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結緣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2010 年,林崇德教授在《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一文中明確提出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應該做出更加現實的轉向,必須面向中國的社會現實需求,面向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加強應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應用[1]。這種應用研究應該遵 循特定的原則,研究成果可在素質教育、心理健康、和諧社會建設等領域廣泛應用。從如今的研究成果來看, 發展心理學的確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本文將從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兩方面說明發
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并以有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為具體的論述內容。
關鍵詞|發展心理學;老年人;心理健康
1??? 簡單論述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現狀
1.1 發展心理學的學術型研究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類是學術型研究,另一類是應用型研究。在學術型研究方面, 如《基因—腦—行為視角下的自傷行為產生機制》,研究者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分子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的最新成果,對自傷候選基因多態性及其可能的腦機制進行系統闡述,并提出今后應在基因多態性的交互作用及其腦機制、積極環境下自傷行為研究、自傷青少年的追蹤研究以及自傷行為的系統性探討等方面進一步深化[2]。在同樣是對自傷行為研究上,王玉龍等人通過行為實驗發現內疚感和羞恥感 均能有效誘發青少年的自傷行為,而自傷行為能有效緩解青少年的內疚感和羞恥感;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青少年自傷與內疚感有明顯的負相關,與羞恥感有明顯的正相關。因此,維持青少年自傷行為自我懲罰功能的情緒條件是羞恥感,而非內疚感[3]。既然內疚感和羞恥感均能誘發自傷行為,那么當內疚 感和羞恥感這兩種情緒被激活,且自傷行為出現時,大腦皮層或某些神經遞質是否也產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否與已有的關于自傷行為產生的生理機制研究結果一致呢?不管以上的猜想如何,這兩個研究, 一個是從神經生物學基礎上探討其產生的生理機制,另一個則是從情緒條件作用下,探討羞恥感和內疚感哪種情緒能引發自傷行為的出現,雖說研究自傷行為的角度不同,但二者的研究結果仍能促進自傷行為研究的向前發展。
1.2 發展心理學的應用型研究
在應用型研究方面,何安明和夏艷雨研究了手機成癮對認知失敗的影響,其中睡眠質量起著中介作用。其結果表明手機成癮不僅能直接預測大學生的認知失敗,還能通過睡眠質量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認知失敗[4]。認知失敗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在一些簡單的小事上出現錯誤的情況,有注意失敗、記憶失 敗和行動機能失敗三種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因沉迷手機、過度關注手機而無法注意到周圍的信息變化,或者盡管手頭上進行著別的工作,但對手機還是念念不忘而無法集中注意很好地完成工作等這些類似的情景都屬于認知失敗。通過已有的研究證明,過度沉迷手機會影響睡眠質量,如因熬夜玩游戲、看小說、刷微博等行為而延遲睡眠時間或因為睡前玩手機而情緒激動導致入睡困難,以致于出現缺少足夠的睡眠時間且睡眠質量變差的情況進而容易出現認知失敗。筆者認為沉迷手機容易熬夜,沉迷手機也容易在一些事情上出錯,而何安明和夏艷雨的研究正好為這種日常認知提供了理論依據。
1.3 發展心理學研究方向的六個特點
總的來說,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呈現六個方面的特點:(1)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如閱讀流暢性與閱讀理解的關系研究、情緒對多媒體學習的作用、情緒對學前兒童的行為和交往的影響等研究;
(2)與社會心理學相結合,如親子關系對問題行為的影響:如網絡成癮、適應不良、社交焦慮等,網絡欺負與自殺、自尊和情緒的關系;(3)與健康心理和臨床心理學相結合,如親子支持、廣場舞組織氛圍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的關系研究等;(4)與認知和心理語言學相結合,如身體部位心理旋轉的認知與神經機制、兒童情景記憶綁定加工:研究范式、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客體和空間工作記憶中三維圖形的特征加工時程等;(5)與互聯網相結合,如互聯網技術環境下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系統設計、智能陪護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的新路徑等;(6)與認知神經相結合,如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經機制研究、認知風格影響歸類過程中的神經活動—來自 FMRI 研究的證據、基因—腦—行為視角下的自傷行為產生機制等。
1.4 人口老齡化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
“文章合為時而著”,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應該根據社會的需求、順應時代潮流而研究。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現象。根據 1956 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 7% 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老齡化趨勢在世界范圍內加快,2000? 年我國正式步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人口老齡化帶來了社會負擔加重、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家庭養老功能減弱、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等問題。相應地,發展心理學也根據現實需要和學科特點對人口老齡化,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2???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
2.1 生理變化、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文化水平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者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并不是 21 世紀才開始興起的,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有研究者發表了關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文章。張煥庭在其文章《談談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一文中談論了自己的看法:老年人身體的某些器官及其功能發生減弱或衰的現象必然會影響到心理的變化,出現消極、內傾、悲觀、焦躁、怨天尤人等,反之,理智、樂觀、寬宏大量、有遠見、有理想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動, 不僅能克服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而且能使老化的、不適應的現象,減緩或轉化為良好狀態,促進了身體健康[5]。從這一觀點來看,人的生理機能老化,不僅容易引發軀體疾病還容易滋生消極的情緒或 心理疾病。