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郭坤峰
語文高級教師,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和學校德育,從事語文教學二十八年,踐行生活語文理念,努力建構語文“靈動課堂”,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靈動語文教學與評價研究”主持人。個人專著有《杏壇鴻影》《清潁東流去》,執教課例《沁園出·長沙》和《青玉案·元夕》被評為“一師一優課”廣東省省級優課。喜愛文學,從教以來筆耕不輟,用詩歌、散文、小說的形式謳歌生命,記錄生活。
誰圣不嬰,誰嬰不圣
《西游記》里面有一個“圣嬰大王”,李卓吾先生的批注是“誰圣不嬰,誰嬰不圣”,意思是圣人就具有嬰兒的特點,嬰兒就是天然的圣人。這個見解很獨特,也很有道理。兒童天真、純粹、真誠、能分享,有內在的秩序,這些不就是圣人的品質嗎?
李卓吾信奉陽明心學,提出了童心說,他的觀點和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有相似之處。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說:“兒童并不是一個成人只能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兒童成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他是成人的開始,后來他成了成人。”她還談到,說父母創造了他們的小孩,那是不對的,相反地,我們應該說“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有一種積極的心理生活。
兒童天然具有精神的胚胎,“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可看得見的設計方案,這個生殖細胞服從的只是它自身所帶有的內在的指令”。基于此,我們就要改變在兒童面前自高自大的態度,應該尊重他們,“應該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兒童”,順應他們內在發展的規律,我們的教育不是阻礙他們內在的成長,而應該是順應他們內在的成長,為他們內在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對于孩子,我們的態度應該是謙虛和愛,要有方法,要順應規律,不要覺得我是大人,就可以隨意嚴厲批評孩子,甚至憤怒地大吼大叫。對于孩子,我們要慈悲、要愛。慈就是與之同樂,悲就是與之同哀。
蒙臺梭利說:“愛不是沖動,而是一個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來自太陽的光芒。這種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但是,它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了愛,所以,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通過愛,兒童實現了自我?!?/p>
圣嬰大王是不好對付的,孫大圣與之斗力、斗智、斗勇,皆處于下風。不得已請來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使用三十六把天罡刀變化成蓮臺,引誘圣嬰大王上當,又把五個金箍分別束住他的手足頭,方才把他降服,令其入了佛門。這是神魔小說中降服妖怪的方法,如果把圣嬰大王看成一個處在教育中的孩童,天罡刀和金箍圈的方法是否是好的教育方法呢?
如果是蒙臺梭利,她是不會認可這些方法的,更不會采用這些方法。她會認為這些方法都是壓抑,是強制,是沒有順應孩子內在的秩序和規律,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她會以兒童為中心,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她會確定自己協助者的身份,會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她會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實施完全人格的培養。她會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提倡混齡教學,她會提供豐富的教材與教具,讓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她會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她的教育也許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當然圣嬰大王的教育問題,不是孫悟空和觀音菩薩的問題,而是他的父親牛魔王和母親羅剎女的問題,是原始家庭的教育問題。牛魔王雖然神通廣大,但是性格粗疏,和羅剎女長期分居,還另尋新歡,和玉面公主住在一起。羅剎女雖然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個人性格也比較暴躁,對于孩子的教育,估計也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希望每一個家庭,父親都不要是牛魔王,母親都不要是羅剎女。希望每一位父親都學習盧梭,每一位母親都學習蒙臺梭利。愛孩子、尊重孩子,順應孩子內在的規律,為孩子順利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11月18日下午,走過一年級教室門前,正趕上孩子們去開展大課間活動,他們紛紛和我打招呼,我就和一個同學握了手,其他同學也紛紛上來和我握手,錯過的同學又跑回來,要求必須握手。所以,我被一大批同學圍著,不得不和他們一一握手。
我產生了一種幻覺,覺得站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個個小學生,而是世界各國的元首,他們在接見我,一一和我握手;還幻想站在我面前的是從古至今的圣人們,孔子、孟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特蕾莎修女、甘地、納爾遜·曼德拉等等,我仿佛縮小了,變成了小朋友,他們撫摸著我的頭,慈祥偉大。
孔顏樂處,為何樂?
《論語》里面,多次寫到孔子以及顏回處在困難的環境里面,依然安貧樂道。比如這一則:“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边€有一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在如此困難的環境里面,孔子和顏回為什么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呢?他們為何而樂呢?
第一為志而樂。
《論語》當中多次提到立志,孔子說:“吾十又五而志于學”,還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有了志向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就不會迷惘。堅持自己的理想,執著地追求理想,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第二為學而樂。
《論語》的首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后面又說:“溫故而知新”,應該說孔子從學習中得到了快樂,而且要把這種快樂傳遞給自己的學生。學而時習之,不僅僅是簡單的復習,而且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真正的學,那個“習”字,在古代是鳥學飛鳥、屢次飛的意思。所以這個里面就含有反復實踐、反復模仿、反復鍛煉的意思,這些就是“行”。溫故知新是指從舊的內容里面獲得新知。這會有發現了新知的快樂,也會有自我提升的欣喜。
學習的快樂還來自于和伙伴的合作,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一起研究。為什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朋友來了可以切磋研究。
老師傳授的學問,要經常地溫習和復習,要經常地實踐,所以曾子說“傳不習乎”,后來王陽明就將自己的書命名為《傳習錄》,就是來自于此。叫做《傳習錄》,而不叫做《傳學錄》,就是因為這里面包含了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實踐,只有去做,才是真正的學。
第三為道而樂。
古人云,為學日增,為道日減。知識的求取方面可以追求一天一天的增加,但是在規律和道的追求方面要求的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減少的是多余的東西,減少的是欲望。
孔子和顏回堅守的是道,是儒家的道。儒道是對朋友講誠信,對于別人講仁義,追求這種道,堅守這種道,獲得內在的生命秩序,會有一種快樂感和幸福感的。
四為義而樂。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笨鬃硬皇欠穸ǜ毁F本身,而是否定用不義的手段獲取。用不義的手段獲得了富貴,他的內心會不安,他的靈魂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這樣一來,肯定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怎么能夠獲得快樂呢?反之,雖然吃著粗糧,喝著涼水,沒有枕頭,只能用胳膊放在頭下面枕著睡,但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粗茶淡飯、心態平和,快樂就在其中。
第五為仁而樂。
儒家講究“仁”,仁者愛人。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踐行仁的人,就能夠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踐行仁的人,就能獲得內心的秩序感,就能獲得幸福。
為什么能不知而不慍,不是說自己是神仙,即使是圣人也有人的感情,之所以不知不慍,是將不知作為自己修煉的一次契機,就像王陽明說的事上磨。這符合“情緒ABC理論”。
第六因專而樂。
粗糧也可以吃出幸福,涼水也可以喝出快樂,因為他們專注在上面,將所有的心思都專注在上面,體會每一次咀嚼的動作,感受每一口涼水的感覺,歷歷分明,沉浸其中,忘記了苦楚,忘記了艱難,或者說已經將別人認為的苦轉化成自己的快樂。這種感覺叫心流,是一種最優心理體驗,我敢說顏回和孔子之所以快樂,第一他們不以苦為苦,第二他們真的獲得了樂,一點都不苦。
孔顏樂處,由學到道,仁義具備,樂乃心之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