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穌烏
摘要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不斷完善,地理標志保護實踐也不斷突破創新。相比于普通商標,我國地理標志商標強保護傾向明顯。地理標志商標禁用權范圍廣泛,與普通商標沖突時具有優先效力,地理標志商標在先申請注冊時可以阻攔在后申請的普通商標,地理標志商標在后申請注冊時則可與在先申請的普通商標共存甚至尋求無效在先普通商標。限定了產區的通用名稱仍可以作為地理標志獲得保護,混淆可能性不是侵犯地理標志商標權行為的必需要件。
關鍵詞地理標志;禁用權;通用名稱
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產品來源于某地區,商品的特定質量、聲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地理標志對于增加產品附加值,尤其是對農產品附加值有重大意義,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可發揮重要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為了滿足《巴黎公約》等對原產地名稱的保護要求,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開始建立,在地理標志法律制度逐漸完善的過程中,保護力度也逐漸加強,從過去被動履行國際條約義務轉向積極尋求地理標志境外保護,并在相關自由貿易協定中設定地理標志保護條款,我國努力從規則的接受者轉向規則制定者的角色。2021年3月,《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秴f定》實現了中國和歐盟兩個巨大市場對彼此地理標志的互認,搭建了爭端解決機制平臺,有利于降低進出口企業成本,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就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相對于普通商標的強保護文本規范和實踐做法進行梳理,以期貢獻于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法律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為表述方便,本文將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統稱為地理標志商標)。
一、地理標志商標的禁用權范圍廣
商標權的“權利保護范圍”一方面由專有使用權決定,另一方面由禁用權決定。禁用權范圍越廣,權利保護范圍越大。
《商標法》第57條第1項和第2項主要規定了普通商標的禁用規定,即在相同產品上使用相同商標,或者在相同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標、在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屬于侵犯商標權的行為。因此,判斷普通商標禁用權范圍的關鍵在于是否會發生消費者混淆。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獲得注冊時,本應同樣遵循相同的商標禁用權范圍,但事實上其享有特別保護。
對于葡萄酒、烈性酒地理標志商標,2003年《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對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標志的保護不以造成混淆為標準,該條規定是為了履行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對葡萄酒和烈性酒的地理標志擴大保護的要求。但是我國與歐盟不同,歐盟的優勢地理標志產品是葡萄酒及烈性酒等,而我國主要是茶葉、中藥材以及各種地方土特產品,TRIPS協定第23條以及我國《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第12條中,對葡萄酒或烈性酒地理標志的強保護,實際上對我國地理標志的保護益處不大。因此,在國際交流中,我國積極倡導將擴大地理標志強保護范圍擴張至其他產品。2008年我國在TRIPS理事會特別例會上就地理標志議題談判中提出,中國支持將TRIPS協定第23條規定的保護擴大適用于所有地理標志。2020年簽署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第4條,規定對于附錄三和附錄四提到的地理標志,包括其后根據本協定第三條新增的地理標志,雙方應給予保護,其中第二項采取了與《管理辦法》相同的表述。而附錄三便是我國提出的100種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包括了大量茶葉、蔬果等農產品。
二、地理標志商標具有較強的優先效力
由于地理標志和地名商標都含有客觀地名,且我國《商標法》實行先申請原則,這就導致地理標志和地名商標存在潛在沖突。對于二者沖突的處理可以直接體現出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
