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張立斌
十年冀北,七年冬奧。作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最直接的參與者、服務者與保障者——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圓滿完成了“兩個奧運”的保電任務,經過這場舉世關注的盛會,冀北公司的供電保障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在其中發揮了最大效能。僅2月4日冬奧會開幕至3月13日冬殘奧會閉幕期間,冀北公司就投入了13000余名干部員工,他們被分散在保障冬奧場館供電的各個角落,守護著輸電線路、變電站、換流站等重要場所。七年間,無論是在電網建設、綠電輸送,還是在科技應用上,他們總能克服困難,在不斷摸索實踐中激發出巨大潛能,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這種不斷提升的優質服務能力,也被延伸至供電保障各領域。
小心謹慎 練就“千里眼”
隨著冀北地區氣溫不斷升高,田間地頭燒荒現象頻繁,以及線下復工現象,輸電通道巡視檢查,成為重要工作。
3月15日一早,國網冀北超高壓公司巡視一組成員吳紅星就出發趕往萬順線對其進行巡視,萬順線是送電進京的重點線路。這次巡視檢查,吳紅星不僅要對線路本身進行檢查,還有兩項重點巡視任務就是防山火和防線下施工破壞線路。
連續2個月的冬奧保電,沒有讓運維人員感到疲憊,有的只是讓他們在工作上更加小心謹慎。
巡視過程中,吳紅星不僅要對導線馳度、大負荷接點運行情況進行檢查,還要全面梳理供電設施狀態,做好可能出現的故障研判分析。
超高壓公司負責冀北五市及首都70%以上的電力輸送任務,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該公司各專業均安排人員參與到8個涉奧變電站的駐站巡視之中。
在冬奧保電中,運維人員將供電保障萬無一失視為自己的使命,并以使命必達的信念,對待每一項工作任務,從未有過一絲懈怠。手中的高倍望遠鏡,是他們最得力的工具,架構上有無異物搭掛、軟引線松股、斷股等異常現象他們都能發現,時間久了甚至一些不起眼的異常,也能被他們發現。
冬奧會雖已閉幕,但他們所煉就的“用目光搜尋一切可能成為隱患因素的能力”,卻始終都在,并將繼續發揮作用。
分析研判 錘煉硬功夫
在張家口陽原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通威“漁光一體”接入系統、平泉小寺溝接入系統等主網工程中,國網冀北經研院設計人員充分運用冬奧臨電設計工作經驗,深層次考慮各項子方案對現有電網和該項目中其它專業的可能影響,設計可行的專業方案。期間,遇到工程站址、建設規模等變化,設計人員總能第一時間匯總所有問題并歸納分析,并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2020年,從未有過任何體育賽事臨電設計經驗的經研院接到冬奧會張家口賽區臨電設計工作任務后,迅速組建了一支專業的冬奧臨電設計團隊,在各種場館材料不齊全的情況下,經研院設計團隊從多方面尋找突破口,最終確定了臨電設計思路,并根據場館設計圖的不斷調整,進行了多次迭代升級,為冬奧供電保障工作做出了貢獻。
冬奧賽事結束后,設計人員重返主網工程設計和冀北公司雙碳軟課題研究工作中,經研院通過將冬奧臨電設計團隊每位成員安排到工程專業主設計和課題負責人崗位,促進成員通過臨電設計經驗尋找與公司主營業務和科技工作的結合點。
冬奧臨電設計是一項系統性的中低壓配電網設計工作,設計人員必須根據冬奧場館電力供應的特殊需求統籌設計范疇、把控技術方向、落實調研收資工作,并隨時應對設計輸入的各種變化,這讓設計人員練就了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快速的應變能力。
當下,面對雙碳目標下冀北配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低碳負載接入帶來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設計人員再次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分析研判配網的發展形態,構建面向能源互聯網的配電網優化規劃模型和典型設計;通過軟開關等新型電力電子設備,低成本解決新能源對傳統配網的沖擊問題。
抗擊疫情 傳承鐵軍魂
3月19日下午16時30分,經過6天的晝夜奮戰,位于廊坊市安次區工業園的疫情防控方艙醫院成功完成送電。自接到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任務,從設計、施工到送電,國網廊坊供電公司只用了6天時間,便完成了方艙醫院送電任務。
廊坊市新冠疫情形式嚴峻后,廊坊公司迅速對防疫定點醫院及隔離點用電設備進行了全面的隱患排查,95名應急保電隊員迅速投入到現場保電,調控人員按照可能發生最大風險的標準和“雙值班場所、不見面交接班”的原則,實施“分批獨立值班”方案,確保供水、供氣、供暖等涉及民生用電單位的安全可靠。
作為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國家越野滑雪中心的供電保障包干負責單位,廊坊公司針對冬奧會保電要求,率先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的保電領導小組,制定保電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統籌調度,合理安排。同時,抽調公司各專業的技術骨干組建強大的建設和保電團隊。
在冬奧賽事期間,廊坊公司全體保電隊員主動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發揚特別負責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電力“鐵軍精神”,面對賽事緊張、任務艱巨、天氣寒冷、風雪頻繁等困難,他們晝夜奮戰,高質量完成了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冬奧項目保電任務。
抗擊疫情,廊坊公司全體干部職工繼續發揮“鐵軍精神”,第一時間組織設計、施工,并與方艙醫院建設方進行對接,快速確定了供電方案,所有設備和保障物資也及時運送到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鐵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