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晴
【摘要】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是家園共育助力幼兒園生態主題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活動主要以培養親自然情感為核心,從場地的選擇、工具的運用及推送主題式親子戶外濕地探索指導方案等三方面開展,有效地將生態主題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家園共育達到相互影響,使幼兒產生保護自然的自覺行為。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園生態主題;親子戶外探索
幼兒生態啟蒙教育是公民生態素養培養的基礎,帶領幼兒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家園共育,開展有效的生態教育活動,可以促使生態主題活動更加深入、細致,有效培養并促進幼兒建立親自然情感,從而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健康良性發展。為此,在以生態啟蒙為核心的幼兒園生態教育的探索中,該如何獲得家長的支持,發揮家庭教育力量,引導家長高質量地陪伴,助力幼兒園生態教育的開展呢?在不斷地嘗試與反思中,我們圍繞“生態主題戶外探索”開展了家園共育的親子活動,從而達到相互影響,使幼兒產生保護自然的自覺行為。
一、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是開展家園共育助力幼兒園生態主題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
1.主題式探索。大自然是一個融合性極強的場所,可探索的內容繁多,但是教師不能漫無目的、毫無系統地去引導教學。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系統教學并使各學科中間相互鏈接起來發生關系。為此,我們選擇了以主題式親子戶外濕地探索的形式來開展教學。例如,在“濕地我來了”生態主題活動中,我們依據探索的濕地場所,從幼兒感興趣的和其內心需求出發預設了不同主題探索版塊“身邊的濕地”“探訪生態塘居民”“夏日精靈—蜂虎”等,把符合大班幼兒階段的活動和探索資源關聯起來,系統地進行整合。
2.戶外探索與親子小團體的相互作用。戶外探索強調幼兒自主、自由地探究,小團隊出行時同伴間的相互促進也許會超出成人對幼兒的影響。特別對于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探究的深度會逐步增加,與同伴交流的意愿也更加強烈,孩子間的相互影響會使親子戶外探究更為深入和持久。
親子小團體的組成,家長的參與既可以保證濕地探索活動安全有序地展開,又能為幼兒探究、游戲提供更多的支持,還能為活動提供更多“觀察的眼睛”。在戶外,老師對于小團體中的幼兒發展關注度會更高,更能關注到個體差異,孩子們在小團體中也能得到更多表達與表現的機會。
3.有助于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幼兒園缺乏專門的場地設施,例如像濕地這樣的生態環境,很多主題活動無法在園內完成。幼兒在家長的陪同和指導下,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可以更加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且更容易養成積極主動探求未知的習慣,更快地豐富生活實踐經驗,收獲快樂體驗。
二、以親自然情感為核心的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組織與實施策略
幼兒園開展的生態主題教育活動是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親自然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幼兒自主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的綜合性活動。因此,在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組織與實施的過程中,需以親自然情感為核心,從場地的選擇、工具的運用及指導方案的推出等方面實現綜合性的生態教育目標。我們主要根據以下策略開展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究活動:
1.選擇海南最有特色的生態資源場地。海南擁有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濕地眾多,當地幼兒較為熟悉。通過開展“濕地我來了”生態主題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海南濕地的特點及現狀,感受濕地不同生態系統獨特的美,從中認識典型的動植物,了解濕地的水生生態系統,知道一些保護濕地的方法,萌發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濕地的責任感。
經過現場勘查、篩選,我們選擇了便于親子探索的海口白沙門濕地公園、海口鳳翔濕地公園和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三個場所開展戶外探索活動。
2.有效運用工具增加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的深度。
