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桐鄉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和“三治融合”發源地,該市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數字賦能、流程再造、系統重塑,打造浙里基層治理“四治融合”應用場景,推動“三治融合”向“四治融合”迭代升級,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底座。
關鍵詞基層治理;黨建引領;數字賦能;四治融合
2021年以來,桐鄉市充分發揮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和“三治融合”發源地的疊加優勢,以嘉興“七講七比爭先攀高”打造黨建高地金名片為總載體,通過數字賦能、流程再造、系統重塑,打造浙里基層治理“四治融合”應用場景,設置“黨建統領、自治增活力、法治強保障、德治揚正氣”四大功能板塊,建設“民意直達”“云司法”“三治積分”等12個相互關聯的子場景、60余個功能模塊,匯集56.5萬實名驗證用戶、42.4萬間房屋信息、360余萬條生活數據,建立30余項標準、規范、機制,形成小、中、大三個治理閉環,推動“三治融合”向“四治融合”迭代升級,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底座。
一、堅持黨建引領,構筑基層治理的“金字塔”
堅持高位謀劃,著力鑄牢“塔尖”。成立由黨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三治建設領導小組,市委連續8年將“三治融合”作為黨建工作重點,連續3年納入市委十件大事,以持之以恒的韌勁持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把創新基層治理作為市鎮村三級書記黨建領辦項目一抓到底,形成全市域持續深入推進“三治融合”的良好態勢。始終堅持緊盯問題,對照省委“七張問題清單”,深入查找補齊23項基層治理短板。
優化組織架構,全力穩固“塔身”。堅持支部建在網格上、黨旗插在第一線,構建完善的“鎮街—村社—網格—微網格—戶”五級治理體系,全市944個網格實現黨組織全覆蓋。出臺《三治融合建設規范》等制度規定30余項,并依托新時代“網格連心,組團服務”,創設“書記來敲門”“日訪夜談”等特色載體,敲開了連心門、辦好了惠民事。按照“整體智治、唯實惟先”要求,建立容錯糾錯、導師幫帶、榮退關愛等10項工作機制,開發村社干部智慧管理系統,實現全市217個村(社區)1500余名村社干部(后備人才)信息一圖管理、一鍵分析。
落實網格責任,奮力夯實“塔基”。按照“小事不出格”的思路,嚴格落實網格事務準入、巡查民情走訪、事項辦理、責任捆綁、工作例會、教育培訓等六項制度,努力將隱患化解在萌發狀態。劃定精細治理最小單元,建立微網格1.5萬個,選聘黨員微網格長1.1萬余名,推行一名微網格長、一個微信群、一本民情筆記、一張聯戶地圖的“四個一”工作法,建立436個“微網格工作室”,打造了一批微網格治理的示范樣板。
二、拓展三治場景,繪就多元共治的“全景圖”
創新自治載體,拓寬參與渠道。以“一約兩會三團”為主要自治載體,廣泛推行村規民約、小區公約,實行先約后治,創設百姓議事、鄉賢參事、道德評事等議事載體,打響“麻花議事”“平安賢話”“桂花樹下來協商”“荷塘月色議事站”等一批基層協商品牌,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2021年以來,共開展微治理協商項目51個、375場,解決民生實事267件,“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風在桐鄉蔚然成景。
強化法治保障,延展法治陣地。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共治節點,助推“三治六進”,構建了覆蓋全市的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在全國首創“法治小院”“板凳法庭”“法官駐鎮聯村、人民調解駐庭”,集成“云司法”“在線法院”“在線解紛”等場景,上線“社區法官”56名,與全市217個村(社區)、128萬居民、57個調解組織無縫對接,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訴前。2021年以來,已為4982名當事人提供預約調解、訴訟立案、線上庭審等全生命周期糾紛解決方案,調解成功率99.5%,訴前化解率72.3%,走在全省前列。如,“云司法”子場景,包含“在線學法”“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治體檢”“預約公證”“預約鑒定”“智能法律文書”“智能賠償計算”等功能模塊,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精準實時、一鍵可得”,上線以來群眾訪問量超6.5萬余人次。
優化德治格局,打開轉化通道。培育鄉風文明,繁榮公共文化,用崇德向善的力量,形成“讓有德者有所得”的激勵機制。實行三治積分制管理,完善“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實施規范”,將自治、法治、德治相關行為量化賦分,以積分積攢信用、代替考核、兌換實物和服務,推動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以積分為重要評信依據的“三治信用貸”累計為11.95萬戶主體授信208.3億元,發放貸款66.53億元,三年累計不良率僅為萬分之4.9,真正有效實現了讓有德者有所得。
三、強化數字賦能,打造治理現代化的“新引擎”
推進治理場景建設,以線上帶動線下。謀劃16類、60余個“四治融合”場景應用模塊,推動治理需求即時感知,群眾響應一鍵可達。2021年來有10多萬城鄉居民通過“志愿服務”“文明啄木鳥”等模塊,線上互動、線下參與文明創建,受理上傳問題3231起,解決率96.5%。推進互聯網+醫療、教育、交通等10個智慧化重點領域的深度應用,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建立全國首家互聯網醫療醫院,連通了全國7500多家醫院,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全國優質的醫療資源。圍繞“種糧一件事”全流程,開發“田保姆”為農服務應用,實現種糧、托管、保險、貸款等“一鍵通辦”,共有43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入駐,注冊農戶數達4.3萬人。
推進全域數據集成,以整合促進融合。通過系統集成、功能整合、流程再造,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開展全領域信息化系統普查和數據目錄編制,排摸自建系統163個、統建系統173個,編制目錄1337個,動態歸集、更新數據3億條。圍繞全省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梳理省域治理專題庫數據需求146項,部門間共享需求219條,有效支撐招生報名“一鍵入學”“公租房一件事”“綜合執法一件事”等應用,已調用數據總量8287萬條。創新推出“桐解碼”,實現矛盾調處一鍵申請、調處團隊智能匹配、調處各方視頻面商、調解協議在線簽署,2021年以來在線化解糾紛205起,成功率100%,一般糾紛調處從6小時縮短到最快半小時。
推進治理閉環處置,以一體推進整體。構建“監測—預警—處置—反饋”的治理閉環,并與基層治理四平臺建立一體雙向流轉機制。在“守根脈、保平安、辦實事”網格大走訪中,在線排摸、上報、解決各類事件1.6萬件,基層治理的多跨協同、整體智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資源推進鎮(街道)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集中辦理,梳理事項清單500多項,實現政務服務、企業服務“一門”“一窗”“一網”辦理。圍繞生產管理、流通營銷、行業監管、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五大領域數字應用,通過三維實景建模,以鄉村的“人、地、物、情、事、組織”等6大要素為基本的網格單位,形成“一張圖+N個應用示范”,構建數字鄉村大數據庫并在社會治理、環境監測和旅游導覽等方面實現可視化操控,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鄉村治理模式。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