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琴



【摘要】推廣大閱讀,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要求,也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實施過程中,可采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感受讀書之樂;注重閱讀過程指導,習得讀書方法;課前5分鐘閱讀分享,分享閱讀收獲;依托課外閱讀評價,提升閱讀素養等策略。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評價;基本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語文學科要以“大閱讀觀”為指導,推廣大閱讀,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要求,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閱讀總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統編教材也十分重視整本書的閱讀,并通過“快樂讀書吧”欄目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可見,課外閱讀的主戰場在學校,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真正深刻理解:小學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課外閱讀的評價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可以將課外閱讀分為“閱讀興趣”“閱讀速度”“閱讀態度”“閱讀習慣”“閱讀成果”“閱讀能力”六個維度(見表1)。
三、課外閱讀的基本策略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感受讀書之樂。興趣對學習者而言,是良師益友,更是學習動力的助燃劑。在教學中善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教師往往較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的閱讀需求,讓“我要讀”取代“要我讀”。
(1)創設情境,激發期待。在閱讀指導課上,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閱讀經驗出發,出示幾個學生都
普遍熟知或聽說過的經典故事,讓學生猜一猜這個經典的小故事來源于哪本書或改編自哪個故事。如學生耳熟能詳的《木偶奇遇記》《皇帝的新裝》等,學生肯定能一下子就猜出來。把猜故事作為新課教學的切入點,既能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2)片段引讀,走進文本。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可以提前從經典故事書中下手,有目的地選擇出重點段落內容或一些關鍵段落情節,布置學生先行閱讀。如教學《城南舊事》時,首先出示一組駱駝隊的黑白圖片,接著配上悠揚的駝鈴聲。然后教師深情描述:同學們,請看,暖暖的冬陽下,一支駱駝隊正緩緩地向前走來;請聽,遠處隱約傳來了一聲聲悅耳的駝鈴聲。緊接著,背景音樂《送別》輕輕響起。一下子將學生帶入到名著世界中。此刻,教師富有情感地朗讀文段: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教師可以把這個文段作為展開課外閱讀的引子,引導孩子走進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3)開門見山,設置懸念。制造懸念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課堂伊始,教師和學生進行談話交流: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書,書名叫《窗邊的小豆豆》,這里的小豆豆和我們生活中見到的不一樣,它既不能種,也不能吃,因為她是一個小女孩。請看這本書,封面上的插圖就是“小豆豆”,她是《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的小主人公。你肯定沒想到,這么活潑可愛的一個小女孩,居然沒讀完小學一年級就被退學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來讀讀這本書吧。
2.注重閱讀過程指導,習得讀書方法。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注重先學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自主進行閱讀的行為習慣,提高閱讀能力。通過導讀課也可以大大激發出孩子們閱讀與學習的興趣,利用推進課和分享課拓展延伸、豐富閱讀理解與感悟。
(1)導讀課—打開學生閱讀的大門。對小學生而言,閱讀是一個持續性的、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學生獨立閱讀前,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在導讀課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瀏覽章節目錄、觀察封面,了解文章作者、畫者、譯者、出版者,欣賞書中的精彩片段,閱讀相關書評等,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作品,觸發學生產生閱讀動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開啟整本書的閱讀旅程。
(2)推進課—豐富學生的閱讀理解。推進課分三個階段逐步進行:第一階段是方法指導課。主要引導學生讀書時學會合理使用閱讀方法,如學習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也可以教學生用“閱讀記錄表”通讀故事經過,用“問題”導讀相關信息,用“梗概”跳讀精彩片段,用“批注”打開閱讀對話,用“思維導圖”打開閱讀思考等。加強對學生專注力的全面培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著重培養了學生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學會做讀書筆記等。第二階段是讀書交流課。本階段是教師精心指導每位學生高效讀書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在導讀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圍繞某本課外書或某個課外專題,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第三階段是讀書筆記指導課。學生讀完一本書后,教師便可以直接指導這些學生簡單介紹書的內容或寫讀一段讀書心得等。教師可根據學情重點向學生介紹摘抄型、感想型等讀書筆記的寫法。通過三個階段引領深度閱讀文本,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3)分享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深入閱讀整本書后期,教師則要積極抓住閱讀分享課的寶貴機會,在師生共讀的實踐基礎上通過深入觀察研究、細致閱讀分析,對師生閱讀和感受活動進行深度拓展及延伸,從而大大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有效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他們的思維深度與自我認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分享課上,教師可有計劃地組織班級讀書會,有效開展讀書活動,利用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的讀書成果得到充分地展示,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可利用班級學習園地、班刊、班級QQ群等途徑展示學生的讀書成果。如讀書筆記、好書推薦卡、摘錄卡、手抄報、書簽設計作品等,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享受到成功及與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悅。