2018年8月9日,商標局官網發布“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申請15問”,其中問題12明確規定:“在地理標志商標與普通商標進行近似性比對時,如果地理標志商標申請在后,普通商標申請在前,應當結合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的知名度、顯著性、相關公眾的認知等因素,從不易構成相關公眾混淆誤認的視角,準予核準注冊為宜;如果地理標志商標申請在前,普通商標申請在后,從容易導致相關公眾對商品或服務來源產生混淆誤認,不當攀附地理標志商標知名度的視角,可以認定二者構成近似商標,對普通商標不予核準注冊。”
當普通商標申請在前,地理標志商標申請注冊在后時,除“金華火腿”“東阿阿膠”等早期案件以含混的姿態表明了允許兩標共存的傾向外,近年來司法實踐的態度越發明晰。如在“高麗紅參案”中,二審法院在判決中申明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理指南》13.5混淆判斷的觀點,并由此認為,本案訴爭商標(地理標志商標)與引證商標文字構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并且考慮到“高麗紅參”的實際使用情況、知名度以及我國相關公眾的認知程度等因素,本案所涉的三個商標即使共存,相關公眾仍可相區分,不致產生混淆和誤認。除此之外,商評委與普羅塞克原產地控制指定保護財團商標裁決糾紛上訴案、浙江四賢茶業有限公司等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裁決糾紛上訴案等案件的判決中都有類似的說理??梢钥闯?,在實踐中,我國法院基本認可了在后申請地理標志商標可以與在先申請地名商標共存。
但這不意味著地理標志優先權僅表現為可以寬松適用近似對比標準而核準注冊,與在先普通商標并存,在能夠提供充足證據的情況下,在后申請地理標志甚至可以尋求無效在先申請普通商標。如在“吉山老酒案”中,在后申請注冊的地理標志商標權利人申請宣告在先普通商標“吉山紅”無效被駁回后向法院提起訴訟,一、二審法院均認為,雖訴爭商標(吉山紅)的申請日期較早,但在訴爭商標申請日之前,“吉山老酒”已經構成黃酒商品上的地理標志,行政部門對地理標志的認定應被視為對已形成的客觀事實的事后確認。吉山紅公司作為同行業經營者,本應當知道訴爭商標注冊容易使相關公眾對商品的真實產地發生誤認,不屬于善意取得注冊的情形,構成2013年商標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
而若地理標志集體商標或者證明商標申請在前,普通商標申請在后時,普通商標很難被允許共存。如在“顧家方正案”中,引證商標“方正大米”為2006年在先申請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而訴爭商標“顧家方正”2015年申請注冊。法院認為,引證商標的“方正大米”中,“方正”為其顯著識別文字,訴爭商標“顧家方正”完整包含了引證商標顯著識別部分“方正”二字,已經構成近似標識。引證商標在大米商品上進行了推廣宣傳,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訴爭商標指定使用面粉、米等商品上與引證商標核定使用的大米商品在功能用途、銷售渠道、消費對象等方面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已經構成相同或類似商品。兩商標共存,易造成相關公眾對商品來源的混淆誤認。
因此,我國地理標志相較于普通商標具有更加優先的效力。在二者發生沖突時,地理標志商標在后申請注冊時,可以與在先申請普通商標共存甚至可以無效在先申請普通商標;當地理標志商標在先申請注冊時,則通常對在后申請普通商標不予核準注冊。
三、地理標志商標通用名稱化需特殊考量
根據《商標法》第11條規定,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稱的標志不得作為商標注冊。第49條第2款規定,注冊商標成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稱或者沒有正當理由連續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的審查標準和法律適用本應與普通商標一樣,即通用名稱不能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已經注冊的,如果成為通用名稱則應予撤銷。但是,在宜紅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等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不予注冊復審行政糾紛上訴案中,法院采用了特殊的審理思路。在該案中,宜紅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商標“宜紅YIHONG及圖”曾在2017年被北京高院另一生效判決認定為特定產地紅茶商品的通用名稱。因此,該案上訴人提出不應對“宜紅工夫茶”再進行地理標志的保護。對此,北京高院認為,雖然在先判決認定“宜紅茶”為特定產地的紅茶通用名稱,但由于其已經限定了商品產區,并不是不考慮產區來源的抽象泛指的紅茶通用名稱,所以并不影響本案中對地理標志的認定。根據本案的判決,限定了產區的通用名稱仍可以作為地理標志獲得保護,這是對地理標志商標通用名稱化的一個創新性探索。
