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版不是新鮮事,對于紙媒來說,階段性地對報紙進行版面取舍、內容整合、版式調整、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是各家紙媒都會做的事情。在全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履行黨報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提高辦報質量,推進媒體融合,各報多以改版尋求突破。
改版,怎么改?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呼和浩特日報》也于2022年初開始實行了新一輪的改版,力求從采編工作中的弱項入手,實現“內容提質、深度挖掘;版式創新、加強設計;體現共享、推進融合;注重服務、更接地氣”的改版目標。要做的努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突出著力點。
一、改版著力點——策劃性
新聞報道,策劃先行。新聞策劃的目的是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提高報道的組織能力、采編質量和宣傳水平。圍繞中心工作、結合社會熱點、選擇適合的題材體裁、增強新聞資源的整合包裝能力、發揮好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考驗的是新聞采編人員的業務“內功”。對于《呼和浩特日報》來說,這項工作長期以來存在缺陷,成為采編工作中的一個難點。本次改版將加強策劃性放在突出位置,將難點作為重點,力圖通過“三個層級”“三個方面”的努力,提升新聞宣傳策劃能力。
(一)加強“三個層級”的新聞宣傳策劃
“三個層級”的新聞宣傳策劃包括編委會的策劃、部門主任的策劃、編輯記者的策劃。“三個層級”的新聞宣傳策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聯互通、相互促進。
編委會的策劃主要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搭建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方案框架,把握節奏、統籌兼顧、有序調度,同時根據各采編部門報送的策劃內容確定重點選題,明確報道的方向;部門主任的策劃重點是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收集匯總各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做好選題篩選和亮點發現,推動采編一起挖掘“新聞眼”;編輯記者的策劃則是根據各個版面的用稿要求和獲悉的新聞素材,拿出稿件“訂單”或者“供貨單”的初稿報送給部門主任備選,并具體落實已經通過的策劃內容。
其實這三個層級的策劃工作在采編實踐中一直都有,只是落實的效果時好時壞,有時流于形式,或者是選題和寫的稿件出現“兩張皮”的情況。
因此,加強各層級的策劃,讓采編人員的腦筋都開動起來,成為改版首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是每周重點策劃會議、每日的編前會稿還是采編部門的及時溝通,目的都是為了群策群力,精心提煉新聞點、選擇報道角度,通過系列報道、深度挖掘、重點包裝等形式獲得理想的宣傳效果,同時以此促進采編互動,從“等米下鍋”到“設計菜譜”,推動“以編導采”的機制得到真正落實。
(二)將“三個方面”的策劃作為重點
“三個方面”的策劃重點是頭版、深度報道和版式設計。
頭版是一張報紙的“門面”,是全報的核心。改版后,《呼和浩特日報》將加強頭版的自主選題報道策劃作為突破口,改進報道形式、提高報道質量,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出多組系列報道和重點報道,更好地發揮服務和推動中心工作落實的重要作用。同時積極選取市民關注的民生類新聞上頭版,體現黨報的民生視角。為了增加頭版的信息量,發揮頭版對各版的統領作用,將其他版面刊登的重要內容以新聞導讀的形式在頭版做重點推薦,通過提煉要點,優化設計,使導讀也成為頭版版式中的一個視覺亮點。
深度報道被認為是報紙有別于新媒體的主要優勢,也是紙媒在全媒體時代下尋求突圍的重要武器。《呼和浩特日報》也一直都在努力加強深度報道,但一直都有所欠缺。深度專版幾上幾下的原因除了采訪力量嚴重不足之外,關鍵也是策劃、采編能力跟不上導致的結果。本次改版深度專版重新出發,希望通過集體智慧,聚焦重點熱點問題,策劃挖掘出更多的報道題材,碰撞出更多的東西,把新聞做深、做透,打造出一批具有一定品質,能體現出高度、廣度、力度、溫度的新聞報道。
版式設計對紙媒而言,是報紙編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今,各家紙媒都在各展所長,充分調動設計元素力爭使讀者“悅讀”,形成版面的“第一眼”效應。在這方面,為了克服“軟肋”,強化版面視覺策劃,《呼和浩特日報》對編輯工作提出如下要求:版式整體設計在保持莊重嚴肅、樸實大方的前提下遵循寬松簡潔的風格,注重留白的運用;新聞版面在相對穩定的靜態編排中強調設計點,運用線條、邊框、照片等可視化元素營造視覺重心,突出易讀性;專副周刊的設計則要有所創新、靈活多變,進一步豐富版面語言,突出個性化、特色化。
