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句話,因為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冬奧會記者會上的講述而被口口相傳,家喻戶曉,而這句話的出處卻鮮為人知。付金琪是國網冀北工程管理公司的二級職員,全程參與柔直工程建設,更是參與和見證了這一金句的創作過程。柔直工程建設的兩年多來,付金琪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了許多有溫度的故事,在長達28個月的建設周期里積攢了幾大本厚厚的日記和上萬張圖片,留住了建設者感人、精彩的瞬間。本文是付金琪根據建設現場真實情況傾情撰寫,字里行間充滿濃濃的深情,讓讀者感動之余,對建設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受篇幅所限,本文分兩期刊發。
這是真正的中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2022年1月17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講的這個中國故事火了,他說:“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26個場館將歷史性地首次實現100%綠色電能。我們建立了張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項目,把張北的風轉化為清潔電力,并入冀北電網,再輸向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這些電力不僅點亮了一座座奧運場館,也點亮了北京的萬家燈火。這個故事叫‘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隨即,這個中國故事傳遍了全世界,在國家電網系統內更是瞬間刷屏。而這個故事的創造者——國網冀北工程管理公司張北柔直工程業主項目部的同志們更是激動萬分。
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是由工程管理公司建管負責張北、康保兩座換流站以及張北—北京、張北—康保—豐寧、豐寧—北京三個區段共計666千米新建線路。每年可輸送14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相當于北京市用電量的十分之一,每年節約標準煤4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
北京冬奧金句“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在被趙立堅叫響并推向全世界之前,第一次公之于眾是在2019年1月30日工程管理公司迎春節年會上。在這次年會上,參與張北柔直工程的業主項目部的同志們創作并演出的小品《張北的風》首次喊出了“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當時演出的原文是這樣的,“相對于冷,我更贊同‘風字。別忘了我們有一句口號叫(全體演員一起):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我覺得對我們來說,還得加一句:‘讓張北的風吹旺我們心中的火。”
記得當時為在年會上充分展示項目管理一部所建管的張北柔直工程的艱苦與偉大,作為分管領導的我高度重視,想拿出一個反映現場艱苦工作的高質量小品,為此我特意請來了一個專業人員——我的好友、時任《唐山晚報》老年周刊部主任的吳潤國。我對潤國提出的要求是:笑而不俗,正面形象,鼓舞士氣!潤國受邀后立馬來到項目上,并拒絕在給他準備的賓館住宿,而是堅持住在項目上。白天與項目經理一起在工地熟悉工作,晚上在項目上簡單吃口飯就進行創作。
經過一周的工程熟悉和采訪,潤國被我們電力建設者的奮斗與奉獻所深深感動,根據張北柔直工程建設者的真人真事創作的小品初步成型。當大家聽潤國聲情并茂地給大家講劇情時,不由地沉浸在自己的奮斗過程中。接下來大家在項目部會議室圍在一起對小品的細節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不知不覺已近凌晨,屋外的溫度已到了零下三十度以下,但大家的熱情依然火熱。
最后大家對小品的一句臺詞爭論不休,因張北的風大,風期長,前半句“張北的風”在窗外不絕于耳的風聲中已達成共識,用張北的風點亮什么是大家爭論的集中點,有人提議“用張北的風點亮奧運場館”,有人提議“用張北的風點亮中國夢”,有人提議“用張北的風點亮萬家燈火”。
窗外的風依然猛烈,大家還在尋求最佳答案。不知誰說了一句,柔直建成后每年向北京輸送的電能將達到全北京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受這句話啟發,大家一直認為,“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就是小品的最佳金句并被最終確定下來。窗外的風還在刮,最終點亮北京的燈,還需要艱辛的努力。當大家回到住所躺在床上,聽著早已習慣如催眠曲的張北的寒風進入夢鄉時,他們沒有想到,他們今晚共同創造出了三年后的百度熱搜金句“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2019年元月30日下午,反映張北柔直工程現場員工在艱苦環境下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勇于奉獻的小品《張北的風》在工程管理公司迎新春的聯歡會上上演了。參與建設的年輕的項目經理們本色出演,獲得空前成功。在不斷的歡笑中,觀眾又被現場年輕人的無私、奉獻、堅守、樂觀的精神感動得落淚。當然讓大家記住的必然是“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年后復工,項目部項目經理將“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制作成紅色醒目標語放到了張北換流站進站的醒目位置,在歷次迎接上級領導和新聞媒體的講解詞中也加上了這句話背后的故事。這句金句從此成了記者們報道張北柔直工程的必選標題,直到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將此句“封神”。
金句創造者之一,當時的張北換流站項目經理郭良,現在已成為工程管理公司的一名中層管理者。他在此工程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工程管理公司的認可,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勞模、冀北公司十大感動人物,并光榮當選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手。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就娓娓道來地給記者講了他作為“零碳奧運”參與者的故事。他回憶說,2017年底,頂著張北的風,伴隨著現場挖掘機的轟鳴聲,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張北換流站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剛開始條件異常艱苦,他和團隊成員白天熱火朝天工作,晚上住在臨時搭建的項目部住所。室外零下30度,兩個電暖器在四處漏風的寢室失去了應有的功能,一個月不敢洗澡,不敢脫衣服,甚至晚上不敢多喝水(廁所在外面),蓋著兩床厚棉被,早晨艱難地鉆出被窩……