3.課前5分鐘閱讀分享,分享閱讀收獲。
(1)閱讀分享的內容。多年來,我校語文學科開展了“5+35”課堂教學結構的實踐研究,即利用每節課的前5分鐘進行課外閱讀展示,后35分鐘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分享的內容可以是讀課外書的收獲,可以是書中的精彩片段、人物特點,也可以是讀書的感受、與讀書有關的小故事;又或者是近期的見聞和感受。每天睡前準備好分享的內容,每天都讓學生有分享鍛煉的機會,這既督促了學生堅持閱讀,又保證了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鍛煉。
(2)分享的形式及流程。閱讀分享的順序可以按班級學號順序,每節課1人次,要求脫稿分享,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看稿,也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抽號進行。分享形式可采用朗讀、背誦、演講、講故事、小品、互動問答等,既可以個人分享,也可以小組合作展示。5分鐘閱讀分享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
(3)閱讀評價的方法。學生分享完畢后,按評價標準進行星級評價,每次1—2名學生進行點評后,老師也可進行適當點評及指導。評價標準為:文明有禮,大方得體;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語意完整,語音標準;自然流暢,情感豐富;把握時間,完成內容。演講者符合一個標準獲一顆“紅星”。“閱讀齊分享”登記表如表2:
(4)活動成效。
①拓寬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科的學習內容。5分鐘閱讀分享,可以是好書推薦、可以是好文誦讀,對打開教師和學生的視野都非常有利。5分鐘閱讀分享,班上4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分享的內容都不一樣,大大豐富了學科學習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想要有精彩的表現,必須要有好的題材,要想有好的題材,必然要查找資料,要多閱讀才會吸收更多的東西。課間,班級讀書角、走廊書柜到處都有學生閱讀的身影。
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5分鐘閱讀分享,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膽量的絕佳平臺,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次展示個人魅力的舞臺。有了被認可、被欣賞的機會,就會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通過認真聆聽別人的展示,也可以喚起自己內心的共鳴,幫助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特長所在。經過一次次的鍛煉,學生的膽量不斷變大。
③提升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進了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5分鐘閱讀分享,正是學生被班上師生關注和注視的時間,誰都要認真準備、認真展示,準備的過程和展示的過程就是一個高效學習的過程。而且,每一個學生都有被關注、被注視的機會,也就在不斷地促進學生學習,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實現。5分鐘閱讀分享,也給了每一個學生學會欣賞他人、評價他人的機會。學生語文的思維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寫作基本能力在逐步提升,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依托課外閱讀評價,提升閱讀素養。
(1)制定有效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積極有效的閱讀評價不僅是兒童閱讀的導航燈,還是激發兒童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素養的有力手段。我們把課外閱讀作為常態作業,讓學生每天閱讀半小時,并做好“閱讀進階手冊”的登記。我們每周一對學生“閱讀進階手冊”的登記和“智慧閱讀”平臺的網上打卡情況進行檢查和評比。對認真完成閱讀任務的孩子蓋上小獎章,并結合學生在“智慧閱讀”平臺上的閱讀記錄和閱讀量來進行評價,每周評選班級閱讀之星和進步之星,頒發獎狀;每月評選年級閱讀之星,頒發獎杯。每學期評出學校閱讀之星、書香家庭。
(2)多樣評價方式,堅定學生的閱讀信念。課外閱讀過程是指導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學習操作、自我體驗、自我認識發展規律的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也是一項積極的語文閱讀與心理活動培養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主觀閱讀體驗傾向各異和采取的讀書方法的不同,其主觀體驗、感悟及所獲得的讀書結果等也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評價時要靈活多變,遵循“千人千尺”的原則,注重激勵性的評價和過程性的評價。如發表在“智慧閱讀”平臺上的閱讀成果,我們并不限定其形式,讀書卡、思維導圖、讀后感各美其美,不論長短,只要是原創,三言兩語皆精彩。階段評價我們還注意引導學生作縱向比較,引導其回顧自己的閱讀足跡,體驗成長的快樂,堅定持續閱讀的信念。
溫儒敏教授說過:語文課改,讀書為本。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學科要以“大閱讀觀”為指導,推廣語文大主題閱讀,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要主動探索課外閱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培養閱讀技能,提升閱讀效率,引領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邁入五彩斑斕的閱讀世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孫倩倩.面向圖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繪本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3]陳曉葵,白鐘玲,吳宏燕,程劍容,楊明.促進深度參與的整本書閱讀三維策略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21(19).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智慧閱讀的小學閱讀資源開發及應用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12659)