二、改版著力點——共享性
共享性其實體現的是媒體融合,之所以這里稱為“共享”而非“融合”,是因為呼和浩特日報社在融合方面具有明顯的短板:這些年一直想推動媒體融合實踐,強調“先網后報”,但系統性有成效的融合運作模式一直沒有得到很好體現。為了推動報社內部的融合工作取得進展,改版將采編流程再造作為努力的重點,力圖通過調整流程設計,真正發揮全媒體采編平臺作用。以抓原創、促共享,體現“導向為魂、內容為要、流程再造、移動為先”的媒體融合理念。
(一)調整流程設計,突出共享合作
有關采編流程再造的內容是改版必做的工作之一,基本方向是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融媒內容生產新格局。為了更好地融入新格局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呼和浩特日報》這兩年也在不斷地探索中。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呼和浩特日報》形成了三方面優勢,即權威性、信息資源和采編素養。其中,編審人員更是經驗豐富。黨報對文字有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編審人員具有較高的把關能力,其嚴謹性和專業性是其他媒體工作人員所欠缺的。在流程再造過程中,《呼和浩特日報》調整了編審流程,將紙媒對重要稿件的編審環節提到新媒體之前。由紙媒編審提前介入重要稿件的修改定稿流程,提前為稿件把關,實現編審能力的共享,從而給各媒體提供表述更加嚴謹的基礎性稿件,在新媒體搶時效的同時,保證了“先網后報”重要內容的準確性。

(二)打破各媒體之間的采編小“生態”,豐富版面內容
在全媒體采編平臺的建設方面,呼和浩特日報社改造了平臺內部設計和權限布局,設立并細化了各媒體共享稿池,實現了物理融合,力圖打破各媒體的采編小“生態”,朝全媒體運作方向努力。
在稿件共享的基礎上,《呼和浩特日報》在籌備改版設置版面時,就將引入“晚報體”納入重點考慮的范圍。
一方面,在民情新聞版和健康、文化等專周刊版面注重選用晚報視角和寫法的稿件,提高可讀性、貼近性、服務性,以晚報之長補日報之短,拉近黨報與讀者的距離;另一方面,在同一平臺統一調度社內各媒體的每周重點策劃和每日版面安排,既互補共享,又各有側重,逐步形成內容生產指揮中心體系。
三、改版中的努力與不足
除了以上兩大著力點之外,《呼和浩特日報》在改版中做出的努力還包括豐富報道內容的題材、體裁,增加原創新聞和基層新聞所占比重,在抓典型、講故事上下功夫;發揮副刊的傳統品牌優勢,讓版面更加細分、內容更加多元、本地特色更加明顯等。其中,在增加原創內容方面,《呼和浩特日報》在沒有增加新的采編力量的情況下,通過自身挖潛和加強策劃、共享等辦法,使原創新聞數量得到較大幅度提高,從過去的不到60%提高到70%以上。同時開設了教育、鄉村振興、經濟等專題新聞版面,大幅提升了地方新聞的分量。前不久,自治區新聞閱評組曾對區內幾家盟市級日報的原創新聞比重進行了專項抽檢,《呼和浩特日報》排名第一。在副刊版面方面,《呼和浩特日報》的“豐州灘”一直是一個傳統特色版面。改版后,“豐州灘”的期數得到增加,同時增加了“讀書”版,以主打原創來進一步發揮長久以來積累的作者隊伍優勢,突出人文情懷。
雖然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呼和浩特日報》的改版成效初顯,但整體而言,需要補足的短板還有很多方面。例如,基層新聞的比重還是不高、民生版的報道在質量和數量上還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高水平的版面處理不足、一些策劃稿件深度不夠,這些都是在《呼和浩特日報》進行的改版“回頭看”中檢視出來的問題。其他還包括應該提升全媒體環境下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克服本領恐慌、推進深度融合、把紙媒采訪力量的優勢運用到新媒體上等方面。
在全媒體環境下,地方黨報如何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創新報道、踐行“四力”,切實提高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需要進行不斷的探討和實踐。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報紙的改版不能換湯不換藥,而是要通過改版,順應媒體融合發展新趨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對采編機制、流程的重大改革,更加精細化地耕耘報紙版面,凸顯黨報的優勢與特點。在加強內容建設和擴大傳播力方面,《呼和浩特日報》要學、要做的還有很多。
呼和浩特日報社 戴春梅
《新聞文化建設》 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