(1)提供工具促進親子戶外濕地探索活動的開展。活動中的工具為幼兒、家長與自然濕地之間更好地溝通搭建了橋梁,工具可以提升活動的探究深度和幼兒的專注度。例如:昆蟲觀察盒的使用利于幼兒觀察并發現昆蟲的身體結構;放大鏡的使用可以使幼兒更加細致地觀察到動植物的特征;捕捉網的使用不僅可以讓幼兒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還能提高幼兒的反應能力,增加探索的趣味感……在工具的投放過程中,我們嘗試依據不同的主題版塊需求,有序地投放不同類型的工具,以幫助幼兒靈活使用探索工具。
(2)親子探索可自主使用工具。我們在觀察親子探索使用戶外工具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家長不太善于引導幼兒使用工具,對于幼兒工具使用的靈活性、創造性未能激發出來,更多是包辦代替。例如:觀察盒中的透明濾片,家長只認為是用于隔離兩種昆蟲的,不知道還可以作放大鏡使用等。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可引導家長和幼兒創造性開發工具的新用途。實踐證明,創造性地使用工具有效拓展了幼兒思維的靈活度,并且也為日后積累生活經驗打下基礎。
3.推送主題式親子戶外濕地探索指導方案,有效地將生態主題活動引向深入。縱觀以往的戶外親子活動,大部分時候鼓勵家長與幼兒利用空余時間走近濕地、了解和感受將要探索的主題內容,家長都愿意支持和配合,但由于教師沒有給到具體適宜的探索內容、目的性不明確易導致家長帶孩子去探究時隨意性較強。家長的經驗大多數是“一味”地灌輸知識,缺少游戲性、生活化,目的性過強。
對此,教師可運用幼兒園初步設計的“主題式親子戶外濕地探索指導方案”,讓家長參與到探索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來,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親子戶外探索。例如:在濕地主題探索版塊“夏日精靈—蜂虎”的親子指導方案中,設計了如下任務:
任務1:“初探‘虎穴”。活動目的:學習自然觀察及鳥類辨識技巧。
(1)尋找答案:蜂虎是什么?
(2)學習使用望遠鏡進行觀鳥,辨別哪一種是栗喉蜂虎,哪一種是藍喉蜂虎。(需要準備的材料:望遠鏡、提前了解有關蜂虎的知識)
任務2:“蜂虎的美食—捕捉黃蜻”。活動目的:了解蜂虎的美食是蜂類昆蟲—黃蜻。
嘗試捕捉黃蜻,放進昆蟲盒里。
觀察黃蜻的身體特征并進行繪畫活動。(需要準備的材料:捕蟲網、昆蟲觀察盒、紙張作業)
任務3:“蜂虎的奇幻之旅”。活動目的:初步了解蜂虎習性、特征。
(1)還原蜂虎的習性拼圖,分享故事。
(2)制作蜂虎小徽章。(需要準備的材料:蜂虎圖片拼圖、拼塊、涂色筆、徽章外殼等)
活動期間,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任務,家長也能夠成為孩子良好的學習榜樣,雙方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收獲了成長。回家后記錄孩子活動情況并及時向老師匯報、交流,教師進行跟蹤指導和評價。探索活動在實踐—反饋—溝通—再實踐—再反饋—再溝通的過程當中,指導方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實踐篇。通過主題式的親子戶外濕地探索,家長逐漸意識到開展親子戶外活動的教育價值,教師也看到親子戶外探索活動回饋到主題教學活動中的發展力量是不容忽視的,還給后續要開展濕地主題的教師提供了可借鑒的相關材料。
回顧這一年的實踐過程,家園共育開展的幼兒園生態主題教育活動的本質在于培養幼兒親自然的情感,通過親自然活動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讓孩子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能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培養了孩子的情感意志力和學習能力。在今后的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與家長的生態素養,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生態理念,適應新的生態教育環境。家長也可以從教師那里學到先進的生態知識經驗,彌補自己在培養孩子生態環保意識方面的不足。家長和教師之間經常交流、互動,達成教育共識,共同關注和促進孩子親自然情感的發展,豐富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活動形式。
【參考文獻】
[1]王莉,陳知君.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價值與策略[J].早期教育,2014,(01).
[2]丁金霞,以生態啟蒙為核心的幼兒親自然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新教育,2018,(12).
[3]王茂蘭,王康宇,唐林,家園共育培養農村幼兒親自然情感問題及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海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小課題“大班主題式親子戶外探索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A121-20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