四、地理標志商標受保護時間起點前移
根據《商標法》第3條,我國對商標的保護以申請注冊為原則,注冊商標受法律保護。而對于地理標志則有所不同,《商標法》第16條第2款既是其定義,亦是其認定條件,符合該條規定條件的,都是為商標法所認可的地理標志。一般認為,法律對于社會關系的調整表現為兩種方式:認可或創制。而商標法對于未注冊地理標志的保護就屬于認可,即對于已經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事實作出法律上的認可。因此,地理標志的形成時間并不以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申請注冊日為準,而是以客觀事實的產生時間為準。在“西山焦商標案”中,普通商標“西山焦xishanjiao”于2004年申請、2007年獲準注冊。2009年10月富硒焦棗協會申請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西山焦棗”。法院認為,普通商標享有商標專用權的時間起點是其注冊申請日,而地理標志作為一種客觀事實狀態,對它的保護同普通商標并不一致,不以注冊申請日或受保護日為權利保護的起點。故適用《商標法》第16條無需考慮地理標志的認定時間與地理標志商標的申請注冊時間相比是否較早。
五、地理標志商標的侵權判斷構成特殊
地理標志商標的侵權判斷標準亦不同于普通商標的侵權判斷標準,有其特殊性。例如在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杭州河濱樂購生活購物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標權糾紛再審案、五常市大米協會與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漳州市品冠貿易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舟山市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協會與北京申馬人食品銷售有限公司、北京華冠商貿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中(下稱“舟山帶魚案”),法院均認為,是否侵犯證明商標權利,不能以被控侵權行為是否容易導致相關公眾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作為判斷標準,而應當以被控侵權行為是否容易導致相關公眾對商品的原產地等特定品質產生誤認作為判斷標準。
另外,關于涉案商標標識的商品是否符合地理標志商標的特定品質,司法實踐通常將此舉證負擔分配給被控侵權人。在“舟山帶魚案”中,一審法院曾認為,因舟山水產協會主張申馬人公司侵犯其涉案商標權利,所以應當對申馬人公司使用“舟山精選帶魚段”標志的商品的原產地并非舟山海域承擔舉證責任。這就使得地理標志商標權利人承擔了品質混淆的舉證責任,加大地理標志商標的維權難度。這樣的觀點在二審得到了糾正,二審法院認為:“申馬人公司作為涉案商品的生產者,對于涉案商品是否產自浙江舟山海域負有舉證責任?!?/p>
在后續的案件中,地理標志商標特殊的侵權判斷標準不斷被重申,同時也明確將舉證責任歸于被控侵權人,要求被控侵權人證明其商品來源于特定地區且具有相應的特定品質。如在“開古龍井茶案”中,二審法院認為,開古公司以涉案方式使用“龍井茶”字樣,容易使公眾對其茶葉的來源和品質產生誤認。開古公司并未提供有效證據證明涉案茶葉來源于龍井茶種植地域范圍且具有相應的特定品質,因此,其行為侵犯了農技中心對涉案證明商標的專用權。再審法院也認可了二審法院的判決。
六、結語
通過對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規范和實踐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作為地理標志資源大國,我國實際上對地理標志采取了強保護模式,這種選擇既符合我國已經加入的國際公約的基本要求,也與我國的產業發展相適應。當然,加強地理標志保護還需要不斷探索對現有法律規范靈活適用,在司法實踐中的特殊情形下突破性嘗試,在國際上積極加強與其他地區和國家之間的合作。此外,我國現有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之間亦需要進行體系性協調??傊哂袃仍隗w系一致性、框架結構合理、條文規范表述明確清晰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是我國地理標志強保護實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笑冰編.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新論 以中歐比較為視角[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2]馮術杰.論地理標志的法律性質、功能與侵權認定[J].知識產權,2017(08):3-10.
(杜 穎 中央財經大學博士、教授;穌 烏 中央財經大學)【責任編輯: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