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澤義 馬尚亭
摘要區域協調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安排。地區融合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江河兩岸相互獨立且發展不平衡的兩個實體單元,在發展處于特定區間時便會推動實現融合發展、聯動發展,這是國內外江河流域城市發展的共性路徑。泰州和常州兩地的發展符合江河流域聯動發展的基本表征。常泰大橋的建成為兩地實現跨江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兩地在地理、文化和產業方面具備了實現跨江融合發展的充分基礎,要在交通、產業、公共服務方面通過構建同城化聯通網絡、協同化發展平臺和共享化民生圈層的方式推動實現兩地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這對助力江蘇“中軸崛起”、長三角核心區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常泰大橋;泰州;常州;跨江融合;發展
“十四五”時期,泰州將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產業增長極、常州將成為江蘇省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幟,發展任務繁重。在這種背景下,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實踐上的迫切性。常泰長江大橋的開工建設為兩地跨江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深入研究和提前布局泰州和常州融合發展問題,“合力唱好跨江融合發展‘雙城計”,[1]對于推動兩地實現通力合作、“抱團”發展、協同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為泰州常州發展“儲能”
“十三五”期間,泰州先進制造業取得突破、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發展優勢突出明顯,但同時也存在產業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還需升級、園區特色優勢和產業承載力有待進一步做強、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仍顯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常州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內外循環展現新活力,但同時也存在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傳統產業轉型提升還不夠快和集聚人才等要素資源的能力還不強等方面的問題。因而,推動實現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在產業方面加強合作、在資源要素方面強化互聯互通,對于充分解決兩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項、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為江蘇中軸崛起“蓄力”
受到區位和資源等要素的影響,蘇南、蘇中和蘇北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差異性的特點。從2018年到2020年,蘇南板塊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49906.76億元、52519.13億元和55164.23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3.89%、52.72%和53.71%、;蘇中板塊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3050.8億元、24494.15億元和25616.72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4.89%、24.58%和24.94%;蘇北板塊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1365.98億元、22963.34億元和23837.9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3.084%、23.05%和23.23%(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局)。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全省經濟形勢在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面臨中北部需要崛起的問題。因而,《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構建江海河湖聯動發展格局。推動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可以增強兩地發展的綜合實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為全省崛起提供動力基礎。
(三)為長三角核心區建設“撐腰”
長三角城市群僅占全國總面積的2.3%,卻創造了全國25%的經濟總量和25%的工業增加值。揚子江城市群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區。2020年,揚子江城市群的西段,南京、揚州和鎮江三地的地區生產總值達25086.37億元,占揚子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31.05%;揚子江城市群的東段,蘇州、無錫和南通三地的地區生產總值達42577.28億元,占揚子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52.71%;揚子江城市群的中部,泰州和常州兩地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3117.30億元,僅占揚子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16.24%。由此可見,揚子江城市群“兩頭胖、中間瘦”的特點明顯,并且近三年來沒有發生明顯改變。特別是,2020年泰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占揚子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6.58%,常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占揚子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9.66%,揚子江城市群“中部塌陷”問題較為突出,已對長三角核心區的整體發展產生了一定牽制作用。實現泰州和常州“抱團式”發展,可以有效解決兩地動能不足、帶動不強的問題,對撐起長三角核心區之“腰”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基礎和挑戰
(一)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
