。這“三藥三方”是: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湯”被列入中醫臨床治療新冠肺炎的首選藥物。據統計,10個省份1261例新冠肺炎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湯”,總有效率達到97.78%。
這些中醫藥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調節免疫狀態,依靠患者自身的機體免疫功能扼殺冠狀病毒。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優勢,在救治病患、促進其身體康復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傳統醫藥,大有可為!
對接主題:中華文明是千百年優秀文化的積累,無可替代值得自信
速用示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精神領域的瑰寶,更有著實際運用意義。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中醫藥顯示出的優勢證明,五千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和珍惜。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幾千年來已經深入到每個華夏兒女的骨髓里,這是一種巨大的潛能,關鍵時刻迸發出的力量令人震撼,驚天動地,銳不可當。諸如中醫、書法、國畫、京劇、武術、圍棋、古琴等等,不僅在精神上陶冶了一代代中華兒女,亦在健身強體等方面造福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