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中心評估當年全球約有104萬新發胃癌病例,其中約80萬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2020 年全球約有 78萬人因為胃癌死亡,中國的胃癌死亡人數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約50萬)。
幽門螺桿菌到底是何方神圣呢?為什么會掀起這些軒然大波呢?這可能需要從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故事開始講起。
幽門螺桿菌是怎么被發現的?
1984年的某天清晨,年輕的澳大利亞醫生巴里·馬歇爾,將含有數以億計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一飲而盡。數天后,他出現了胃痛、嘔吐、口臭等癥狀,之后的胃鏡及病理檢查,證實他成功感染上了幽門螺桿菌。
盡管胃受傷不淺,但馬歇爾卻異常亢奮。
同年,他向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投搞,首次報告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此后十余年,全球大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結果。
2005年,馬歇爾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曾經的努力終于獲得了回報。沒錯,你我所了解的“幽門螺桿菌”,正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
幽門螺桿菌是怎么傳播的?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途徑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證實,人與人之間會傳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配偶和子女被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未感染者。
口—口途徑是否傳染幽門螺桿菌還有待證實。口腔內本身沒有幽門螺桿菌,雖然牙菌斑內曾發現過細菌,但傳播意義很有限。更需要重視的是家庭成員的手衛生,便后及時洗手,吃東西或者喂孩子吃飯前先洗手。
糞—口傳播也可能是傳播途徑之一,多見于不發達國家或地區。幽門螺桿菌可以在江河、溪流中存活數日,也可在未烹煮的蔬菜表面短期存活,甚至寵物也可能攜帶細菌。但幽門螺桿菌是否真的能通過水、食物、寵物感染人類,目前仍不完全明確。
現有的證據表明,多數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在兒童早期;成年人并不是易感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共餐(不使用公筷)、親密接觸(接吻),可能會傳播幽門螺桿菌,但并非一定會。
幽門螺桿菌需要常規篩查嗎?
(1)絕大多數胃癌的發生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Ⅰ類致癌原,根除幽門螺桿菌是目前預防胃癌發生的最重要措施[4,5]。
因此,幽門螺桿菌篩查非常重要。
在發展中國家,成人的感染率在50歲之前達峰(超過80%)。
因而近年來,媒體對幽門螺桿菌的宣傳非常廣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曉這個細菌,并且非常重視。
很多無癥狀的人群主動到消化內科門診檢測幽門螺桿菌,大多數的體檢機構也將幽門螺桿菌檢測納入常規體檢項目,這些措施提高了無癥狀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以下二類疾病的最主要病因,以下人群盡早檢測幽門螺桿菌、陽性者根除細菌將顯著獲益:
消化性潰瘍 (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
對于以下情形,檢測并根除幽門螺桿菌同樣能獲益: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
早期胃癌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手術切除的人群;
所有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人群。
(2)一人感染全家都要篩查嗎?
鑒于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更容易傳播的特點,建議感染者的其他家庭成員(18-70歲)也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但是,目前的研究顯示,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且根除治療不利因素較多(抗生素選擇余地小、對藥物不良反應耐受性低)。
綜上所述,對14歲以下兒童,不推薦常規檢測幽門螺桿菌。
兒童是幽門螺桿菌的易感群體,雖然不需要行常規檢測,但是何時需要檢測呢?
患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兒童通常有報警信號,例如:體重減輕或嘔吐,或夜間疼痛醒來,或大便隱血陽性。這些信號與功能性腹痛的表現并不一樣。
因此,對于有典型報警信號的慢性腹痛患兒,建議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為什么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沒有癥狀也要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多數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幽門螺桿菌胃炎)。慢性活動性胃炎有一些特征性的內鏡表現,有經驗的內鏡醫師通過這些特征能較準確地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胃炎(準確診斷率高達80%)。
不管有沒有癥狀,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胃黏膜都存在病理性變化(活動性炎癥),這種病理變化的持續存在,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發生。
約15%—20%的感染者發生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桿菌是大多數十二指腸潰瘍和大約2/3的胃潰瘍的病因。據估計,感染幽門螺桿菌會導致個人一生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達到15-20%。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對于已經發生了消化性潰瘍且幽門螺桿菌為陽性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治愈消化性潰瘍,且防止潰瘍在以后復發;
5%-10%發生幽門螺桿菌相關消化不良;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癥狀(上腹飽脹、打嗝等)。對于這部分人群,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約1/3感染者的癥狀消失。
約1%發生胃惡性腫瘤;
持續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胃黏膜發生萎縮及腸上皮化生,少數情況下,萎縮的胃黏膜又可發展為無癥狀的早期胃癌,甚至進展期胃癌。
2021年12月,知名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研究,評估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中國成人胃癌風險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約78.5%的非賁門胃癌及62.1%的賁門胃癌病例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
我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人數眾多,每年胃癌發生人數占據了全世界胃癌總數的約50%,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顯著降低我國的胃癌發生率。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且幽門螺桿菌為陽性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阻止胃黏膜萎縮的進展與加重,從而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但并不能徹底阻斷胃癌的發生,因此仍需要定期行胃鏡檢查。
我國《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也明確建議:只要證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無論是否有癥狀,均建議進行根除。換句話說,即便是無癥狀感染者,也推薦進行除菌治療。感染者在胃黏膜發生不利的組織學變化之前(萎縮、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這可能使他們終生受益。
兒童和老年感染者要治療嗎?
經過上文的總結相信大家對成年人是否需要除菌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了,那兒童和老人呢?
(1)對于兒童
兒童是幽門螺桿菌的易感群體,但絕大多數的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沒有癥狀。兒童感染者發生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風險非常低,也沒有證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兒童功能性腹痛。
雖然前文提到,沒有癥狀的兒童感染者不需要治療,但如果檢測出幽門螺桿菌,什么情況下需要治療呢?
總的來說:
推薦對消化性潰瘍兒童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治療;
有消化不良癥狀的兒童(上腹脹、打嗝、食欲下降等),在行內鏡檢查的同時,也建議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對于沒有癥狀的兒童,即便檢測出幽門螺桿菌,也不推薦進行治療。
(2)對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為多存在基礎疾病,加上健康狀態的影響,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會增加,因此應該對老年群體進行詳細的“獲益-風險綜合評估”,之后給予個體化處理。
目前國內以70歲為除菌的“分水嶺”,原則上70歲以上的感染者不推薦治療,但這并不是絕對的。
70歲以上的感染者,若身體條件良好,沒有嚴重的慢性疾病,且有明確的除菌指征,也是可以考慮根除幽門螺桿菌的。
70歲以下的感染者,若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或心臟疾病,即便有除菌指征,也要非常謹慎。
總而言之,老年人根除幽門螺桿菌,應該更加謹慎。
為什么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沒有癥狀也要治療?答案可能是你們的健康——都更值得被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