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是國內外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如波士華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東海道城市群和英倫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等。當前,長江過江通道密集建設,江蘇沿江城市推動實現跨江融合發展成為主流發展方式,這為泰州和常州實現跨江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現實來看,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主要體現為:一是泰州和常州人文相近,具備厚實的文化基礎。泰州和常州同屬吳楚文化圈,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基礎,在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藝術文化、建筑文化和水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相異的特點。泰州和常州相近的人文歷史有助于培育內生動力、形成發展合力,為兩地跨江融合發展提供厚實的文化基礎。二是泰州和常州地理相鄰,具備優越的區位基礎。泰州和常州同處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區、隔江相望、經緯度相同,兩地之間最短距離僅2.1千米。當前,公路、輪渡便捷,常泰長江大橋建成后,包括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和一級公路在內的路網系統逐步健全。兩地在沿江地區已經布局了虹橋、新橋、臨江、粵海和長江等工業園區,為兩地產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泰州和常州兩地相近的地理還為市場、科技、勞動力、資源、要素和產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便利的平臺。三是泰州和常州產業相宜,具備充分的合作基礎。近年來,泰州在承接上海和蘇南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培育形成了生物醫藥、船舶制造和新能源特色產業集群,特別是中國醫藥城被納入國家創新體系,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2020年全市醫藥產業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189億元,連續19年領跑江蘇,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近年來,常州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和科研能力較好的優勢,趟出了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之路,裝備制造業和石墨烯產業發展迅速,此外軌道交通裝備、電網裝備、農機和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基礎裝備等也成為區域標志性產業。泰州和常州在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產業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未來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這為兩地產業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
(二)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潛在挑戰
泰州和常州實現跨江融合發展是由兩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決定的,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牽引作用和驅動作用。長期以來,泰州和常州形成了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優勢,但也面臨“繞不過、躲不掉”的困境和問題,如泰州的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速度緩慢”、[2]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常州的資源集聚能力不強、產業轉型不快等方面的問題。泰州和常州在推動跨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潛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凸顯出來。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如果帶動作用不強,會觸發倒吸效應。推動常州和泰州跨江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不僅對泰州和常州本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帶動作用,而且對助力江蘇“中軸崛起”、長三角核心區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如果這個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一方面,泰州對常州的資源、要素、人才和勞動力等產生倒吸效應,常州也對泰州的資源、要素、人才和勞動力產生倒吸效應;另一方面,寧鎮揚、滬寧杭、連徐淮、南通、蘇州、無錫等經濟圈和城市對常州和泰州的產業、資本和技術等都會觸發倒吸效應。二是如果分工合作不夠,會引發離心效應。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重點是做好分工與合作,在產業合作、技術對話和民生共享等領域開創新局面。如果分工協作不夠,泰州將不能改變在省內無法“入圈”的難題,常州也將面臨在“蘇錫常”一體化中“出圈”的困境。泰州和常州將逐漸被南京、上海等都市圈邊緣化,資源空間將會被進一步壓縮。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引發離心效應。三是如果融合發展不好,會激發內卷效應。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關鍵是融合,做到特色產業強強聯合、短板弱項相互抵消、資源要素充分流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民生保障共建共享;著力構建對話協作、雙向暢通、相互開放的發展格局。如果雙方對話不暢通、合作不充分、融合不全面就不會產生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就會激發內卷效應,從根本上影響融合發展的質量。
三、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的路徑措施