郭良說,張北換流站占地159畝,偌大工地一天下來他至少走三萬步,為此他的朋友圈運動健康封面經常被他霸占。他說:“奧運工程是良心工程,現場隱蔽作業點多,我的工作地點就是工地,只有這樣心里才踏實。”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為了早日開始施工,工程建設者面對白天零下28度、晚上零下34度的氣溫和地面凍土深度達到2.6米的施工條件,現場工程樁打不進去,就人工鑿孔,固定住樁頭,硬是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張北換流站3520根工程樁的施工;同時,根據張北站的施工特點,制定了安全、質量管控措施,保證了張北換流站的安全有序開工。
金句創造者之二,喬平,他在小品中的臺詞原句是:“2018年7月,我的父親去世了。送走父親,我切實感受到作為一個男子漢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是我在家庭角色上的轉換。張北柔直工程是我畢業后參加的第一個工程,而且是這么重要的工程,工地火熱的生活不但使我從失去父親的悲傷中走了出來,而且使我認識到,一個學生,并不是穿上工裝就是建設者了,電網人這個稱號,是由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加班、一回回的不能休假與家人團圓而鑄就的,這種奉獻是看得見、摸得著、平平常常、日積月累的。這一年,我由學生到電網人的轉換開始起步。所以我說,我會和這個工程一起成長。”
兩年過去了,喬平在參與建設中的每一天都見證著張北柔直工程這個“大國重器”的成長建成。他現在已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項目經理,2021年作為項目經理獨立管理了奧運配套工程萬全變電站擴建項目,2022年伴隨著綠色奧運成功的喜悅他又將奔赴綠色能源送出項目:壩上白土窯500千伏變電站的工地。
金句創造者之三,黃珣,一名斯文、老成、干練的專家型工程管理者,在他的張北柔直工程建設的回憶中,“時間”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詞。2018年9月底的一天,壩上的康保縣迎來了一場大雪,大地一片銀裝,分外妖嬈。黃珣卻在項目部低著頭一支支吸著悶煙,眉頭緊鎖,他深知這場雪要是下在北京一定會成全很多浪漫的故事,但下在他的工地上卻成了“堵心”的雪。康保換流站地處壩上高原地區,冬季漫長,有效施工時間不足6個月,這場雪不可避免地會影響黃珣的“蓋房”計劃,他惦記的“房”就是換流站的核心閥廳。
建房先搭架,換流站閥廳網架長170米、寬96米,由8600余根桿件、2219個球體編制而成。工人們冒雪將光滑的800多噸鋼鐵架構提升到25米的高空完成拼接,工作量和施工風險極大。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黃珣果斷下令停止一切施工,確保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停工時間里抓緊時間優化施工方案,將現場整體拼裝提升優化為高空散拼的方案。雪還在下,黃珣帶領團隊冒雪在地面按新方案模擬施工,通過可視化BIM模型對網架吊裝流程進行專項交底,讓參與施工的人員在地面熟悉掌握網架吊裝的步驟及安全質量控制點,并將高空中的施工難點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反復演練,逐條排查解決。
壩上雪沒完沒了地整整下了一天半,雪一停施工便開始,在熟練如行云流水般的施工中,一個鋼鐵龐然大物——“閥廳”搭建完成了。這個世界最貴的房子(價值10億元),從搭建到完成僅僅用了57天(期間陸續下了多次雪,刮了記不清幾場6級以上大風,項目團隊如法炮制,停工優化施工方案,地面演練高空流程),比原計劃節約了6天時間。一個半月沒有睡過整覺的黃珣戴著安全帽在項目部的長條椅上睡著了,嘴角還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這場與暴風雪與工期時間的較量中,他贏了。
金句創造者之四:九零后年輕黨員徐康泰,2019年底2020年初,一場疫情突如其來。剛開始,大家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性尚不清晰,人人對病毒談虎色變,而這時兩個換流站正處于系統調試高峰階段,設計調試和設備廠家近60余家,參建人員來自五湖四海,防疫難度極大。
面對困難考驗,2020年2月11日,徐康泰作為冀北基建系統第一個出京返回現場的業主工作人員逆流而上,當天返回康保換流站現場。當時康保縣已有14名確診病例,根據當地防疫政策,他只能吃住在施工現場的板房內,取暖、洗澡一度非常困難。現場艱苦條件磨練了他堅韌的意志,白天跑縣防疫辦,了解防疫政策,和政府人員不厭其煩地說明復工的緊迫性。他通過大數據行程卡、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等手段科學判斷復工人員的健康狀態,合理縮短隔離時間,以七個“第一時間”(第一時間采購防疫物資、第一時間到崗到位、第一時間召開疫情防控專題會議、第一時間到達工程現場、第一時間實現復工復產、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檢查指導、第一時間制定進出京審批流程)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
在徐康泰的多方努力下,康保換流站如期復工,并進入正常調試階段,為如期帶電投產搶出了近半個月有效時間,而他在重壓工作中累得又瘦又黑。當他離開所住的板房時,已是65天以后的事了。
2020年2月29日,張北換流站復工,是在國網系統特高壓現場第一個復工的變電站;3月3日康保站復工,3月29日至4月12日三條線路也提前復工。一邊抗疫,一邊復工建設,張北柔直各個工地在疫情中向著最終的送電目標挺進……在柔直工程復工中,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00余名參建者、上百個參建單位,齊聚北方的壩上張北、康保、沽源……在這場與疫情和工期的博弈中,年輕的建管單位工程管理公司經受住了挑戰,年輕的項目經理經受住了考驗,消殺、閉環、口罩、核酸、線上會議、行程碼成為當時現場最常用的詞句。“隔離”這種對大多數人是一種近似恐怖的行為,在現場已成為了年輕項目經理的家常便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