陳治卿等人對 1028 名離退老年人進行了社會、心理、健康的調查,其報告說明:社會環境、家庭地位對老人心理狀況的影響是明顯的[6]。生活在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環境和在家庭里受到尊重、得到關愛、照顧的老人,其心理愉快感更多,幸福感更強。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經濟狀況及身體健康狀況是影響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文化水平差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顯著的[7]。在此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 孤獨感和幸福感這兩個方面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與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相比,有配偶的老年人更少地出現孤獨感,更多地體會到幸福感;在經濟狀況方面,經濟條件越好的老年人,對疾病和生活的憂慮會更少一些,更多地體會到幸福感和更少的孤獨感。老年人的現存子女多少,是否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也與老年人是否產生孤獨感有關。
一般來說,現存子女多,且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盡管也會出現與子女爭吵、矛盾的情況, 卻不易產生生活空虛感,反之子女較少或獨自生活的老人因為與人的交集減少、生活枯燥乏味而感到孤獨、寂寞。在關于文化水平差異是否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問題上,出現不同的研究結論。梁小利等人對成都市的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結果發現文化程度低的老人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 在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則有良好的應對能力,從而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好[8]。而這結論似乎與李建新所述的文化水平差異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顯著的相 矛盾。實際上,李建新在其文章中也解釋了這一結論出現的原因是其所調查的老年人高中以下學歷的占83.43%,也就是說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比重較少,高中以下的學歷即初中、小學、文盲與半文盲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比重較大,而低文化水平之間的細微差異并不影響老年人的自感幸福度,但低文化與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自感幸福度的確存在差異,與梁小利等人研究相符。如今,上大學并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相反正朝著多數人能讀大學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今后人們的文化程度差異將減少,那么文化水平的差異還會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嗎?
2.2 社會資本、親子支持、孤獨感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研究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社會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存在于人際關系的結構之中。陳澤南和戴悅發表的文章《基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社會資本對老年人健康影響研究》中提到:Harpham 等認為良好的社會資本可以對負性事件起緩沖效應,社會資本帶來的共享交換和情感上的關懷慰藉能夠緩沖人體感受到的心理壓力、調節人體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健康[9]。社會資本是在社會交往中產生的,擁 有越多的社會資本也就意味著其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密切,當遇到不好的事情時,越可能通過家人、親友或來往緊密的鄰居得到安慰,從而讓心中的煩惱得以宣泄,使心理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
親子支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關愛與照顧的過程。王大華等人通過使用自編的“老年人親子支持問卷”“老年人恩情感問卷”、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MUNSH)、UCLA 孤獨感量表、自尊量表 SES 對 288 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其結論是親子支持通過老年人的自尊感、孤獨感和恩情感影響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10]。其中接受支持對自尊感、孤獨感、恩情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應;給予會支持對老年人的自尊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應。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可以減少孤獨感,增加幸福感。孤獨感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健康問題,其出現的主要原因與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關[11]。從這里來看,老年人孤獨感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基本一致。
3??? 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3.1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黨的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依托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通過宏觀、微觀的制度改革、制度創新以提升制度供給能力,從而解決由于體制機制不足所造成的結構失衡問題。目前, 我國在公共政策安排方面仍需進一步地提高,如增加某些“老人優待服務”;根據地區老年人的人口密度增加健身場所;優化養老機構的環境,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保障老年人的娛樂場所,通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滿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
3.2 音樂治療和園藝治療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樂治療是運用一切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包括聽、唱、演奏、律動等各種手段對人進行刺激與催眠并由聲音激發身體反應,使人達到健康目的。在《音樂治療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改善研究》一文中, 于小越對 8 名中度抑郁情緒的老年人進行音樂治療,其結果是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從中度抑郁降為輕度抑 郁,且收到了較好的評價[12]。該作者指出,這里的抑郁情緒主要指老年人短期內出現的主觀上的抑郁情緒, 不包括臨床上的抑郁癥或者精神方面的疾病。音樂作為一種精神類物品,不分國籍、種族,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語言的限制,只要聽覺功能完好,都能進行欣賞。筆者認為音樂治療的優點也在于此, 但在國內,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治療師還是比較少的,所以音樂治療這一技術仍需要得到重視與發展 。