(一)推動交通建設跨江融合,構建同城化聯通網絡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對資源、人才和要素等流動發揮著重要作用。泰州和常州實現跨江融合發展重點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點也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因而,要實現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首先要推動交通建設跨江融合,著力構建同城化聯通網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積極向上爭取,構建軌道交通網絡。充分利用全省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四網融合”交通格局和打造“軌道上的江蘇”的有利時機,泰州和常州政府或者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聯合向國家和省級部門爭取,推動鹽泰錫常宜、常泰、北沿江等鐵路開工建設,建成高速鐵路網絡;精準把握國家和省級鐵路網建設的有利時機,適時規劃建設泰州和常州城際鐵路線,建成城際交通網絡;大力開展市際輕軌研究,大力推動建設泰州和常州輕軌交通網絡可行性論證和開工建設工作。二是開展縱向協調,構建地面交通網絡。泰州和常州市政府或有關部門加大同南京、揚州、鎮江、南通、無錫等地市的溝通協調,拓展高速公路、省級公路和一般公路網絡,建設路網延長線和過境線,推動兩地在更大范圍融入國家和省級路網系統;加大泰興、靖江、錄安洲、圩塘等地的通航研究,合理布局一批碼頭、港口和客貨運航道,實施開通公交化水上交通線,建設便利交通系統;泰州和常州在交通建設規劃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道路改建、擴建和延展工程,加快建設市際交通快速路系統。三是強化橫向對接,構建地下通道網絡。泰州和常州兩地要加大在未來交通規劃和相關方面的對接與合作,以泰州的“四通二建”為主體,大力建設一批長江隧道、過江通道和地下公鐵交通項目,構建綜合立體的地下交通網絡;泰州要研究建設江陰靖江長江隧道、靖澄、張靖等過江通道支線,加大同常州的通聯力度,常州要加大在沿江區市建設連接張(靖)皋過江通道、江陰第三過江通道的隧道等項目的力度,推動建設連接泰州的地下交通網絡。
(二)推動產業要素跨江融合,構建協同化發展平臺
跨江融合發展不是招商引資,也不是對口支援,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基礎之上的全面合作,要根據經濟基礎和突出優勢形成要素自由流通、產業承接轉移、發展互補互促的大格局。泰州和常州實現跨江融合發展,關鍵是產業要素的跨江融合,構建協同化發展平臺。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錯位發展,構建主導產業發展平臺。泰州放大特色產業優勢,集中精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常州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高端紡織和前沿新材料等產業。泰州和常州要探索建立產業發展對話平臺,避免產業同質發展而沖突競爭,在產業布局、產業鏈壯大、市場培育、要素流通方面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實現錯位發展和異質發展。二是突出協同共進,構建配套產業互補平臺。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等方面,常州要支持產業要素向泰州流動,支持泰州培育大健康產業鏈條,形成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在新材料產業等方面,泰州要支持資本、技術和人才向常州流動,支持常州大力發展特種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碳纖維以及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電子材料產業,形成新材料產業集聚區。泰州和常州要在研發、創新和金融方面互相支持,共同構建配套產業互補平臺。三是突出共建共享,構建特色產業合作平臺。常州在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新型醫療器械和機器人等方面與泰州以大健康產業為主導的“1+5+1”現代產業體系開展合作,通過在沿江地區建立合作產業園區的方式構建產業合作平臺;泰州在汽車制造、高端鋼材和精準醫療等方面與常州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方面開展合作,通過建立產業示范區、試驗區、開發區等方式構建產業發展平臺。
(三)推動公共服務跨江融合,構建共享化民生圈層
泰州和常州推動跨江融合發展,一方面是為了壯大經濟實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得實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現實層面看,推動產業、資源、人才和技術跨江流動是泰州常州兩地實現跨江融合發展的一部分,要真正實現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目標還需要推進公共服務跨江融合。泰州和常州推動公共服務跨江融合,推動“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構建共享化民生圈層的路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網絡建設為載體,構建醫療衛生便利圈。建立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網絡,推動實現兩地居民在醫療機構、床位、裝備和設施方面享受市民化服務。以互聯網、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為載體建立遠程會診網絡,實現病例分析、病情診斷、醫學檢查和治療方案網絡化、遠程化,推動兩地居民共享均等化、高端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居民健康服務網絡,使兩地居民在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特定人群健康管理、衛生計生監督管理和食品藥品安全保障等方面享受快捷化、便利化的服務。二是以資源互通為依托,構建文體旅游共享圈。大力支持兩地有關部門開展文化資源和產品網絡化開發,推出網上書城、博物館、圖書館和美術館等產品推動兩地居民享受網絡化服務。探索推出“泰常居民同城卡”推動兩地體育健身資源共享,使兩地居民在體育館、游泳館、健身館和公園等方面享受市民化服務。深化旅游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動泰州市民卡和常州市民卡互通、互認,使兩地居民在景點參觀、觀光旅游和門票服務等方面享受同城化待遇。三是以平臺搭建為抓手,構建就業社保聯動圈。兩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通力合作建立就業信息協同發布平臺,實時發布招聘信息和用工信息,推動實現就業聯動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提高兩地就業的水平和質量,使兩地居民享受高質量的就業服務;建立職業進修和培訓協作平臺,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服務,使兩地居民享受高端化、全程化的職業技能服務;建立社保同城化服務平臺,使兩地居民在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方面享受均等化的服務;研究建立社保參保信息共享平臺和同城結算平臺,推動實現兩地參保居民醫療保險費用便捷化、即時化結算。
參考文獻:
[1]丁康權.跨江融合錫通聯動[J].江南論壇,2021(5):44.
[2]成長春,陳琳.江蘇跨江融合發展中人民群眾獲得感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3.
[3]沈永東.社會組織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的體制機制與政策支撐[J].探索與爭鳴,2021(11).
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泰州市委黨校合作課題“常泰長江大橋建設背景下的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泰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