唐凡和鐘華兩人在《園藝治療介入老年群體護理的應用研究進展》中論述了園藝治療在老年人群團護理中的應用,以下是其文章的部分內容:園藝治療尚無統一定義,學界比較公認的是美國園藝療法協會(AHTA)的界定,即園藝治療是服務于身體、心理以及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群體,利用植物和園藝 操作活動,使其在社會、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得到調整改變的方法[13]。園藝治療不僅對老年人日常生 活有影響,還能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改善老年人的消極情緒和孤獨感。研究發現,參與栽培植物任務的老年人感覺更加舒適和放松,焦慮水平明顯降低,生理和心理均得到了放松。所以老年人種植花草, 不僅能豐富生活,打發時間,還能鍛煉身體,放松心情。
3.3 新時代智能技術在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應用研究
十八大確定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戰略部署,養老健康問題已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經濟社會課題。王計生等人提出了互聯網技術環境下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系統設計,認為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建立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為老年心理健康提供健康咨詢服務。這種系統,不僅能快速建立自己的檔案,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線進行心理測試或者進行在線的咨詢。
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或負性生活事件的出現等各種原因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或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為了對老年人的情緒進行監測,徐詩怡提出了情緒監測智能手環的設計。這種智能手環采用現有的智能設備人體生理指標識別技術識別情緒,能夠在不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實時感知老人的情緒及其波動,通過服務系統做出反饋,滿足其情感需求,在為老年人提供有人情味的交互設計服務同時,降低由于情緒過度激動產生突發疾病的概率以及老人長期情感缺失造成的身體損傷問題[14]。盡管文章中說 明了如今已有檢測情緒的設備問世,但筆者仍認為并不是所有情緒都能很準確地被檢測出來,如有些人傷心、生氣的時候并不會表現出來,心率和血壓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像這種情況的,就很難檢測出來了。
4??? 小結
中國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在許多方面都取得較大的成果,也在許多方面取得創新性的進展,但筆者認為,在對現實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指導性的研究還是不多,這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努力。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辛自強.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1):8.
[2]王泉泉,熊昱可,劉霞.基因—腦—行為視角下的自傷行為產生機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9,35(4):9.
[3]王玉龍,陳慧玲,覃雅蘭,等.青少年自傷行為的自我懲罰功能:源于內疚感還是羞恥感 ?[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35(2):8.
[4]何安明,夏艷雨.手機成癮對大學生認知失敗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3):8.
[5]張煥庭.談談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1987(3):104-106.
[6]陳治卿,吳愛光,吳鷺萍.1028 名離退休老年人社會、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福建醫藥雜志, 1990(2):32-34.
[7]李建新,張風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7(3):7.
[8]梁小利,彭思涵,楊玲娜,等.成都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39(18):3.
[9]陳澤南,戴悅.基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社會資本對老年人健康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9, 35(8):4.
[10]王大華,佟雁,周麗清,等.親子支持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J].心理學報,2004,36(1):5.
[11]吳金香,陶雪梅,周思倩.老年人孤獨感的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7):4.
[12]于小越.音樂治療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改善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9.
[13]唐凡,鐘華.園藝治療介入老年群體護理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9,33(23):3.
[14]徐詩怡.老年人情緒監測智能手環創新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9.
Research Statu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aking the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as an Example
Wang Jiey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our country is also constantly moving forward. In 2010, Professor Lin Chongde clearly stated in the article “Realistic Turn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at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hould make a more realistic turn, which must be oriented to the real needs of Chinas society, to solve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1]. This kind of applied research should follow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qualit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indee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explai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from two aspects of academic and applied research, and take th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as the specific content.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lder adults;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